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破坏了臭氧层呢?其实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有人找到了原因,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些废气,如氯氟烃、汽车和飞机的尾气、核爆炸废气及氨化肥的分解物中所含有氯化氧、一氧化碳、甲烷等化学物质等都是破坏臭氧的因素,其中以氯氟烃为罪魁祸首。归根结底,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学者马里奥·莫利纳(图4)等人就首先提出氯氟烃中的氯分子会破坏臭氧层。1974 年6 月28 日他们将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然而这一理论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承认。由于这一开创性的发现,莫利纳等人获得了1995 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大气中含氯氟烃的量其实并不很大,大约只占整个大气的十亿分之一,但是它的破坏力却极强,1 千克氯氟烃竟能在大气里捕捉和消灭7万千克臭氧!此外氯氟烃异常稳定,可以悬浮在大气中,存活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不停地对臭氧层做着破坏之事。一个含氯氟烃的分子所增加的温室效应,要比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强1万倍。再加上在极地,地磁场弯曲,太阳风的带电粒子以X的氢原子核为主,沿着磁力线集中到了两极,集结起来的太阳风冲击臭氧分子,并与其结合为水更容易与氯分子化合,造成臭氧的破坏在极地更为严重。
臭氧层破坏的直接恶果是使辐照地球的紫外线过量,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发育停滞等疾病;过量紫外线还使地面的水分过量蒸发,造成降雨量加大、河流汛期水量猛增、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加重等,这些都是臭氧层消耗的直接后果。更为严重的是其潜在的危险,紫外线过量还会破坏生物的遗传基因,造成生态系统混乱、失衡、生物多样性结构破坏、对全球生物的进化过程产生严重的干扰,而这些过程还都是不可逆的。
面对正在消耗的臭氧层,人们也加速了治理和规范自己行为的步伐。1976年1月23日,一向重视对环境保护的瑞士先于世界各国,首先宣布取缔破坏臭氧层的水剂喷雾罐;1987年9月16日,联合国许多成员国签署了停止生产氟利昂的国际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为扩大这一影响,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 年开始,每年的9 月16 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999年12月3日《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北京修正案》正式通过。到目前为止,包括我国在内的150 个国家和地区X批准了这项条约,到2005 年为止,全部淘汰了损耗大气臭氧层的氯氟烃、哈龙、四氯化碳、三氯乙烷以及氢氟氯烃,与此同时,也开展了代用品的研制及生产技术的开发。
作者:魏凤文武轶著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胡慧玲
相关推荐
《 科学史上的365天 》
作者:魏凤文武轶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