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看完《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有何感受?
优质回答:
“爱情如果可以解释的话,这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因此而痛苦了。”这是电影结尾后让我印象较深的一句话。
简单来说,电影中的故事讲述了一对男女互相深爱彼此,因为男孩k(张哲凯)有绝症的隐情,却从未真正在一起。男孩选择独自承受,甚至不顾一切帮助心爱的女孩Cream(宋媛媛)嫁给别人,而女孩,早早知晓了真相大哭了一场,而后假装寻找作词灵感间,问出男孩心底的愿望,并也不顾一切去实现……
他们有着不同的原因,同时失去了最重要的亲人们。两颗心越来越靠近,居住在一起,成为彼此最重要的人。
剧情看似是有点儿离谱,但我认为世界上存在相近男女主的人与事。可爱灵气的陈意涵将剧中Cream演绎的很棒——拥有自己的个性与人格,表面云淡风轻,实将深情埋种在心里。
爱情电影有时候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你明知道银幕上演绎的是别人的故事,但你还是会忍不住联想起自己的故事,然后因为影片里头的某个自己也体会过的情感细节而为自己落泪。
透过这部电影,我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两个人在一起时,“陪伴”的重要性与意义。即使没有说过一次“我爱你”,那种因陪伴而衍生出的依赖与习惯,早已证明了情意之深与爱意之浓。
影片的结局无疑是颗巨大的催泪弹,它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彼此依赖,却无法相伴到老”是有多么残酷,多么虐心。
其实严格而言,影片的电影手法并不见得有多高明,故事结构也并非多么精妙,可就是能够让观众看的过程中被感动到。我想这主要还是归功于它对情感细节的勾勒,围绕爱、陪伴、遗憾等元素展开,最终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从而催出泪来。
它可能不是尽善尽美的好电影,但却是真真切切能让观众看哭的电影。至于为什么会看哭?我想还是因为爱情本身的奇妙能力吧。
其他网友回答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是由林孝谦执导,刘豪、陈意涵、张书豪、陈庭妮、吴映洁、禾浩辰主演的爱情电影。该片于2018年年末在中国台湾上映,成为2018年台湾年度票房冠军,甚至超过了票房榜第二、三名的总和。2019年3月在中国内地带着“请携带手帕入场”的噱头上映后,人们对其褒贬不一,有人感动得痛苦流涕,也有人斥责它以爱情的名义绑架伦理。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中国掀起了一番势不可挡的巨浪。
男主K与女主Cream 在幼时都几近父母双亡,他们在偶然相遇后惺惺相惜,并于16岁那年开始X且互相依靠的生活。他们从未跨过男女之间的那条线,共同取暖,对彼此的爱秘而不宣。K的白血病越来越重,做不出“永远”的承诺,便用仅剩的几个月为Cream筹谋未来,亲手送她走上红毯,将她托付给所谓的“好男人”,男二杨佑贤。Cream偶然得知了真相,自知留不住K的时间,选择假装一场爱情,配合K嫁为人妇。影片的最后,Cream克制不住对K的思念,回到K身边陪伴他直到最后一刻,并追随男主共赴X。
在吃香的爱情片在电影市场悄然消逝的今天,《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切实地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单身者对极致爱情的渴望。不仅是带有日韩治愈风的、非现实主义的、童话般的爱情,影片的每一幕拍摄场景都如同海报板讲究、唯美,加之陈意涵的倾情表演,凡此种种,都是其契合年轻观众口味带来高票房的原因。
Cream和K同是被抛弃过的人,K深知自己的离去定会让Cream的过往噩梦卷土重来,且这种破坏是摧枯拉朽、不可挽回的。“我警告你哦,你敢比我早走,你就死定了听到没有!”正因为如此,K选择了强忍身心上的痛苦,为Cream精心策划了一场他自以为是最好结局的婚姻。影片到这里,仅仅展现了一个剧情老套却屡试不爽的悲剧爱情故事。但影片最催泪的点“比悲伤更悲伤”就在于最后二十几分钟随着Cream录音掀开的女主式的故事再现。Cream早已知晓一切,只是不忍破碎K最后的“愿望”。这样的反转,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Cream改歌词时的喃喃自语“下辈子,感觉像是一种约定。但永远不是,只要两个人其中一个人不在了,就不是永远了”,以及Cream在点滴生活中看似无厘头的问题“下辈子你想当什么”“你有没有什么话想对我说”“你有没有什么事很想做,但却没有做的”,包括Cream硬拉着K拍婚纱照,这一幕幕,皆是创作者的铺垫。
就我个人而言,最触动人心的是Cream从药店得知K患病的真相后,她父母和妹妹死亡场景的重现。即将会出车祸的Cream的一家人乘车远去,但这次, K出现在车后座的窗户里,绝望奔跑的Cream撕心裂肺地哭喊“不行,不要走!不可以!”她的孤独、无助与弱小,直击着观众的心灵。比悲伤更悲伤的,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界限的模糊、纠缠,那将是全部精神世界的坍塌。男女主的错位叙述模式,使陈意涵大颗大颗的眼泪落得相当有分量,将悲伤渲染的愈加浓烈。
悲伤不是两个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对于即将发生的一切无能为力;比悲伤更悲伤的不是他的隐瞒,而是你明明知道了却要陪他演戏,是两个人都不能坦白。
可能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过分推崇情感的煽动,让影片在逻辑和思想深度上落了下风,这也是影片被某些观众诟病的原因。
K为了成全Cream对杨佑贤的“好感”,匿名寄给后者未婚妻背叛他的照片,并与Cindy 谈判,以自己的不治之症为由恳求她离开杨佑贤。而另一边,Cream为了配合K的苦心,违心地接近杨佑贤,使后者即使在知道Cream心有所属后,还是义无反顾地为爱赌博。K和Cream都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自己爱和爱自己的人好,但这不但没有衬托出他们伟大的爱情,反而将本不相干的男二和女二卷入了痛苦的阴影,成为了男女主爱情的牺牲品。
影片对恒定爱情坚守的曲解表达和道德与价值观的底线激烈碰撞,激发了不少观众的理性思考与批判。于是乎,有了“狗血剧”,“比悲伤更悲伤的男二”,“自私的爱情”,“服毒自尽也太夸张了吧”等等说法,有了票房与口碑呈反比的尴尬现象。
相比之前百看不厌的经典《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台湾电影在多数人心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萌萌的吴侬软语,纯粹的青春爱情。《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为什么逊色很多呢?我个人的看法是,《那些年》和《我的少女时代》是原创作品,更贴近中国国情,更本土化,更能触动人心;而《悲伤》改编自2009年的韩版同名电影,在男女人设、故事手法、戏剧冲突甚至台词上进行了高度复刻,没有在当代影视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创新。且韩版《悲伤》首映于10年前,10年前的台湾相较于大陆,其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可观,而10年后的今天,台湾相较于大陆可能只是一个三四线的城市,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陆的经济飞速发展,观众的官员素养也随之大大提升,10前的片子自然很难收服10年后的广大观众。
“爱情如果需要解释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因此而痛苦。”用三观的对错来衡量爱情,真的合理吗?现实中的爱情,又真的可以说得清,道得明吗?尽管发自内心地希望爱的人可以幸福,可自己又无法做到潇洒退出。明明决定分手,却又自私地希望留在她身边再多一点点时间。我想,不停地在理智和情感中徘徊纠结,才是电影真正想表达的人X。那些啜泣不已的人,可能在这对用力挣扎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男女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去爱而不得的一点点影子,感同身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