负心多是读书人
负心多是读书人”是否有道理?
答:没什么道理。任何人X都有好人,有坏人。一个人善良与否,和读书不读书没有什么关系,而和天性有关系。一个人负心不负心,主要基于道德感的强弱。有的人道德感天生强,有的人道德感天生弱,有的人甚至完全没有道德感,我认为都是天生的,不是后天的。道德感强的人,会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有同情心,肯见义勇为;道德感弱的人,以上这些品质就差一点,没有道德感的人,这些品质则统统阙如。在文明社会,基于教育和全社会大环境的原因,那些天生道德感弱的人,也不敢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展示于众,他们不得不自律,这样整个社会氛围就比较和谐。只有到了极端和无秩序的时候,不同天性人的行为才显示出巨大差别。但即使在美国日本这样高度发达的国家,有良好的社会氛围,也同样有人犯罪;这说明再好的人文环境,对极端天性也难以压制。当然,道德感高未必纯粹是好事,有时他们顽固坚持不符合文明前进方向的道德,反而对人性是极大的压制。比如有些人坚持三纲五常。他平时也用这套规范自己,但别人未必受得了。不过,一般报恩之类基本道德,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高尚的。回到我们的话题,读书人的道德感不会比贩夫走卒高,也不会比贩夫走卒低。而且由于读圣贤书的缘故,社会对他们要求高,他们内在的道德约束因此比贩夫走卒厉害,所以他们道德感的外在表现,整体上应该是超越贩夫走卒们的。历朝历代直言敢谏的人X中,士大夫虽然有非常多鲜廉寡耻的,但敢于直言强谏,不惧生死的比例应该比普通人大,甚至他们抢着去死,认为这是荣誉。所以古代皇帝有时也怕这种人,认为是“讪君卖直”,只想青史留名,而不忠君。有时社会上流传“负心多是读书人”,大概是因为对读书人期望太高而导致的失落感,不一定符合实际。
2.三国时代的文臣武将如果都出生于一个太平盛世会怎么样?
答:这很适用于一句俗语:“时势造英雄。”三国时,名臣名将迭出,曹操、袁绍、孙坚、孙策、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都是其中的翘楚,但如果放在太平盛世,他们可能就是一般人。就拿诸葛亮来说吧,他喜欢管子之术,博览X书,而不X一经,如果在太平盛世,很可能只能当个小公务员,根本不可能成为割据一方的王国宰相,更不可能名垂青史。为什么?因为东汉崇尚儒学,诸葛亮的管仲之术不怎么用得上,即使有用,也只能给州郡长官当幕僚,干点理财会计之类的具体工作,不可能当上公卿。东汉崇尚专业,五经之学,分为众多学派,无论你治哪一经,遵循哪个学派,都要求你专精,在学术会议上和人辩驳,能言之成理,这样才能当博士,升迁为公卿。但诸葛亮只是泛滥X书,哪一经也不熟,肯定没戏。《三国演义》“舌战X儒”一段,东吴那些经师们多是X一经的,就曾经讽刺诸葛亮哪门功课都不突出,大学肯定考不上,诸葛亮则依据乱世中的实用规则加以反讽,让经师们无言以对。若在太平盛世,他就无法理直气壮了。因此,是时代成全了诸葛亮。其他人也一样,像曹操、袁绍、孙坚、孙策、关羽、张飞,哪个没有几条人命在身?碰上太平盛世,X一严打,早就被毙了。但碰上乱世,参加了合适的团体,就会成为王侯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