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关羽放了曹操 赤壁之战诸葛亮为什么派关羽

网友提问:

赤壁之战,关羽放走曹操是否也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怕孙权势大?

优质回答: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那就是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了,这算是诸葛亮的故意安排,有心成全关羽的忠义之情,实则却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已经从北方来到荆州,依附于刘表,被派驻新野。而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才开始有了清晰的战略规划,把夺取荆州作为第一阶段最重要的目标。

随着曹操借X刘备之机开始夺取荆州,刘备的处境非常艰难,这时候刘表已死,他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刘备一看这情况只能是一路向东逃跑了,最终和刘琦汇合才算安顿下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现在实力是很弱的,既没有稳定的根据地也没有多少兵马和资源。

最后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了曹操,曹操开始往北方撤退,诸葛亮让关羽在华容道埋伏等着曹操,可以说曹操几乎是必死无疑。但刘备就曾和诸葛亮说关羽义气深重,怕会放过曹操。诸葛亮说他夜观天象,曹操暂时死不了,这就当做给关羽一个报答曹操昔日恩情的机会吧。

这只是诸葛亮的表面说法,其实真实原因是曹操暂时还不能死,曹操一死北方就乱了,而刘备这边我们上面也看到,此时是没有多少实力去争夺天下的,需要几年时间来养精蓄锐,积攒实力。这个时候杀死曹操,最大的受益者只能是东吴孙权。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在江东已经根深蒂固,实力也不弱,一旦曹X了,北方陷入混乱,那孙权和周瑜辖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师迅速扫荡中原也是有可能的。这样就完全打乱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战略规划,隆中对更是难以施行,所以曹操必须活着。

所以诸葛亮安排关羽去华容道,就是有放走曹操的意思,同时对外给人感觉是因为关羽为了报答曹操昔日的恩情所为,这样盟友东吴那边也不好说什么。实际原因是曹操暂时不能死,否则北方大乱,得利的只能是孙权,而刘备此时实力太弱尚待发育,这种情况下,放过曹操似乎是对刘备阵营最有利的选择。如此隆中对的规划才有实现的可能。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赤壁之战,关羽义放曹操其实我认为是诸葛亮早就安排好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曹操已经大败短期内无力再南下了,如果换别的将领去截曹操,肯定能X或者杀了曹操,但是曹操一死,北方肯定大乱,东吴就会成为三方最强的一个,他又离刘备那么近,只要北方大乱,东吴肯定第一时间就会收拾刘备,而当时刘备兵少将寡,肯定不是对手,而关羽在落难期间,曾短暂投奔曹操,受曹操厚待,虽然后来听到大哥的消息又跑去找大哥了,但是那段时间曹操对关羽算是挺够意思的,关羽又是一个义气云天的豪侠,在那一刻甘冒军法也要放了曹操也就不奇怪了,诸葛亮正是算准了这一点,才让关羽去守华容道,既成全了关羽,又让东吴不敢轻举妄动了,同时又放了曹操一条命,可谓是一石三鸟,为后来的三足鼎立打下了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是诸葛亮故意安排的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给普及一个知识点。

我们如今对三国时期的了解,大多来自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的历史小说。内容中人物,故事,情节虽大多为虚构,但历史发展主线却是真实的。

由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是提倡正统思想与地位的合法性的时代。作者罗贯中也深受这一思想影响,在写作过程中,以蜀国为汉代正统。

在作者和历朝X者眼里,刘备、诸葛亮所领导的“蜀汉X”是皇权正统,代表东汉X的延续。因此,《三国演义》的故事有着强烈的“尊刘贬曹”倾向。

而另一本常被看作是三国正史的,是晋代陈寿所作《三国志》。后经裴松之注引,确实颇有参考价值。

但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的天下。所以,《三国志》亦受到当时的政治影响,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为刘备作《先主传》,为孙权作《吴主传》。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

后又经宋朝裴松之为其作注,广采博引,故将《三国志》与《三国志注》综合来看,已基本可以完整的还原三国时期的史实轶事。而相关的传说与神话内容补充则可以通过《三国演义》来丰富细节。

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是诸葛亮故意安排的吗?

其实这个件事情,这些都是出自作者罗贯中的手笔,诸葛亮设计故意放走的而且一切都是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为了制衡东吴,为承接日后的三足鼎立。

《三国演义》中,当时在赤壁战斗后曹操首先逃到了乌林,以为孔明等人不会对他怎么样,但是这个想法实在有点简单。

曹操在最无助的时候,最终逃到华容道,在这个地方等待他的是关羽。大家都知道三国中关羽是一个重情而且非常仗义的人,曹操对关羽有恩,关羽心里自是非常感激,所以最后关羽在华容道选择让曹操离开。

其实这些都在孔明的计划中!关羽一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回报这份恩情,放走曹操。

孔明这个决定很明智,虽然让他们演了一出戏,但必须得演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刘备的实力,才能是孙权认识到刘备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才能更好的促成,孙刘两家军事联盟的形成和巩固。

不得不说诸葛亮有远见,刘备遇到他真的很X。

其他网友回答

赤壁之战,本身就曹操急功好利。战争的开始也就预示着,结局不会太好。这一点曹操后来做过总结。赤壁之战,曹操携八十万大军虎狼之师,对付孙刘两家区区几万人马。

首先来说,刘备在这个过程中,基本没起到特别大作用,战争的伊始,正是孙权刚刚处理完州郡内部矛盾,正处在休养生息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孙权众将士,心里是明白的,假如说,向曹操投降,基本上这些年的努力都白费了,毕竟都是霸主,谁又愿意屈居人臣。

再一个,就是赤壁之战主战场,基本上都是孙权的人马。刘备负责的只是追逃兵,或者说是打扫战场,这会刘备心里明白,诸葛亮也知道,这时候的曹操不能杀,假如杀了,曹操,他底下的人马,更会不计后果的消灭刘备,这个可以参考,吕蒙杀掉关二爷后,把首级献给曹操祸水东引。

在各怀心思下,首先赤壁之战的结果,就可以预料到,不论谁杀死曹操,那一方都不会好过。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注定曹操会败走,不会被击杀。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华容道这个捉放曹的剧情属于罗贯中原创,版权所有,虽然翻版也没人究,但那不是历史。

其次,讲真按演义的里面的逻辑来说,老罗的说的含糊其辞,且看原文:

玄德曰:“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这里老罗点到为止,既没有借孔明之口说曹操一死北方就乱,没有给东吴加戏说孙权能从中得利,单纯就是孔明妖道性格发作,送关某一个人情而已,根本不是什么锦囊妙计。

既然如此,这个问题后半段加戏部分是哪来的呢?

其实加戏部分是94版《三国演义》编剧的原创,理论上属于合理展开,既解释了孔明轻轻放过关羽的缘由;又体现了敲打关张二将的必要;还凸显了孔明足智多谋的高超水平;最后尊重了老罗的原意和基本史实,看上去是一石四鸟的改编。

实际上这个改编仔细想就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漏洞,那就是曹氏集团权力结构比想象中的稳定,并不是单靠曹老板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在维持的。因为曹老板本身是个离经叛道的异类,一直对法家推崇备至,而且此时曹丕已经是经历过历练的22岁青年,所以不存在曹操一死北方权力X的情况,很大概率上是可以正常交接的。

有人会觉得曹操如果猝死在华容道,整个曹氏集团会走袁绍集团的老路,分裂成几个诸侯,其实这种可能性约等于0。因为曹操比较年长的丕、彰、植里面,曹丕22岁最有政治手段和军事经验,曹彰是政治低能儿,曹植十六岁不成气候。所以曹丕一定是最可能可以平稳接班和稳定曹X后北方局势的那个人,所谓“曹操在华容道猝死后北方大乱的前提条件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