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实有
社会上对“神仙实有”的质疑声音偶有存在,这个问题古人早已经作了回答。魏晋时期,无仙论者徐干等人根据“仙人无验”、无人见过,而且儒家经典没有记载,曾对神仙实在提出过质疑。
面对这样的疑仙风气,魏晋时期葛洪等道教学者为“神仙实有”辩护到:
“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一不可毕见焉。虽禀聪明而有声音不可尽闻焉。虽有大章,竖亥之足,而所常履者,未若所不履之多。虽有禹、益、齐谐之智,而所尝识者未若所不识之众也……夫目之所曾见,当何足言哉?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岂遽有限?诣老戴天,而无知其上,终身履地,而莫识其下。形骸已所自有之也,而莫知其心态之所以然焉。寿命在我者也,而莫知其修短之能至焉。况乎神仙之远理,道德之幽玄,仗其短浅之耳目,以断微妙之有无,岂不悲哉……故不见鬼神,不见仙人,不可谓世间无仙人也。”
首先,他对疑仙者们的判断根据提出质疑,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和感觉经验有限,不能作为判断神仙是否存在的根据,也就是说,并非没有人见过就意味神仙不存在。葛洪亦指出儒家经典的记载也受到圣人认知能力和感觉经验的局限。他一一反驳否定神仙实在的依据,打破了疑仙者的立论。
其次,关于前人对神仙的记载是否可信,早期道经《X想尔注》已经指出,先秦以来的古籍对神仙有大量的记载,这本身就揭示了“神仙”的存在不是无中生有的事实。葛洪也以《列仙传》举例,提出“诚无其事,妄造何如乎”、“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他反问到,若世上并未神仙存在,为何以“实录”为目的传记还记载了大量神仙呢?为此他还进一步整理诸多古籍中辑录的神仙,撰写《神仙传》以证明神仙确真实存在。
最后,葛洪还对神仙实有进了理论论证。其《抱朴子内篇》的《至理》篇指出:“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他以道教认识论为依据论证:由于“气”为万物得以化育的物质条件,“两气者常交用事,合于中央,乃共生万物,万物悉受此二气以成形”,阴阳两气生成万物,因此只要服气、守一,返朴归根,人就可以长生成仙。
“神仙”的性质
汉魏时期的重要道经以及葛洪等重要道教学者,还对“神仙”的主要特征作出了具体的阐述。
《X想尔注》提出“神仙”之所以异于凡人,是因为他们懂得长生之道。《X想尔注》曰:“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非道所行,悉尸行也。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与俗别异,放能成其尸,令为仙士也。”还进一步提出关于神仙长生之术的理论:“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与俗人争,即为后其身也,而目此得仙寿,获福在俗人先,即为身先。”又“何以知此道今端有?观古得仙寿者,悉行之以得,知今俗有不绝也”、“道诫甚难,仙士得之,但志耳,非有伎巧也。”可以看出《X想尔注》宣扬长生之道在于内在修炼,这也是对道教前贤们提倡的养性之术的继承。
葛洪作为魏晋时期神仙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神仙的形象有一段经典的阐述:“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面生异骨,体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流俗”,“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碘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这是对神仙形象的飞升特征和生活方式的描绘与精炼概括。
唐代吴筠道长从人与道的关系的角度着手,对“神仙实有”进行理论辩护,其《神仙可学论》云:“人能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负人,人负于道。”由于道生天地万物,道寓于万物,人人皆有道性。而道是永恒的,因此只要学道、修道、守道、得道,就可以像“道”那样永恒,得以长生。所以神仙是真实存在的。
杜光庭道长则以人能通过修道得长生这一结果反证神仙存在。他认为人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有为”的缘故,其《毛仙翁传》说道:“人之生也,参天而两地,与气为一。天地所以长存者,无为也。人所以生化者,有为也。情以动之,智以役之,是非以感之,喜怒以战之,取舍以弊之,驭努力以劳之。气耗于内,神疲于外,气竭而形衰,形凋而神逝,以至于死矣!故曰委和而生,乘顺而死,率以为常也。”而天之所以长存,是以其“无为”,因此人效法天地也能实现长生不死。
正如《毛仙翁传》所谓:“修道之士,黜嗜欲,隳聪明,凝然无心,淡然无味。收视返听,万虑都冥,然后虚空生,胎吻合。自然观化之初,穷物之始,浩然动息,与道为一矣!与道为一,则恣心所之。从心所欲,是非不能乱,势利不能诱,寒暑不能变,生死不能干。指顾乎八极之外,逍遥乎六虚之表,无所不察,无所不知。目能洞视,耳能洞听,亦能视听不由乎耳目。何者?神鉴于未然,智通于天地也。”
总结来说,就是因为道不远人、神仙可致,所以神仙实在。
参考文献:左嘉. 宋前道教神仙形象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