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谁?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齐桓公(齐国)、晋文公(晋国)、秦穆公(秦国)、楚庄王(楚国)和宋襄公(宋国)。
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赵、魏、韩 、燕。
其中赵、魏、韩本是晋国大夫,后因晋国衰落,实权由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把持,以智家的势力最大。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灭了智家,晋被赵、韩、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成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
延伸阅读
春秋五霸都是谁战国七雄都是谁?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的七个强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春秋五霸”七种说法分别是: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X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所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指的谁?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 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的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指的是谁?
春秋五霸分别有越王勾践、晋文公、齐桓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战国七雄分别为: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
实际上我国春秋时期并不止七个国家。另有说法是《史记》中记载的春秋五霸,其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但后人认为称霸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所以对其进行了修改。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是哪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不过有两位是公认的,就是齐桓公和晋文公。
整个春秋时期最强的就是晋国。自晋文公称霸之后还经历晋襄公接霸、晋景公失霸、最后晋悼公复霸中原。晋国实际上算是春秋时期的领导者。
晋国分裂为三个国家,魏国、赵国、韩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足以见得其实力有多强。
春秋时期完成诸侯会盟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多个诸侯,只有晋国称霸百年。
春秋中期,是晋国和楚国最强,可惜晋楚争霸,晋国胜利。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强的霸主,齐桓公葵丘会盟是春秋第一位霸主,晋文公践土会盟是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吕小白、晋重耳,都是代天子以令诸侯。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后,战国七雄格局形成,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其他小国都是在夹缝中生存。
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韩国、魏国、赵国实力最强。
战国中期,七雄争霸的格局形成,最初李悝变法,魏国最强。魏国实力衰弱之后,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实力最强。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力最强,赵国胡服骑射之后,渐渐实力赶上秦国,无奈长平之战,秦国最后就一统六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的七雄和五霸各是谁?
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 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X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
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迫协诸侯、把持其政),史称:春秋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