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汉武帝时为什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优质回答:
儒家思想一直是秦之前的主流思想,秦始皇X,儒家與论由公开转向隐蔽。西汉前期,朝廷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指导政治的却是黄老刑名之学,儒生与黄老刑名学者经常发生争论。加之这一时期朝廷与诸王国并立,各学派士人游诸王国求禄,助国王反抗朝廷。汉景帝灭七国后,全国政治统一了。汉武帝继任帝位后,急需实行学术统一。于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应运而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正式形成。
董仲舒是汉景帝时的博士。汉武帝时,他将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论,肯定“天”有意志,自然界万物都是“天”有意识安排的,社会上的人事是“上天”意志的体现。他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就为“君权神授”找到了理论根据,将神权与君权沟通起来。
董仲舒将孔孟的君、臣、父、子的宗法等级观念发展为“三纲”、“五常”的X教条。“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用以规范X等级秩序和道德。
公元前134年,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汉武帝罢黜儒家以外的博士,设立太学和五经博士官。儒家正式列入官学,逐步发展成X集团的正统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
1.汉初,特别是吕后X时期,为使国家休养生息,治理国家以道家思想为指导,主张清静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最好的选择,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繁荣,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道家思想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体现在:边境动荡不安,匈奴人虎视眈眈,时刻威胁着北方边疆,南方因少数X尚未完全归顺,时常有反叛发生。另:诸侯王势力日益坐大,直接威胁到汉中央,这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吕后,文帝,景帝时代都一直在解决,可惜都没有解决好!显然这两个新出现的问题只用清静无为来解决是没结果的。
2.汉惠帝刘弗陵废除了《挟书律》,X了诸子百家学说,其中以儒、道两家学说影响最大!武帝X时,儒学已经进入繁荣阶段;雄才大略的武帝顺势而为,推行“举贤良对策”,使儒家思想焕发了新的生机!
3.武帝有政治抱负,急需加强中央X!董仲舒不失时机地提出“春秋大一统”理念进行唱和,他认为儒家六经之外的学术流派都应当罢黜,从而让人们的思想高统一起来,他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以加强君权,针对道德,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以此来维护X君主X。
因而汉武帝同意了董仲舒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说,任何政策的推行都是社会治理的必然需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策略的出台,更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汉武帝刘彻十六岁便登基做了皇上,为巩固皇权,他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行了推恩令,解决了王国的势力;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回了中央等。在文化上,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结束了之前秦以来的“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而且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受到了历朝历代的推崇,使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
当然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儒表法里”。那么,汉武帝当时为什么要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呢?
儒家思想占据主流。汉朝建立后,尤其是汉惠帝废除了《挟书律》后,促使诸子百家学说得到复苏,尤其是曾遭遇秦始皇X政策摧残的儒学逐渐抬头并发展壮大,和道家并成为主流思想,吸引了更多的人学习、研究儒学,面对这种不可抗拒的学术X和学者X体,汉武帝也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和价值,推行“举贤良对策”,以选拔人才。
权力斗争的需要。汉武帝继位后,朝政还是由当时的窦太后把持,她推崇的是道家学说,所以汉武帝虽然即位,权力却受到限制,要想夺回权力,就要在国家指导思想上占据主导权,推出自己的观点,所以独尊儒术其实也是为了争权夺利。
严峻的社会形势。汉武帝继位后,对外边疆受到少数X的威胁,在内一是王国势力过大,对中央形成威胁,二是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加剧。所以加强中央X势在必行,而汉初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显然不能满足国家X的需要,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XX主义中央X。同时汉武帝是好大喜功之人,注定了他有不平凡的作为,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他也有了对付匈奴的办法,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他需要一个可以加强君主X和中央X的学说。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个提议结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符合了当时的政治需要,比如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思想的统一来保证国家政治的统一;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宣扬XX君主是“天”在人间的代表,为君权独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针对土地兼并现象,利用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以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土地和劳动力比较稳定地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提倡孝道,认为君臣伦理是上天的安排,不可违背,以此来维护X君主X。
一句话,就是汉武帝认为儒家符合自己的X需要。但是武帝的崇儒,并不代表他按照儒家的要求治国,只是注重儒术的文饰功能,用司马光的话说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慕其华而废其质”。
儒家思想的统一虽然保证了国家的统一,但没有了百家争鸣,也造成思想模式的单一,使中国的X思想的深入人心,而X与X一脉相承,也造成法治观念的先天不足,也让法治思想法治思维时至今日还在艰难推进中。
其他网友回答
汉武帝是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正是因为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历史上伟大的思想的统一。这也是我们的X被称为X的原因。
1)儒学大师董仲舒总结的三个理论!
董仲舒是一个儒学大师,一辈子在研究学问和著书讲学,做官的时间非常短。他对《春秋公羊传》有非常深的研究,他的理论基本来自《春秋公羊传》。
《春秋》是孔子编写的春秋时代的一段历史。但由于孔子记述的非常简单,很多人看不懂,因此有三个人对《春秋》分别做了注释,然后形成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董仲舒研究的就是《春秋谷梁传》。后来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儒学的三大观点:
第一,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他第一次真正解决了王朝更替的合法性,也解决了X那些X王朝的合法性。同时警惕正在执政的皇帝小心上天的警示!
第二,大统一理论。
这一句通俗的说就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但无论怎么分,最终会走向统一。大一统理论一问世,统一就成了历代雄才大略的君主的奋斗目标。客观上促进我们一直是个统一国家的原因。
第三,三纲五常理论。
这个理论非常重要,从理论上完成了从个人到集体,从家到国的理论依据。完成了国家基础的三脚架。把个人和国家串联在一起。
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里的纲是指的是表率和领导性。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是社会中每个人做人的标准。类似于现在的四有新人、五好少年。就是做人要有爱心、有责任感、懂规矩、有智慧、讲信用!
2)汉武帝的慧眼识珠!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秦始皇靠法家统一了天下。但由于秦朝是靠武力统一天下的,没有统一天下的正义性,所以备受争议。再加上六国残存X的推波助澜,大秦帝国在秦始皇死后一夜崩塌。
靠武力X的天下,一旦武力不行的时候,天下会迅速分崩离析!
刘邦是靠X了暴秦统一天下,这在汉朝初年基础性非常强。老百姓刚刚过苦日子过来,还比较认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然后就有了七国之乱。
大家都是皇帝的子孙,干嘛只能有你当皇帝。七个国家的子孙都想做皇帝,皇权的合法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虽然最后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但人人都可以做皇帝的种子留在了大家心中。
所以到了汉武帝时,这个现象特别严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采用了两个办法:
第一,采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把王国变小,没有对抗中央的能力。
推恩令是一个好办法,但推到最后就完全违背了设立王国的初衷,保证王朝的正统地位。一旦没有了王国,那么被外姓篡权的时候谁能拨乱反正。所以推恩令虽好,不是解决王国问题的真正药方。
第二,继承人的正统性,君权神授!
而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才是根本上解决皇权正统性的唯一方案。上天才是人不敢违背和无条件顺从的神灵。如果皇帝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是上X排他做的皇帝,有这样的后台,谁敢反抗?
所以说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用最好的方法解决了人人都想做皇帝的问题!这是上天的安排,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特别是老百姓相信这个,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听到民间关于“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就因为刘秀是真龙天子,所以王莽杀不死他!
汉武帝一看董仲舒的理论,是万分高兴。这些理论,最好的解决了汉武帝要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大一统”论,和“三纲五常”制,简直就是为汉代大帝国量身定做的。极大的维护了帝国的统一和和谐完整。
里面不单有有对君王的要求,也有对普通人的要求。可以说董仲舒是一个百家争鸣后的集大成者。充分把握住了帝国之道和人性。给汉武帝拿出来一个完美的方案。也开启了王朝更替,大一统的局面。
综上所述:汉武帝选择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需要。而董仲舒是一个文化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君权神授,大一统理论,三纲五常”等理论,就像是为汉武帝的大帝国量身定做的。统一了思想,还把帝国的权利构架下探到一家为单位,完成了一个多重的统一。从此以后这套理论深入人心,成了X的精神基石,心中的信仰。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他网友回答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存在争议。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是真的,为了统一思想,搞改革需要;独尊儒术,是儒家给自己贴金的,故意恶心法家、道家学派。
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汉武帝之前,汉朝采用黄老之术治国。而黄老之术,主张君主“无为而治”,抓好主要政治纲领,不要过多干涉老百姓。同时,注重休养生息,提倡轻税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这些主张,得到汉高祖刘邦、吕雉、汉文帝、汉景帝的重视,简单地说,汉朝开国坚持”黄老之术”基本国策,100年不动摇,实际上满打满算也就坚持了60年。到了汉武帝这里,国情、民情都开是发生变化,他认为黄老之术不适应当前治国,需要新的政治纲领与治国理论。(很多人误认为,黄老之术就是道家思想,严格地讲它是道家的左派,并不能全部代表道家全部思想。)
2、汉武帝雄才大略,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年青人干劲足,热血沸腾,斗志X。但他知道,要改造汉朝,首先要改造汉朝思想与文化,汉武帝知道政治理论与意识形态很重要,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汉武帝知道黄老之术,不适合汉朝了,再这样无为而治,还得受匈奴的鸟气。汉武帝X,迫切需要新的政治理论,及官方主流意识。这个时期,儒士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理论很符合汉武帝的胃口,于是开始磨合。汉武帝需要新的理论,支持他搞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董仲舒,也需要借助汉武帝力量,为儒家注入政治势力,排挤其他学派。儒家,也是在董仲舒的推动下,才从不入流的学派,成为官方主流学派之一,后来成为官方主流文化思想。
3、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是真的,为了统一思想;独尊儒术,是儒家给自己贴金的,故意恶心法家、道家学派。汉武帝,是个明白人,儒家那套理论只是适合作为官方主力意识,天天在大汉新闻联播念念,读给老百姓听很适合,教化老百姓好好做个顺民可以。真要用来治国做实事,还是得靠法家那套理论才有用。所以,汉武帝一直是“外儒内法”,包括后面的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甚至是后面的刘秀等人,都是沿用汉武帝刘彻的治国套路“外儒内法”。
所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很X,纯粹是自己给自己头上带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