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族爵位排行表(清朝皇族爵位排行榜)

清朝皇族爵位排行?

清朝爵位分: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

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清朝的贝勒和王爷哪个大?他们的关系是父子吗?

所谓王爷并不是一级爵位,而是对亲王、郡王的一种俗称、或者说尊称也可以;贝勒则是清朝的一级爵位。清朝的贝勒肯定没有王爷大,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宗室爵位系统还是外藩爵位系统,贝勒都排在亲王、郡王之后。

清朝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其中宗室爵位系统和外藩爵位系统中都有亲王、郡王、贝勒。宗室爵位只授予宗室黄带子,也就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即便是爱新觉罗氏的远支——觉罗红带子也无权染指。宗室爵位分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两类,对应不同待遇。入八分者享有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八项礼仪性待遇,并且在封爵时可以分得多少不等的牛录作为旗份;不入八分者则不享受以上待遇,仅享受俸银、禄米及与爵位相关的政治待遇。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属于入八分序列。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属于不入八分序列。同时,镇国将军至奉国将军每级又分为三等,主要是俸银、禄米的差异,品级相同、政治待遇相差也并不太多。没有获得爵位的宗室黄带子称为闲散宗室,乾隆年间获准穿戴四品武职顶戴袍服。

外藩爵位是清朝出于统战需要而设置的一个爵位系统,主要授予外藩蒙古(蒙古八旗不在其列)、回部、X等边疆地区少数X首领。外藩爵位大体和宗室爵位类似,同时加入了具有X特色的汗、塔布囊等爵位并取消了镇国公、辅国公入八分与不入八分的区别。在宗室爵位系统中,贝勒是次于亲王、郡王的第三等级;在外藩爵位系统中,贝勒是次于汗、亲王、郡王的第四等级。但是,无论在哪个爵位系统中,清朝的贝勒级别都是低于王爷(亲王、郡王)的。

那么,清朝亲王和郡王是父子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明朝实行的是血缘封爵,亲王除了一个儿子承袭亲王之外,其他儿子皆封郡王,之后代代循此例递降。因此,明朝除了明太祖初封、追封的几位本家X、兄弟、堂兄弟、侄子、堂侄和侄孙靖江王朱守谦(靖江藩因为出身老朱家嫡长房,实际上享受了超过所有郡王、略低于亲王的待遇)之外,郡王都是亲王的儿子!当然,通过承袭获得爵位的郡王除外,他的父亲是郡王而不是亲王。除此之外,明朝还有一些因军功被追赠郡王爵的异姓功臣,但是他们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只是荣誉性质的,不在讨论之列。

清朝则完全不同,清朝宗室封爵是以血缘为基础,参考功勋封爵,并且实行了降等袭爵和考封制度。因此,清朝的贝勒有可能是王爷的儿子,也可能不是!以郡王为例,郡王去世之后,他的一个儿子可以降等承袭贝勒爵位,那么这位贝勒自然是郡王的儿子。但是,郡王的儿子却不一定都是贝勒。因为清朝对于没能承袭爵位的宗室黄带子实行了考封制度,以父亲的爵位和X的地位确立基准爵位,然后组织考试,以考试成绩在基准爵位基础上降等,全优授予基准爵位,有优有平有劣降等,太差的直接无爵可授、沦为闲散宗室。因此,清朝亲王、郡王的儿子中也可能出现低爵位者、甚至闲散宗室!

除此之外,清朝还有一类特殊人X,那就是铁帽子亲王、郡王,他们的后代中有一支始终可以承袭亲王或郡王爵位,无须降等。但是,没有承袭爵位的儿子同样要参加考封,没有X。因此,铁帽子郡王的袭爵儿子依然还是郡王,就不是贝勒了。而且,清朝的爵位并不是只初封亲王、郡王,也可以以贝勒、贝子,甚至更低爵位为初封爵位。这个时候,贝勒很可能与郡王已经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了,或许他只是远支宗室而已。以晚清巨贪奕劻为例,他虽然是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但是因为不是承袭爵位的儿子,他的父亲绵性只考封了一个不入八分辅国公,到奕劻这里就只剩一个辅国将军爵位了。不过,时来运转,因为X绵愍绝嗣,先前过继的嗣子奕彩又因为X期间纳妾被革爵,奕劻最终被过继给他X绵愍为嗣子,后来又晋爵贝子、贝勒。因为与慈禧太后关系密切,奕劻最后居然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亲王!虽然奕劻曾经获得过贝勒爵位,但是他的父亲绵性却不是郡王。

清朝的外藩爵位因为属于统战性质,与宗室爵位又有着很大不同,清朝的外藩爵位绝大部分是世袭罔替的,差不多和宗室铁帽子差不多。但是,同样只有一个儿子可以承袭,其他儿子如果没有受封爵位,那他什么也不是!也就是说外藩郡王的儿子中有一位还是郡王,但是其他儿子可能什么也不是。以著名的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为例,他的儿子伯彦讷谟祜承袭了亲王爵位,但是如果僧X有其他儿子,那么其他儿子如果没有封爵,他就什么也不是!并不能像宗室黄带子那样参与考封。总体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因为这里面比较复杂,几句话并不能完全说清楚,文中如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清朝 皇室 爵位?

清朝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清代封的十四等爵位都是什么?

清代爵位名称、等级设置又有新变化。

有宗室封爵,外藩蒙古封爵,满洲、蒙古、汉军及汉人封爵之分。爵位为世袭,故又称世爵。宗室封爵,封授宗室和觉罗,由宗人府掌管。爵位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分三等)、辅国将军(分三等)、奉国将军(分三等)、奉恩将军共十二等;加上嫡子受封二等(即亲王一子封为世子、郡王一子封为长子),共十四个名位二十等级。宗室封爵,分为功封、恩封、袭封、考封:以功勋受封的为“功封”;以天潢近支得封的为“恩封”;亲王至奉恩将军出缺,由X承袭的为“袭封”;亲王以下,除袭封的一子外,其余诸子,年至二十按例考试受封的为“考封”。袭封次数,各有不同:功封爵位皆世袭罔替;恩封、考封爵位皆以次递降,和硕亲王降至奉恩镇国公止,多罗郡王降至奉恩辅国公止,多罗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止,固山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止,奉恩镇国公降至一等镇国将军止,奉恩辅国公降至一等辅国将军止,其余爵位皆降至奉恩将军止;凡由本支子孙袭封者,降至最后一等均准世袭罔替;由旁支子孙袭封者,功封降至奉恩将军袭五次止,恩封、考封降至奉恩将军袭三次止。初封亲王、郡王死时赐封号;承袭者仍称其祖原封号,死亡,在封号下加一字为谥。宗室封爵,按爵位高低,分等授与俸银、俸米、庄田、牧厂、珠轩、府第、官卫、服物等。外藩蒙古封爵,封授蒙古、回部、唐古特等少数X上层。由理藩院掌管。内扎萨克爵位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六等。其下又设台吉(塔布囊),分一、二、三、四等。亦有封世子、长子之制。外藩封爵,大体上均比照宗室封爵,惟俸银低于宗室世爵,如宗室亲王每年支俸银一万两,俸米一万斛,而蒙古亲王每年只支俸银二千五百两,俸缎四十匹,相当于宗室的贝勒封爵所支的俸银。满洲、蒙古、汉军及汉人封爵,一般称为民世爵,封授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汉人中的文武功臣(称“酬庸”或“奖忠”),外戚(称“推恩”),孔子后裔(称“加荣”),朱明后代(称“备恪”)等,由吏部掌管。民世爵有公(分三等)、侯(分四等)、伯(分四等)、子(分四等)、男(分四等)、轻车都尉(分四等)、骑都尉(分二等)、云骑尉、恩骑尉九个爵位二十七等级。封授,以云骑尉为准,无论加等、进位或袭次,都以所得云骑尉数量而定。如:得两个云骑尉可令为“骑都尉”;再加一个云骑尉则为“骑都尉兼又一云骑尉”;如又得一个云骑尉,便又可令为三等轻车都尉;如此累加,可直至一等公。袭次,除世袭罔替外,各爵均定有降袭次数,如:一等公袭二十六次,一等侯兼一云骑尉袭二十三次,一等伯兼一云骑尉袭十九次,一等子兼一云骑尉袭十五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袭十一次,其余类推,袭次尽,改封为恩骑尉。除个别情况外,民世爵均可世袭罔替。袭爵,有并袭(即由两爵以上合并为一爵加等进位承袭)、分袭(即原先二人之爵并袭后,可再分开承袭)。公、侯、伯始封时,皆赐美名。世爵犯罪革爵,但除犯赃罪外,均准其子孙嗣袭,无嗣则除。民世爵俸银俸米按二十七个等级发放。封爵都登载于皇册,十年奏修一次。每年十二月,由宗人府、吏部派员在保和殿将一年封、袭爵人数增登于皇册,存者朱书,故者墨书。满洲、蒙古、汉军、汉人世爵及外藩蒙古世爵由吏部增注,宗室王公及觉罗皇册,则由宗人府增注。

清代爵位官位等级排序?

一个官员的身份地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即爵位、品级和实职。以清代为例,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的封爵、品级代表的是该X或官员具有的等级以及朝廷按其等级应给予的俸禄、待遇的高低,不过最关键的还得看实职。

早在后金至清初时期,八旗官制中就有了较为固定的世职封爵,其建制分别为:公,一、二、三等固山额真,一、二、三等梅勒额真,一、二、三等甲喇额真,以及牛录额真、骁骑尉、拔什库等爵位。入关后,对世袭爵位和文武官员品级爵位予以确定,形成了固定的职官封爵和品级定制。

清代中期,朝廷定制的王公X和其他功臣、勋将爵位共分为十四等二十级,其品序依次为: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以上爵位均为世袭,所有封爵事宜,由宗人府所掌握。

在满族王公之外,清朝对优待的蒙古王公X也给予了爵位,共计七个等级,其品序分别为:亲王、郡王、贝勒和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塔布囊,均世袭。蒙古封爵事宜,均有理藩院管理。

对满、蒙X以外的旗人、汉人,清朝同样设立有功勋封爵,其世爵分为五等十九级,计:公(一、二、三等),候(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伯(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子(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男(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

以上五等世爵相对应的品级为:公、候、伯为超品,子为正一品,男为正二品。除了这些世爵外,清朝所设世职为四等九级,分别为:轻车都尉(一等兼云骑尉、一、二、三等),骑都尉(一、二、三等),云骑尉(一等),恩骑尉(一等)。这些世爵对应的品级为: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以上这些世爵和世职均可由下一代承袭,归吏部验封司掌管。

清代文、武官员品级承袭明制,分为九品十八级,虽然官员品级定的非常细致,但实际上却比较紊乱,品级高的官员有时反而是属官,品级低的官员有时反而是主官,这与X定制和社会风气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受皇帝加封的文武官员在九品封爵之外,还有固定的官阶称号:正一品为光禄大夫,从一品为荣禄大夫,正二品为资政大夫,从二品为通奉大夫,正三品为通议大夫,从三品为中议大夫,正四品为中宪大夫,从四品为朝议大夫,正五品为奉政大夫,从五品为奉直大夫,正六品为承德郎,从六品为儒林郎,正七品为之林郎,从七品为征仕郎,正八品为修职郎,从八品为修职佐郎,正九品为登仕郎,从九品为登仕佐郎。

清朝九品官制的福祉也惠及到了家属及父母、先祖。X社会盛行夫荣妻贵,清朝官制中有命妇之制,凡封赠文武官员时,公、候、伯爵及一品官员之妻均被封为一品夫人,二品官员之妻封为夫人,三、四、五、六、七品官员之妻分别封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八、九品官员则只封本人,不再封妻子。

对于文武官员的父母、祖先的封赠之制为:一品官员封赠其三代祖先,二、三品官员封赠两代祖先,四至七品官员只封赠其父母;所有封赠仅限于所封官员的直系亲属,旁枝侧宗不在封赠之列。

清朝还有一个封爵情况很有趣,它是沿袭了明制,设立了最高而又最虚的官衔“三公”和“三孤”。清朝入关后,凡文武大臣功勋特著者,由皇帝特旨加衔,有的作为官员死后的赠典,表示授予其一种特殊荣誉。

“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皆为正一品,清初偶有加衔太师官衔,以后最高加衔只到太傅为止;“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均为从一品。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皆为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皆为正二品。

这些师、傅、保官,其实都是加衔和虚衔,既无职掌,也没有固定员额,只表示皇帝给予的恩宠,因此有清一代,被授予其衔的官员数量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