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译文注释(小古文孔融让梨译文)

孔融让梨译文?

孔融让梨文言文翻译

原文: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译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注释

融: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

诸兄:众兄弟。

辄:只是。

引:挑选。

故:原因、缘故。

法:礼法。

道理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让梨还是王戎让梨?

《三字经》中说,融四岁,能让梨。东汉末年,孔融与哥哥们一起吃梨,自挑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哥,还说我小,吃小的。王戎是魏晋时期琅琊王氏,现在的山东临沂一带,竹林七贤当中最小的。《世说新语》记载,王戎小时和小朋友一起玩,路旁有一果树,结果甚多,小朋友都争相去摘,唯戎不动,问为何:戎答,树在路旁而果多,必苦。

二十四孝之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内容如下

有个男孩,名叫孔融,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在孔融四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爸爸买来了许多梨,妈妈端来了一盆洗干净的梨。哥哥们让孔融先挑。孔融看了看,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爸爸看了觉得很奇怪,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而是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应该给爸爸妈妈、哥哥吃。”

  爸爸又问:“你还有一个小弟弟哩,最小的可以给小弟弟吃啊?”孔融说:“我比小弟弟大,我是哥哥嘛,大的应该留给小弟弟吃。”爸爸听了高兴得直点头:“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大的留给爸爸妈妈、哥哥弟弟,最小的留给自己。

  从故事中我们认识到: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X,尊长的习惯.

孔融让梨属于什么范围?

孔融让梨属于教育类范围。

孔融让梨是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为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让梨为什么要移出课本?

孔融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二代子孙,头上顶着圣人光环,从小就被当作汉朝X的“五讲四美”小能手,不过仅限于他小时候。
长大入官之后,孔融是一个故作姿态、虚伪狡诈之人,因此要移岀课本。

一、在建安九年,军阀袁绍之子袁谭率兵围攻青州城,此时城内的守兵仅仅剩下了几百人,形势万分危急。当时的孔融也在青州城内,为了维护自己“临危不惧”的名士形象,其选择故作淡定,饮酒作诗,拒绝上城督战,令守城士兵又气又恼。后来,在袁谭大军攻破青州之时际,孔融竟然在士兵的掩护下悄悄地逃离了青州城,无情地丢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也是在这一次的战争中,他的孩子和妻子都被敌人残忍杀害。
二、孔融是一个不忠不孝之人。在三国时期,孔融在北海为相,“效忠”曹魏X,本应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团结在以曹操为核心的“曹氏集团”周围。然而孔融志大才疏,只会高谈阔论,还偏偏总是对上级曹操出言不逊,架子十足。当时孔融愤愤地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X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孔融又说:“闹X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这样的“毁三观”言论,在当时那个X的时代当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故而曹操在得知事情缘由后,勃然大怒,加上孔融平时只会夸夸其谈、弄虚作假,便下狠心最终杀了他。
三、在孔融的思想里:只有X、官僚士族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普通老百姓生命的价值不如一只禽兽!
孔融是一个喜欢诡辩的人。在史料《物理论》中有这样的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叫管秋阳的人与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战乱而结伴同行,因为没有了粮食,管秋阳就对自己弟弟说:“现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们三人就一起死。”于是兄弟俩一起杀了这个同伴,吃了同伴并且最终活了下来。 这件事情遭到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烈谴责谴责,而事后孔融却对周围人说:管秋阳爱惜父母赐予的身体,所以吃了同伴天经地义,由于只是一个同伴,不是什么朋友,所以吃了就吃了。如果像管仲吃了鲍叔,贡禹吃了王吉,那才叫大逆不道!而管秋阳吃的那个人,不过是一只能说话的鸟兽罢了,就像狗吃了一只狐狸,一只狐狸吃了一只鹦鹉一样,没什么奇怪的。
孔融对生命的冷漠不禁让我们再次回味“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很可能会欺负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孔融让梨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原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让梨有多少个?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已编入小学课本书了,当时孔融只有四岁,一个有三个梨,他把大的梨子分给了哥哥和爸爸,只给自己留了一个最小梨子,他从小就懂得谦让

孔融让梨表现了什么美德?

孔融让梨体现友爱孝悌,谦让待人的美德。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通过讲述汉代神童孔融(孔子第二十代孙)四岁时每当与其家人、兄弟们分食梨果时谦让、礼貌的情景。实际上,宣扬了中华儒家思想的仁爱、礼让、中庸之传统美德

谦逊礼让、大度儒雅,是中华X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云“融七岁,能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千百年来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家长和老师都曾经喜欢拿这个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希望他们能象孔融一样懂礼貌、学谦让,成为淑女与绅士。在“学会合作”作为教育未来需要和现实教育目标的今天,让我们的学生和自己的小孩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成为淑女与绅士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6岁幼儿小故事简短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孔融很懂礼貌,父母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最小的小弟挑,小弟挑走了一个最大的。父亲让孔融挑,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让梨的寓意:孔融让梨是指人们懂得谦让、礼貌和尊重他人,具有尊老X和尊长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