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都吃大米,哪些文化因素造成日本流行饭团子,中国并不流行?
优质回答:
您好,更多美食问题胃小保帮您解答。首先,大米作为亚洲地区比较普及的主食,它的做法本就多种多样。其次,日本从古至今都较喜欢生冷的食物,例如生鱼片等。
饭团基本上也是等到冷却后再去食用。其次跟大米的品种也有关,日本粘结度高,较适合做饭团,中国地区除东北大米外,其他地区大米都没有那么强的黏性。还有一个我之前在某乎上看到的冷知识,以前日本是没有冷库的,把米饭放凉加醋比较容易保存,加梅子也是一样的道理。这里面还有一些历史遗留原因
大家知道,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只是一个又穷又没资源和土地的国家,天天都在中国后面混吃,靠着中国过日子。而到了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而武士是最高的,即使是成了武士,也只能分到大米吃,家里种一点菜,基本上是吃大米。
而肉只能是鱼肉,稍微高级一点的武士一两个月也就只能吃几次鱼。一般的平民,都是吃腌菜、米饭、味增汤。后来武士上战场时,带的大米,为了方便携带,就将饭团捏成团,然后在海边用海苔包住。这便是日本饭团的起源了,其实为什么日本都是崇尚极简主义呢?是因为长期的贫穷,像西方国家和中国,都不会催生出这样的观点。而中国物质非常丰富,而且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的勤劳,典型的农业大国,大部分的人都是农民,他们并不缺少粮食,而且中国人都是喜欢吃热饭热菜的,即使是落后的古代,自从出现了火源,便再也没有吃过冷饭了。
原本作为古代日本士兵行军打仗时的干粮,既没有寿司的讲究,也没有粽子的繁琐。却因为小巧精致的独特和食属性,成为了新晋主食代表。
日本饭团最常见的就是「三角形」,外层以海苔包裹,里面的馅料通常是腌渍酸梅或烤鱼等。
“ 传说出门远行的人会将饭团做成山的形状,以此来乞求获得纸神(kami)的保护。更实际的考虑在于,做成三角形更能充分利用空间,方便外出的人随身携带。捏三角的手法流传较广,普通人最容易掌握,也更易于食用。”
除此之外,还有日本东北地区常见的「圆盘形」、关西地区的「俵型(圆筒状)」、 九州地区的「丸形」。除了以上这几种传统形状,也有大开脑洞形态各异的饭团
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应该给与尊重。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住。谢谢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
东北大米的兴起是X以后开垦北大荒然后引进日本粳米的事了。
中国一直以来大米主产区都是在南方,无论是隋唐的大运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还是明代“湖广熟,天下足”。
而南方一直以来都是以籼米为主,籼米的粘性不足,难以捏成团,所以没有形成大范围吃饭团的风气和习惯。因为糯米的粘性大容易捏,长江流域很多地方有糯米饭团,但是糯米这东西偶尔吃吃还行,经常吃一般人真的受不了,所以往往都是偶尔作为早点吃的。
另外补充一下,日本和东北的粳米放凉以后口感不会返生和变干。中国南方普遍吃的籼米放凉以后就基本没法入口了。
其他网友回答
冷食和热食的用餐习惯
中国人习惯吃热乎乎的东西,认为冷冰冰的食物伤胃伤身体,吃冷饭被比喻为处境艰难。而日本人并没有必须食用热食的传统,寿司,饭团,刺身都是他们的最爱
筷子的使用
中国使用筷子早在商周之前就有了,所以直接吃热食也不怕烫
而日本早期的时候并没有筷子的使用,但是日本也是盛产水稻的国家,所以日本人会把米饭放凉卷成小球或者矩形,方便大家分食,也方便取用,筷子被认为是在圣德太子时期传入日本,此时日本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日本国土狭小,米饭可以作为路上干粮,在干粮坏之前即可到达目的地,米饭做成饭团方便携带
其他网友回答
米饭和西方多数国家不同,中国和日本都是爱吃大米的国家。虽然都是以大米为主食,但是在吃的习惯是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像日本人虽然也用碗来盛煮熟的米饭,但是他们还流行把米饭做成饭团和寿司这样可以直接拿着吃的方式。不过在传统的中国,除了用糯米捏成的小团子,一般很少见到把米饭捏成饭团的。
其他网友回答
要论烹饪的复杂程度和获取食材的复杂来源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媲美中国。单论烹饪技法炒、爆、熘、炸、烹、煎、溻 、贴、瓤、烧、焖、煨、焗、扒、烩、烤、盐焗、熏、泥烤、汆、炖、熬、煮、蒸、拔丝、X、糖水、涮……等等,抛开八大菜系我们还有琼菜,东北菜,蒙菜,京菜,本帮菜,X菜等等,至于食材写一本书也绰绰有余,守着这么大一个宝库,你让我端一碗白米饭撒点盐卷个海苔当一顿饭吃吗?
日本这个国家,资源匮乏,吃的食材也相对比较单一,所以日本人把什么东西都做得精致,仪式感变得很重要。中国人呢?喜欢胡吃海喝,什么都喜欢,大,大,大,大,要的是排场。因为自然资源匮乏日本的生活物资相比较还是非常昂贵的。所以携带方便,容易保存,有随时可以吃饱的,饭团就成了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工作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