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朋友:您想知道端午节究竟是X谁吗?您知道为什么要在端午节插菖蒲、艾草、喝雄黄酒吗?您知道丐帮的始祖是谁?您知道“千金小姐”这一名词是怎么来的吗?您想知道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千金报恩和掘墓鞭尸等故事的由来吗?如果您真的想知道这些,那么就请您用心看看下面这篇文章《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吧……
引子——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与中秋、春节一样,它是中华X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习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内容丰富多彩。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端五节、端阳节、重阳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地腊、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如:X屈原说、X伍子胥说、X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X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X对象:两湖(湖南、湖北)推崇屈原,苏杭推崇伍子胥。同为历史上的政治名人,心忧国家、关注民生,有着相似的悲惨结局,苏杭二州推崇的是伍子胥而不是屈原?原因在于伍子胥比屈原要早200年,故说伍子胥为端午节的由来。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说明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X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伍子胥和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X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插艾蒿、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X屈原联系在一起。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X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诗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苍凉且壮丽的爱国主义华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X爱国诗人屈原。
关于端午节悬挂艾蒿的传说,我在书网上查到的与民间传说中的故事大相径庭。据我所知,应该是这样的:屈原投江而死后,人们为了X他,便为他在陆地建了一处衣冠冢,可是那几个奸佞之徒,死后也不愿意放过他,葬在屈原衣冠冢的不远处,还经常骚扰他的衣冠冢,近处的老百姓经常听到衣冠冢处的厮杀哭泣声,老百姓为不能保护屈原的灵魂得到安宁而痛心疾首又徒唤奈何。有一天,一位德高的长者做了一梦,梦见了天神对他说:“若得屈原大夫安,冢上遍插茱萸剑”。这个梦很快在老百姓之间传开了,于是,人们就纷纷采集艾蒿,插遍屈原大夫的衣冠冢旁。甭说这招还真的很灵,次日,屈原衣冠冢处的厮杀哭泣声再也听不到了,相反,那几个奸佞小人的坟冢,都裂开了,尸骨七零八碎抛在坟冢之外。从此,人们深信艾蒿是庇佑屈原驱鬼辟邪的宝剑。
还有个艾叶降服黄巢的传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X,所到之处,杀人如麻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要来,就急忙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X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魔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的,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好!大嫂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起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X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个故事,我觉得纯属牵强附会,但也不无道理。
那个时代的人们也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人们要在五月禁欲、斋戒。“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端午节在江浙一带流传最广的是X伍子胥之说,这种传说要早于屈原。伍子胥是个爱憎分明,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经被奉为丐帮始祖,至于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七星龙渊、掘墓鞭尸和千金报恩以及恚恨驱涛等故事,就更为大家津津乐道了。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楚平王时期,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太傅(俗称老师)。太子建还有另一个老师,太子少傅,叫费无忌。这个费无忌是个奸佞之人,不想辅佐太子却专门讨好平王。平王派他去秦国请为太子求婚联姻。他看秦国许过来的是个绝色美人,回来就对平王说:这女子简直国色天香,您可以留给自己享用,以后给太子另外再娶。好色的平王果然中计自己将此女霸占为妻了。为了掩人耳目,他们采取偷梁换柱的计谋,把秦女随从里一个姿色也不错的齐国女子嫁给了太子建。费无忌因为这事有功,就离开太子改伺平王。但他又担心太子迟早一天登基,会来收拾他,于是就在平王面前总说太子坏话。离间计起到了效果,太子被打发去守边境了。然而费无忌亡太子之心不死,继续日夜打太子小报告,说他因为未婚妻被平王抢了,心里有怨恨,现在又在边境带兵,勾结外国人密谋X呢,而太子太傅伍奢是其谋士。平王信了,把伍奢召回来关押择日开刀问斩,然后又派人去杀太子,这人秘密地告诉了太子,于是太子逃亡到宋国去了。
伍奢有二个儿子:伍尚、伍子胥。费无忌对平王说:他这两个儿子都是厉害人物,斩草要除根,如果不一并干掉,将来是个大患。平王就召见伍尚和伍子胥,说来了饶你父亲一命,如果不来,你父亲就死定了。伍尚听了要去,伍子胥劝兄长说,这明显是个圈套,为的是不留后患,我们不能白白去送去。不如一起跑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日后好为父报仇雪恨。但是伍尚是个仁厚的人,他说:我知道去了父亲也活不了,但是不去就更是明摆着让父亲去死,这是不孝,如果日后还没能力报仇,那就是苟且偷生,为天下人耻笑。你快跑吧,将来你给父亲报仇,我去陪父亲死。于是,伍子胥逃跑了。
伍子胥在逃难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X:“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他携带千金在山边的村落中寻找浣纱女的家人,但都没有找到,于是就把千金投入浣纱女当时为他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伍子胥逃出楚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不久就生病了,此时盘缠用尽,三餐都成了问题,哪有钱治病?只好拖着病躯,沿路乞讨。后人因此将其奉为丐帮始祖。
在逃难中,伍子胥打听到太子建在宋国,于是也去投奔宋国。而伍奢和伍尚则被平王杀了。宋国爆发内乱,太子建又跑到晋国。晋顷公让太子建回郑国当内应,灭掉郑国后封给太子建。事还没成,阴谋败露,太子建被郑定公杀掉了。伍子胥带着太子的儿子公子胜又准备投奔吴国。在路过韶关时遭到追捕,当时官吏盘查得很紧,他为过韶关一夜失眠,连头发都愁白了。幸亏遇到名医扁鹊弟子东皋公,很同情他的身遭家遇,把他接到家里躲藏。东皋公让他的一个长得有点像伍子胥的朋友,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人逮住了假伍子胥,而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守关的官吏认不出来,就让他蒙混过关了。伍子胥出了昭关,怕有追兵赶来,急忙往前奔跑,但遇到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着小船过来,给落难的伍子胥送来吃的并把他渡了过去。过了大江后,伍子胥感激万分,摘X上的七星龙渊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送给你,聊表我的心意。”老渔夫答道:“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作为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赏金、爵位,怎么还会贪图你的宝剑呢?”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致歉,收了宝剑,告别而去。
伍子胥逃到吴国之后,刚开始还不能说服吴国出兵灭楚。不过他发现公子光有心杀掉吴王僚自立为王,便介绍了刺客专诸给公子光,自己去种田了。公子光阴养刺客专诸,专诸的母亲为了让专诸免除后顾之忧,一心报公子光的知遇之恩而悬梁自尽。专诸潜心学做鱼三月,公子光乘着宴请吴王的时候,让专诸献鱼给吴王,然后用藏着鱼肚中的X刺杀了吴王。刺杀吴王所用X,即为与干将、莫邪齐名的“鱼肠剑”。吴王被刺杀后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
因伍子胥协助X有功,被召去和吴王共商国事。在阖闾的支持下,伍子胥开始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最终使得吴国强大起来,拥有了和楚国相互抗衡的国力。接下来的十年,吴国和楚国不停交战。伍子胥和孙武一起带领吴国军队一次次攻城略地打败楚国。最终攻下了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已经提前跑掉了。找不到昭王,楚平王也已经死了十年,伍子胥便把平王掘墓开馆,尸体拖出来抽了三百鞭,终于报了杀父之仇。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掘墓鞭尸”。伍子胥曾经的老友楚国臣子申包胥上前责备他。伍子胥回答:“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后人用“倒行逆施”形容做事违背常理。申包胥觉得伍子胥弃君X,鞭尸伤天害理,跑到秦王面前哭了七天七夜,要秦哀王派兵去救楚国,秦王实在拗不过,就出了兵。吴王阖闾在楚国打仗,本来一起在打仗的弟弟夫概偷偷跑回去自立为王了。吴王对秦国吃了败仗,又要对付内乱,就从楚国撤了兵。楚昭王也回到了郢都。楚昭王,就是当初被楚平王截胡的秦国美女生的儿子。
为了辅佐吴王争霸天下,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开始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兵将车粮?”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伍子胥罢兵回吴”。
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道:“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够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父亲曾救过您的份上,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你父救了我,我才能够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了。打渔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后,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父亲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阖闾生病去世后,其子夫差继位。伍子胥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吴军士气高昂,在伍子胥的统领下百战百胜,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夫差信之,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他仰天叹道:“唉!X伯嚭作乱,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争立为太子,我与先王冒死力争才立你为太子。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伍子胥之尸体煮之於镬,后又用鸱夷皮革裹着于五月五日抛弃于钱塘江中,忠臣伍子胥X而死之后,化为涛神(又称波神),常常在长江、钱塘江、舜江上恚恨驱水为涛,往往倾覆过往舟船。世人哀而祭之,年年在伍子胥的忌日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以告慰子胥的X,保佑江上的安宁,并在江边给他修建了祠堂,还把修建祠堂的那座山叫做胥山。因为五月五日是伍子胥被吴王抛弃于钱塘江之日,故有端午节之说。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与食粽子。也因为其忠心为国,却惨遭赐死且沉尸江底,后人将他尊为海神“水仙王”之一。王充《论衡》也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过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辽阔,X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X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的民俗活动至今流传我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国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成为假日,也具体体现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吧!
我以为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是综合前人用于X屈原包括X伍子胥、驱鬼辟邪的,因为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用以僻邪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X、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祛鬼之神效。传说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汉武帝欲求长生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端午节,也是诗人的节日,这节日的由来是和X屈原有直接关系。过去我和孙德义同志在县文联任职的时候,每逢端午往往组织全县的文学爱好者到延寿大桥那的蚂延河畔等地举办端午诗会,X屈原,从中发现和推出一批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引来很多很多的X众围观,在社会上造成良好的影响。
端午节,让我想起了屈原的一些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人生是短暂的,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像屈原大夫那样,既重“内美”也要“修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X之中,做到不虚度光阴,以对得起国家和人民,对得起列祖列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17年于端午节前夕)
中国作家张咏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