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读正确整首古诗,并读出一定的节奏。
2. 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我们以前学过送别诗吗?你以前读到过送别诗吗?
3.请你利用下面的表格整理一下送别诗的信息。
4.送别诗嘛,大部分是着力强调和朋友的难舍难分,强调分别时的难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场景真的是很动人,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孟浩然坐的船远去,什么叫“碧空尽”,就是一直站在那里,不肯离开,李白的目光投向天际线,直到孤帆慢慢消失,最后看到长江流向天边。这里有多少不舍,多少愁绪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个场景也很动人,喝了一杯酒,又喝一杯酒,此地一别,不知道何时再能相见。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喝酒。在《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里,哪里可以看出“难舍难分”,可以看出诗人王昌龄的难过?(小组讨论)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夜”是晚上的意思,“平明”清晨的意思,两句连起来就是王昌龄从前一天开始相送,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学生发现不了,教师就讲解,甚至可以较详细地补充说明:那一年,诗人王昌龄在在江宁任职,他地朋友辛渐即将启程到洛阳。王昌龄亲自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一百五十多里外的润州。第一天晚上,王昌龄在润州的“芙蓉楼”为辛渐饯行。第二天又在江边为他送行。)
——我从“寒雨”这两个看出来。“寒雨”是以景写情,朋友即将远行,又恰逢寒冷的雨天,心情也忧伤,“寒雨”给人忧伤的感觉。
——我从“楚山孤”这个词感受到诗人的不舍。辛渐离开后,让人觉得楚山也特别孤独,楚山并不会觉得孤独,之所以觉得它“孤独寂寞”,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5.借景抒情正是送别诗的一大特点,让我们强调“寒雨、夜、平明、楚山孤”这些关键词,读一读这首诗。
6.我们再来看诗的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请抄下来,这至少能应对考试。)
(2)正直、纯洁的品性和玉壶、冰有相似之处吗?
——玉壶、冰给人的感觉就是纯净、纯洁。
——(教师讲解:唐代X举行过“玉壶行动”,号召X上的人都像玉壶一样纯洁而正直,“玉壶”成为一个特定的词语。)
(3)作为一首送别诗,你不觉得这两句话有点奇怪吗?
——送别诗,一般从头到尾都是表达难舍难分。
——送别诗,后面总是要说一些祝福的话。
——这首诗诗人却让朋友捎个话,然后是强调自己的正直、纯洁,好像和朋友辛渐没多大关系。
(4)是啊,为什么王昌龄特别想让洛阳的亲友自己依旧正直清白,并且委托辛渐转告呢?要知道为什么,只有一个办法,什么办法?
——了解他的经历,知道他曾经在洛阳经历了什么事?
诗人王昌龄年少成名,在洛阳担任秘书省校书郎等官职。当时洛阳在一些官员的号召下,举行了一次“玉壶行动”,让X上的人都像玉壶一样纯洁而正直,这让刚入X的王昌龄给高兴坏了,自己就是想做纯洁正直的人啊。王昌龄确实以这样标准要求自己,并且处处提醒人家要像自己一样,学习玉壶的品质。可实际上呢,那些官员就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他们贪腐成风、尔虞我诈,他们并不喜欢王昌龄,诽谤他,中伤他,于是王昌龄被外放到江宁做官做了一个县官,在唐朝西安、洛阳才是帝国的中心,而官员外放到江南一代就算是犯错贬官的处罚。关键在江宁做官时,王昌龄依然遭受诽镑与议论。
7.看完资料,请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你觉得诗句里的亲友主要指哪些人?
(2)你觉得王昌龄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8.刚才讨论得很热烈。有的人认为,这里的“洛阳亲友”就是指支持他理解他的亲朋好友,他向朋友保证,自己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都会保持自己的正直清白,这一点永远不会变。有的人认为,这里的“洛阳亲友”主要是指当年的朝廷、同僚甚至上司,王昌龄是向他们宣告:我不会改变,我绝不妥协,我永不后悔。
9.所以王昌龄的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以玉壶冰心传达心志。即诗人在诗的最后两句不再抒发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而是借“玉壶”“冰心”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屡遭打击的心境和清白廉洁的操守。我们来读一读。
10.理解了后面两句,再读前面两句,这两句诗除了写出了与辛渐的难舍难分,是不是也写出了自己的处境呢?
——我觉得“寒雨连江”是在写自己在江宁的生活凄冷。
——我觉得“楚山孤”是暗示自己内心的孤独、忧伤。
……
11. 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整首诗。
12.当然,送别辛渐时的王昌龄,还不是最悲剧的王昌龄,几年以后,他被贬谪到了距离长安更远的龙标(今湖南怀化黔阳)任县尉,他的朋友李白听说之后,写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自己的想念与哀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词大发现一一古诗词创意图解》,蒋军晶著,长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