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衬和反衬的区别和作用(爱莲说正衬和反衬的区别)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
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的意思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和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也可以是相反的事
物间进行对比.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有学生问我:

语文里面的

“比较”“对比”“衬托”“烘托”“正衬”“反衬”

的区别是什么?

我相信这些词语的概念你多少都知道,

再不济可以查词典或者网络搜索一下。

而这里要讨论的是,

它们几者之间有什么细微差别。

说白了,我在做题的时候——

特别是赏析古诗词——

如何才能选对手法?

先来看看它们的定义。

比较:根据一定标准,

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

辨别高下、异同。

“比较”是一个广义的宽泛的概念。

世界任何事物两者皆可比较。

前提是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

所以,我们要明确的第一个点就是:

“比较”包括“对比”“衬托”“烘托”……

所以它就不存在需要去和别的词去辨析差别。

你只要知道,你答题的时候不要答“比较”

就行了。

再看看“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

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目的是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也即,“对比”这一手法其实暗含一个要求。

就是需要被对比的那两者存在一定足量的差异。

你的课桌,和你同桌的课桌,就不存在对比。

因为它们相差无几。

再看看“衬托”。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

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说白了,“衬托”的两者需要有

“红花”和“绿叶”之间的那种关系。

是有主次之分的。

你为了凸显A ,你会带上B 。

A 是主体,B 是陪衬。

举个例子:

锦鲤X越

X越本身,就衬托出了101团里

其她女孩的唱功和舞功十分了得;

而团里其她女孩也衬托出了

X越的真实和美貌。

谁是主体,就看你想要说哪个点。

明白?

衬托里又有正衬和反衬之分。

正衬: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

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

重点是什么?

相类似。

例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的深度和汪伦送李白的感情深度

就是一个类似体。

都很深!很深很深!

正衬就是,作为陪衬的B程度越强越大,

就会映衬出A的更强更大。

所以,桃花潭水越有千尺之深,

就越衬托出汪伦送李白的情谊之深!

反衬: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

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

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要求很明显:主体与陪衬体要有

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

例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就是说,蝉鸣越噪,

就越凸显得林子寂静;

鸟鸣愈脆,就更显得山间幽冷。

他们是背道而驰的。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正衬和反衬的区别

陪衬体不变,都是阳光浪漫、鸟语花香。

主体1:我X了!

你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时就是正衬。

陪衬体越温暖,主人的心情就越嗨。

主体2:去打仗,打完回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去打仗的时候,风景越美,我心越苦;

回家的时候,雪花纷飞,可是我心里暖。

此时就是反衬

注意:

反衬的作用是通过对比

更加鲜明地表现某物的特点。

所以很多时候,对比里面包含反衬,

那么,反衬则必定是对比。

再来看看烘托:

烘托通常就是正衬的一种,

只是写作的内容有变化。

烘托我们通常会用到“景”身上。

例如我们答题的时候,通常会说:

这些景物描写烘托了一种XX的氛围。

景物除了能烘托场景当时的气氛,

还能烘托人物性格。这一点,

在小说里比较常见。

例如沈从文的《边城》,

开头就写了凤凰古城的秀丽美景。

如若不是此地好山好水,

焉有“翠翠”这个单纯美丽善良的人儿?

但是——这里敲黑板——重点来了。

在古诗词里,烘托的陪衬体也不一定

只是景。

还有可能是人;

OR 物。

这里只举一例便可知晓。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到了周瑜。你可以说,

作者先写周瑜,是为了

烘托自己。

总言:在答题的时候,

1、不要答“比较”;

2、对比、衬托、烘托这三个词,

在古诗词里,是可以通用的,

只要你言之有理。

而在小说散文里,则要根据

陪衬体的不同(人、物、景),

来选择合适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