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是填省还是市
籍贯,是很多个人资料表格中必填的一项栏目。但有趣的是,有很多小伙伴还搞不懂“籍贯”到底是什么?
也常常有人把“祖籍地”、“户籍地”搞混了的,那么“籍贯”栏该怎么填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具体介绍“籍贯”到底是啥吧!
首先,先看“籍贯”一词的词源。
在古代,“籍”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朝廷煮盐以服役的)、“军户”等。
北魏诗歌《木兰诗》中木兰家就是军户,所以“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编入一份册籍。
“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如“乡贯”、“里贯”。《隋书·经籍志》中:“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
古代的户籍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贯)和家庭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籍贯合在一起,不是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指祖居地(祖籍地)或原来籍贯,汉语的很多词汇并不是字面意思简单相加。
接下来,咱们举个例子说明吧。
张三此前户口在四川,出生地是湖北,祖籍(曾祖父辈及以上)是湖南,如今由于张三来北京上大学而将户口从四川迁到了北京。
那么他的“籍贯”和“户籍所在地”该如何填呢?
籍贯,是祖居地或原籍。即指的是祖籍地。
是一个家族族X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的长久居住地,详细指的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
一些已经离开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经离开了家乡的人,他们的后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乡(即祖籍)来作为自己籍贯。
所以,张三的祖籍地是湖南,因而他的籍贯栏就应该填湖南。
户籍所在地是指我国居民户口簿登记所在地。一般是指出生时其父母户口登记地方,通常是家庭户口簿上的户口所在地。
但由于搬迁、上学、工作等原因,本人户口会迁移到单位、学校等,这时户籍所在地就发生了变更。
所以,张三的父母户口登记在四川,因而他此前的户口所在地便是四川,但后来将户口迁到了北京,因而现在他的户籍所在地就应该填北京。
另外,户籍地并不一定是这个人的祖籍地或籍贯地,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某些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建设的新地方和近代才有很快发展的地方。
大量的人的籍贯地不是户籍地,这些人一般都是改革开放后或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按照当时国家的分配从外地迁移或近代时才移民到新地方的。
我们经常使用的 XXX 人,其中的 XXX 指的就是某人的籍贯,而不是户籍地。
比如“湖南人”,指的就是某人的籍贯地是湖南,是湖南的人,而不是说某人的户籍地是湖南。
当然了,以上我们是按省来说的,填籍贯有的还要具体到某个市某个县区某个乡镇的,但这都是同以上一个道理。
古代中国对籍贯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针对科举考试,即使是父、祖做大官,其子弟依然要回原籍参加科考。
清朝对考试报名地点有严格规定,祖父在某地入籍在X以上,当地有祖坟、田产、住宅,才能在当地报名应试,后来改为考生本人入籍X以上方准应试。
原来古代科举考试,每个地方的名额和难易程度不同,就会出现一些假冒户籍到有名额的或者是容易考取的地方去科考的人。
为了防止“冒籍”,还出现了专门为打击“科考移民”而设置的审音御史。
清朝到康熙年间,开始对考生“审音”,凭其口音确定是否冒籍。
于是就有了乾隆爷痛斥审音御史“殊失敬事之义”的故事啦。
朝廷如此防范“冒籍”,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平衡大一统帝国各地的利益,维护政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