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有哪些(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也有“杀手锏”!化验方法和用药公式快记好)

心理疾病有哪些
短短半个世纪,人类疾病已经走过了三个时代,传染感染疾病—躯体疾病—心理精神疾病。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个体压力的增大,精神类疾病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
2016年Lanсеt Psychiatry文章显示,中国贡献了全球精神疾病负担的17%,印度贡献了15%,这两个发展中国家的负担比西方所有发达国家加起来还要多。
更大的问题则是在众多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中,能够接受治疗者只有不足6%的比例,而在这仅6%的患者中,能够接受准确治疗的又有多少呢?心理障碍躯体化症状在各科中的表现

案例分享:心理治疗是一剂“强效药”

世界范围的调查表明,在各种慢性躯体疾病患者中,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伴有心理障碍。如果能够系统性对患者心理疾病进行治疗,或许可以解决大部分患者的躯体疾病。病例1:患者女,39岁,反复全身乏力不适八年,一直在各个综合医院各个科室就诊,包括中医治疗,花费无数,其本人和经治医生没有人考虑到心理障碍问题。而后在精神心理科就诊,根据量表S65分(ZUNG量表向P及G过度)选择用药:欣百达60 mg+再普乐5 mg,三个月后各种不适症状几乎消失殆尽。病例2:患者男,69岁,心悸早搏三个月,不认可心理障碍的诊断,认为只要早搏看好就可以了,早搏治疗后效果不佳,症状不能缓解,复查又发现二尖瓣脱垂,推荐胸外科手术,但胸外科认为证据不足,缺乏手术指征。后来,患者在母亲的X会上因悲伤过度晕厥,做CT未发现问题,于是来到精神心理科进行评估,量表S32分、P2分、G3分。说服患者用黛力新及乌灵,2个月后症状几乎消失,自觉早搏减少。病例3:患者女,72岁,反复胸闷半年,造影显示冠状动脉20%~30%狭窄,心脏科考虑心理障碍,推荐到精神专科医院心理专科就诊治疗,患者每两周就诊一次,两个月共看了7次,用过SSRI加NaSSa、氯氮平、坦度螺酮等药物,每次就诊都要调整药物,但患者自觉症状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之后应用量表评估S48分、P17分、G9分,给予文拉法辛150 mg、利培酮1 mg、舒必利100 mg bid,仅就诊四次共三个半月,症状明显缓解。

药物应用:非精神心理专科医生的

“难题”

心理障碍治疗药物选择困难是全球性的问题,目前市面上售出的精神心理治疗药物有很多,仅抗抑郁药就已有十几种,但却有这样一个现象:药商们无法提供信息来指导医生将患者与适合的药物进行匹配。因此,当医生们在开治疗心理疾病的处方药物时,主要依赖于询问患者有关精神疾病的家族史,并且他们需要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症状的信息,以此来确定治疗方案。这对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来说就像是在玩概率游戏。30%~40%的患者对医生首次开的药物是没有很好的应答反应的,然后医生们会尝试另外一种用药方案甚至有可能再更换另外一种,直至找到合适的药物,最后导致仅在药物选择阶段就需要消耗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综合医院常用的精神心理药物主要分为A、B、C三类:

A

抗抑郁焦虑药物

A1:黛力新、环酮类
A2:SSRI类(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及艾司西酞普兰)
A3:SNRI类(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B

抗焦虑抑郁兼改善睡眠

B1(合并消化道症状):米氮平

B2(合并高血压):曲唑酮

B3:奥氮平、利培酮

C

中成药(心灵丸、解郁丸、乌灵胶囊等)

精神心理药物治疗应尽量单一用药,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一旦有效,必须足剂量治疗,尽量减小残留症状,努力达到临床痊愈。其次必须足疗程治疗,如果一种药物有效,要坚持完成维持和巩固阶段的治疗,治疗过程中不宜频繁换药。对于综合医院的医生来说,了解药物种类及用药原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针对性、个体化的选择药物,准确诊断心理障碍疾病并评估其严重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血压、血糖的数值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从而来调整用药,而心理疾病则缺乏相应的客观评估手段。

用药依据:心理量表成为诊断用药的

“化验单”

综合医院使用精神心理药物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如何识别患者有无心理障碍及严重性?如何减少换药率?如何判断停药时间?而对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建立首战即决战的概念是很重要的,医生们需要像血压计一样的工具对心理疾病进行评估诊断。因此,心理量表就成为了评估心理疾病的“化验单”,心理量表对于心理疾病的评估以及用药指导起着关键作用。如文章开头的病例,就是依据量表评估得分来判断病情程度以及用药选择的。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由4个部分组成:躯体化症状占50%;焦虑占20%;抑郁占20%;焦虑抑郁占10%。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根据量表的分值可以把躯体症状障碍分成轻、中、重三个等级,轻度为30~40分;中度为40~60分;重度60分以上,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分层有利于治疗药物的选择。根据量表评估以及上文对常用精神心理药物的分类,可以建立以下“用药公式”:30~40分无睡眠障碍:A1(黛力新)+C合并睡眠障碍:A1(黛力新)+B+C40~60分无睡眠障碍:A2(SSRI)+C合并睡眠障碍:A1(SSRI)+B+C60分以上无睡眠障碍:A3(SNRI)+C合并睡眠障碍:A3(SNRI)+B3+C
小结:无论从患者角度、还是从整体医学和人文关怀角度,以及未来的医学发展,综合医院非心理专科医生应该承担起诊治躯体症状障碍的责任,心理障碍诊治将成为综合医院非心理专科医生需要掌握的技能。

END

整理自毛家亮教授非精神心理专科医生应用心理障碍药物讲座

编排:李璞| 审校: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