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X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荒漠化的实质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即环境恶化。 在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 )和亚X干旱(dry subhumid)地区的土地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
①“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②“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X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
③“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X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延伸阅读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是什么?
原因如下:
自然原因: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加剧;缺水,导致植被变差。
人为原因:草原开垦不合理、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水利工程建设不当、水资源过度利用、矿产开发、忽视复垦和植被恢复。
防治土地沙化的主要措施:限制或禁止易沙化地区人民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植树种草,合理调节和利用水资源
拓展资料:
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
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
表面松散材料(材料基础)。
强风吹(动力因素)。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
土地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又称“荒漠化”。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将荒漠化定义为干旱、半干旱和半X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人类经济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X地区的土地退化活动。我国四种荒漠化土地类型,包括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只能靠种树来解决吗?
可以重新利用的。沙漠化的治理措施,主要侧重于恢复植被、控制土壤风蚀。种树种草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
但由于区域内一部分土地种树种草,与本区域内另一部分土地承载力的大幅度跃升,没有协调同步,或者仅考虑到种树种草,而未在建设基本农田、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的产X平上下功夫,导致种树种草与本已过重的人口压力之间矛盾日趋激烈。
围栏封育在草原地区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
治理的方式通常采用“围栏封育”,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失。需要循序渐进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有很多,列举部分如下:
1、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
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
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 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
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X,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
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
3、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X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
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4、恢复与重建:荒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所致,是对该系统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强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的结果。
当下荒漠化严重真正的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由此可见,只有保护、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
土地沙漠化是怎样形成的?
沙漠化形成原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没有植被(保护)等。以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过程为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
①发生阶段。仅存在发生荒漠化的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等,即潜在荒漠化。
②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包括发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以下)和强烈发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50%)。
③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为严重荒漠化。人为因X为因素既包括来自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地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植被破坏,荒漠化现象开始出现和发展。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间扩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荒漠化也存在着逆转和自我恢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及荒漠化逆转时间进程的长短受不同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水分条件)、地表情况和人为活动强度的影响。
什么叫荒漠化?
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广义荒漠化则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X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 )和亚X干旱(dry subhumid)地区的土地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
①“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②“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X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
③“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X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