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片子、川话、东北话、粤语、闽南话……为啥没有“皖话”或者“安徽话”,即便是安徽人有时候说起安徽方言来,都忍不住吐糟,难道安徽方言真的太土了么?
——小徽
安徽人说话,自己人都听不懂
安徽方言,不是某一种方言,这跟北京人说京片子,重庆、四川说川话,广东、广西、香港说粤语,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网上谈到安徽人说安徽话,就变成纯属胡扯的话了。
因为根本没有任何方言有“安徽话”的概念,那么安徽人说的到底是个啥?
安徽有一句话叫做:“南蛮子、北侉子,中间夹个二X”。
皖南的人说话蛮,皖北的话太垮,皖中、皖西的人说话夹杂不清,像个二X。
你看,安徽人对一个省内同区域的话都有很大的意见,因为泾渭分明,那么自己说的一定是正宗的么?
举个例子:安庆境内山多X,跨过一座山,或是趟过一条河,遇见个人说话就听不懂了。
六安区域北边有个叶集区和霍邱县,到了舒城、霍山或者市区,如果用方言,更是一头雾水。
安徽电视台的周X、阿进、X一帮主持人,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说合肥方言,可是无论肥东还是肥西的人听了都会说:合肥话怎么能是这样说的!
更不要提池州、铜陵、滁州、黄山了,这些地方的方言各有各的味儿。
刚才说的是皖南、皖西、皖中。到了皖北的地界就又是一个样:
侉子说话一个味,这句话就没有说错,反正淮南的到淮北、蚌埠的到亳州,宿州的到阜阳,多多少少,都能听得懂。
这要是上海人知道了底细,保准会不屑一顾地说:怪不得说安徽人土,要是不说普通话,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人在说啥。
(电影《亲爱的》中赵薇饰演的人物说的就是江淮话)
皖北的侉子说的竟然是上古官话
中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
江淮区域的割裂,让自然形成的文化区域南北层次分明。
在安徽省内自北向南主要并存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等五大方言X。
阜阳(颍州)、亳州、淮北(相城)的皖北靠北的地方,自古就是中原地区,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说的是中原官话,他们说的话听起来跟河南差不多。
如今在上海人眼中是小偷的河南人,曾经在中国最强盛的唐宋时期,也算是首都省份,河南话叫做“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
特别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开封)通用的就是中原官话,也就是河南话。
这个知识点,上海人是一定要看清楚的,因为那个时候,连上海县归属的松江府还没有呢。
朱元璋的江淮话,那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官话
刚才说的是中原官话,安徽方言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江淮官话。
所谓江淮区域,涵江涵淮,这样的区域,可以从蚌埠的凤阳、怀远、五河直到安庆、芜湖、马鞍山的部分区域,包括合肥、六安。
江淮官话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杂!
起源推到元末明初。
大家都知道,天灾,X,死人无数。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决定大举移民,平衡各省人口,休养生息,促进生育和开垦。
至于什么是官话,专门的书籍是少的。我知道一本是明代的《洪武正韵》。
朱元璋打下全国后,觉得南宋一百几十年,元朝近百年,北方各省语音语调肯定受元朝影响的,这个不用否认肯定有。
所以朱元璋决定他所说的江淮话成为官话。(回去查查朱元璋手下的人马,基本都是江淮带出来的,江苏浙江还有几个,那也不会支持北方话的,当然一呼百应。)
朱元璋,这个人相当的自信,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跟自己相近的自然也是好的,所以重用的将领文人都是家乡人。
他自称“淮右布衣”,淮右,淮河以南啊,他的权臣也分为:刘基为首的浙东派、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
会说江淮官话,小伙子,前途无量哦。
其实吧,也是,明初河南死的就剩100W人了,就是宋朝勋贵死的还剩谁?
谁知道什么是标准官话?人家天下都打下来了,改个官话有那么费劲么?
明代云南的X绝大多数是从江淮迁去的,很多地方保留着完整江淮话音。
至于什么是标准的江淮话,一般以南京话为准。
五河方言是南京方言的语言之根,
1368年1月朱元璋在南京应X即皇帝位,洪武二年始,凡是与朱元璋沾亲带故的五河百姓纷纷迁徙南京或把女儿嫁到南京。
有的当差、有的做生意,就在南京定居下来。这些人把家乡的口音、习俗自然而然的带到了南京。
不相信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南京话和附近的镇江、溧水方言有很大的差别。
其他三支方言语系:赣语、吴语、徽语
赣语,因为朱元璋移民,从江西移民过来的居民,自然而然地位安徽贡献了这样一个特殊存在的方言区域,主要通行于安徽西南部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等地,以及望江、宿松、东至、石台、贵池等地的部分地区。
吴语,安徽省内的吴语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等地乡村地区以及黄山区(原太平府地)。因为这里最早就是属于吴越地区。
安徽省内的徽语主要分布于南部新安江流域的旧徽州府辖地,这个也就不解释了,但它的涵盖区域很广,通行于古代徽州府的管辖地。
(想在段祺瑞手下做官,你要学会说合肥话哦)
会讲合肥话,就把洋刀挂
泠曦是合肥人,但从内心上来说,安徽电视台推广合肥话这件事情,还是略略有点保留意见的。
合肥话,算是江淮官话的一个分支,和江淮官话的区别很大。因为是省会城市的方言,就该推广么?
但说到合肥话,在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里,确实是大放光彩,这就跟李鸿章、段祺瑞有关系了。
当官儿的人最喜欢讲的关系是:同乡、同年。
同年是X秀才、癛生、举人、进士同一年的人,这个暂且不提,跟本文没有关系。
至于同乡,不用解释,大家也懂的,而李鸿章、段祺瑞是最重这份情谊的,也就体现在“合肥话”上。
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将士,多半来自合肥,靠的就是合肥人帮自己打天下,所以对乡土观念及其重视。
李鸿章曾提携的安徽合肥同乡中,最出色的就是段祺瑞。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开办武备学堂,段祺瑞赤脚走了几百里路报考,在一次巡视中,就发现了这个刻苦的小同乡。
演练结束后,李中堂吩咐传段祺瑞过来参加。
中堂接见,这就是天大的机遇。段祺瑞带着点胆怯,又有点兴奋,走到中堂大人面前,跪拜说:“学生段祺瑞参加中堂大人。”
“什么,你是合肥人?”李鸿章一听到熟悉的合肥话,心中一热,原来是桑梓子弟。
“是的,大人。”
“嗯。不错。”李鸿章心中欣慰,脸上却不露声色。
之后,他专门和负责学生的总办荫昌,吩咐他好好照顾自己同乡。
段祺瑞也不是笨人,受到照顾更加刻苦,也把李鸿章的情谊放到心上了。
日后,段祺瑞飞黄腾达之后,对同乡的照顾比李更甚,
比方说他的智囊,曾收复蒙古的徐树铮。因为是老乡,说的也是一口江淮话,便主动送他去日本留学,日后成了民国最年轻的陆军次长。
徐树铮死后,他命家人造牌,每到节日祭奠,甚至成为家训,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信任。
他更喜欢跟同乡打交道,所以手下和身边集中了一批安徽籍贯的好友,在北洋军中,形成了所谓的皖系军阀集团。
其各级骨干也多为合肥人氏。合肥的方言、俚语也因之而影响全国。
段祺瑞两任北洋X国务X兼陆军总长,合肥那些沾亲带故的人,闻风而至,X京城,找他求官谋职。
段祺瑞和李鸿章一样,只要来人能讲标准合肥方言,不论亲疏,不问生熟,大小都给安个官儿。
以后,官位满了,就分配去当兵,或当X,连X的公役,段公馆的门房,也都用的是合肥人。
当时,曾有民谣讽刺说:“会讲合肥话,就把洋刀挂”、“X哄东西,小兵老抹资”。
(徽语,中国方言的特殊存在)
一种乡语怎么独立成一个X的
徽语,是中国方言中非常特殊的存在。
因为它的推广,来自于一种文化的向心力,古徽州的人以会说徽语为荣。
事实上,徽州只是一个地方,既没有河南话以华夏文化的扩散,也没有江淮话如朱元璋、段祺瑞似的政治人物的推广。
徽州,属于吴越地区,按照道理上来说,当地人说吴语才是靠谱的,就像上海人、杭州人、苏州人那样的话儿。
现代徽语分化于吴语,因其失去全浊音被排除出吴语。其范围自古徽州的管辖地。
古徽州,有两样事情比较出名:徽文化和徽商。
徽文化,被誉为是后期中国X社会的典型标本。
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文化,一种优秀的文化,向心力十分明显,徽州人重文教,因为土地贫瘠,徽州人一生下来只有两个选择:读书、经商。
家里有钱,自然让子弟读书,徽州在明清向国家贡献的状元之多,泠曦不在这里赘述。
但是古徽州人的心理,这是一片向学之地,会说一口纯正的徽话,那是要受到外人尊敬的。
一方面是因为在别人眼中,或许是某个京城大员的同乡,另一方面也证明自己也是有学问的。
而徽商集团,最重视的就是同乡,在X时代各地商业重镇都有徽商会馆,会说一口徽语,那是有极大好处的。
不但做生意方便,还会有同乡伸出援助之手。
编者按:说到这里,你还会觉得安徽方言土么?
徽脸文化
“以人物带动人文,用文章传递文化”,徽脸文化,致力于发扬安徽文化,宣传安徽人物。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