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慎独而行意思?
“克己复礼”的意思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论语·颜渊》。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X、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
“慎独而行”的意思是: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克制自己不良的言行。
一个人的心中要有远的的志向并紧紧的跟随着它,在言行举止方面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小心谨慎要有高度的自律,即使是在一个人的时候,也要保持谨慎,不可任意妄为。
正己修身克己复礼的意思?
正己,纠正自己,主要指自己的心,又叫做「正心」。意诚而后心正,故纠正自己,正心必先诚意。
修身,修养自身,主要指言行品格方面的修养。诚意正心是内在的修养,修身是外在言行的规范。
克己复礼,先从内心克制自己的私欲,然后使外在的言行举止合乎礼节。
克己复礼的克?
克的意思是克制。
克己复礼的意思是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造句: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仁者爱人,为仁由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他一直是一个X、克己复礼的
古代史中“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词语辨析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我们对孔子的这段话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何谓复礼
我们前面讨论过《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的涵义,知道“义以为质”中的“义”是“礼”的质,是“礼”的唯一标准。所以,“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
克己对象
“克己”的己字应该是对天下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个人都作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另一种理解,“克己”是专指居X的当政者,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思想理论,当政者“克己”作示范,老百姓跟着也“克己”,当每一个人都作到了“克己”,人们的行为都回复到公义上了,则当然“天下归仁”。
克己之意
在《论语·里仁》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自省、自责、自讼”曾子的名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就曾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克己内容
关于“克己”的“自戒”内容。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在《论语·颜渊》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修自戒。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是强调遇事戒冲动。
克己关键
说到底“克己”只是克制念头。《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是通明,狂是昏愚,心思通明为圣,倨慢为狂。而“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克己复礼只在克制我们的邪念,以立人之正念。
子曰:“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从“仁义”的概念“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和对“克己”含意的讨论,孔孟原儒的思想对人的要求都是对自己言,对君主居X者言的,并且对居X者有更高的要求,《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在君王与臣民之间真实作到“不偏不倚”,我是看不出孔孟之道有维护了谁、袒护了谁的意思。
社会心理解析
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从社会心理方面做出如下解析: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这种定义,对理解孔子心性思想的意义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明确了心性修养应以集体为重心的原则。也就是说,当个人的X和社会公允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克制个人X,而选择社会规范。当时孔子个人认为,周礼是天下公允的行为规范,应该被广泛遵循。在对周礼的认识上,孔子显得过于主观了。社会所以遗弃了周礼,毕竟有着遗弃它的理由,实际上周代礼乐崩溃已经势不可挡了。如果搁置下孔子对周礼的个人看法问题,而考虑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冲突的处理原则上,孔子选择尊重多数人的感觉、尊重别人的感觉,并把这种尊重超越在对个人X之上。所以,周礼可以崩溃,而孔子的仁道却会长期存在。
第二方面
承认个人X与社会规范之间存在着冲突的一面。遵守社会公允的礼仪制度,常常需要克制自己。克,表明了对自身X的抑制,也表明了自身X和社会规范不是完全统一的。如上所述,孔子早年的心性思想中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在“复”字上。克己复礼,而不是克己守礼。一个“复”字,说明这种“礼”已经失去了。既然已经不存在了,也就不是集体所期望的社会规范了。因此,“复礼”不仅是对自己X的不尊重,也是对当时社会心理的普遍不尊重。这不仅注定了孔子政治生涯的失败,也和孔子晚年对仁道的重新理解不完全一致。
克己复礼是荀子提出的吗?
不是。是孔子提出来的。
儒道墨法作为治世的一面是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就是春秋乱世就是根源于人的欲壑难平,但各家所提的解决方案是不同的。
而儒学的解决方案是:承认人的合理X,但通过教化、反省,使人能认识X的危害,自反而缩,一方面从内心深处给X加一把锁,另一方面则从人际情感出发将之升华为责任与家国情怀。将有限的物质X升华为无限的精神追求,即所谓的孔颜之乐。
所以克己复礼就应当是在内克制自己的X,以仁义升华之;在外以礼乐约束之。而第二种解释反而要抛弃外在约束,这怎是儒学的观点。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才是儒学的态度,对自己时刻保持警惕。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夫子以圣人之资还要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夫子都要到七十了,才能把外在的约束化作自身行为的习惯而不会再有违反的可能。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解释】: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成语】: 克己复礼 【拼音】: kè jǐ fù lǐ 【解释】: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举例造句】: 小官公谨忠信,克己复礼,X,正直无私。 ——明·无名氏《紫泥宣》第一折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约束自己 【英文】: comply with the rites by setting restraints on oneself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认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实行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弟子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
孔子的思想克己复礼的最终?
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是说明,一个人能战胜自已的私心杂念,自已的一切言行都符合礼的规矩,自已的本心就会恢复到仁的境界。这是孔夫子这句话的含义。
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克己复礼,其本心达到仁的境界,世界万物不能X其心,物来则映,物去不留,这是圣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