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观后感
美丽人生,这是一部1997年上映的意大利电影,我有幸在教室与同学们共同欣赏。叹服其精巧的结构,也感动于美丽的心灵。
之所以说它结构精巧,电影处处都是伏笔,处处都是呼应,但是当它们出现的时候,又完全符合人物的性格和情景的设置,颇有江南园林环环相扣,廊腰缦回的感觉。
影片的开篇,就让人眼前一亮,两个乡下的小伙子,开着一辆破旧的汽车进城,因为刹车失灵,闯进了欢迎的队列之中,被误认为是国王。而这一线索也贯穿全片:男主角自称王子,而将女主称为公主,每次相遇的问候,蛋糕上的奶油字,全部都呼应了这一点。其他的小细节也有很多,圭多盖在情敌的帽子里的鸡蛋,他与医生的谜语接力,交换的帽子,从天而降的钥匙,这一系列构成了奇迹一般的对朵拉的追求过程。每一处都是小细节,而且出现得恰到好处,看到这里,对《美丽人生》的这一片名的理解,或许会觉得这就是一部爱情片,一个青年逆转追求到白富美的故事,主题是X的心和对真爱的向往。当他骑着刷成绿色的马,带着朵拉回到叔叔家的房子时。时间却从花房之中,一转来到几年之后,进入了电影的后半段。到这时你才恍然大悟地想起了之前被忽视的细节:初到城市中,叔叔家里跑出来的那几个穷凶极恶的青年,罗马来的督学所宣讲的“最伟大的种族”,马为什么被涂成“犹太人的马”!这居然是一部战争片!
故事的后半段十分扎心,他们的幸福的生活急转而下。主角与儿子被抓入了X里,朵拉义无反顾地跟随而去,被分隔在不同的监狱里,去做危险而艰难的工作,老人和小孩被X。置身于如此残酷的场景,又怎么能被称为“美丽的人生”呢?电影的后半部分,重点在于描写父亲是如何为孩子,把残酷的战争描绘成一个游戏。那只从花房里拉出来的X玩具,把后半个故事串联起来。周围所有人都是沉默的、绝望的脸孔,只有两张脸是生动的,一张是父亲故作轻松的脸,一张是孩子天真无邪的脸。圭多在黑暗之中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甚至在影片的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孩子的生命。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圭多似乎是一个例外。因为在其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尚未完全满足的情况下,仍勇敢的接受了残酷的现实,直指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燃烬自己剩余的力量,为儿子留下一段由谎言编织的美丽的回忆。
人性的光辉,和对本我的压制、对超我的追求体现在一些小细节上,除了父爱这一伟大的主题,朵拉义无反顾选择登上火车,同样令人动人,医生的小心翼翼的帮助也同样启发人深入思考战争的意义。究竟何为美丽人生?乔舒亚拥有了美丽的人生。他美丽的人生,是爱他的父亲用生命换来的。哪怕曾经身处地狱,但父爱就如同暖阳般驱散黑暗,迎来美丽的人生。我们无法决定我们的处境,甚至很多时候被迫选择,难以改变。但至少应该葆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它就像片中的父亲,帮助我们度过困境。
人生美丽如星辰璀璨?。要用勇敢和乐观的心,告诉所有人,人生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