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安史之乱前,唐朝中央军不足8万人,为何安禄山能有15万大军?
优质回答:
这个跟唐帝国的军制变化和唐玄宗末期“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有关。
众所周知,唐初实行的是依托均田制的府兵制。府兵是国家分有田地的职业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归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管理。除了征战,唐代府兵还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轮番宿卫京师,当时称之为侍官,言其侍卫天子,又称为卫士。唐初规定:“卫士于官城外守卫,或于京城诸司守当,或被配于王府上番。”(《唐律疏议》)
根据统计,唐初分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岭以北,陇关以东的今陕西关中盆地)为12道,每道为一军,共12军,军有将、副各一人,分统诸车骑府、骠骑府,督率20万府兵,所谓“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当时唐代的中央军能明显压制边防军。而且府兵制时期,负责训练管理军队和指挥军队的,不是一批人。高级将领虽然有指挥权,但是对军队没有绝对的控制权,特别是人数过万的正规军,不是能轻易调动的。
然而,自武则天X以来,均田制逐渐破坏,府兵受田很难足额,不少府兵除了保有一些永业田外,口分田基本上分不到,使得他们经济状况不断下降。(那个被很多人吹上天的则天女皇,其实在军事外交领域一泡稀烂,基本毁掉了唐太宗和唐高宗以来良好的军事态势)
同时,连年战争,让府兵不堪重负。因此到了唐玄宗时代,府兵制已经崩坏,募兵制开始兴起。而自从府兵制破坏以后,京师宿卫不得不靠招募而来的扩骑充任。到天宝元年(742年),关中的中央军只有6万人左右。而且这些中央军腐化堕落、军备废弛。“自天宝以后,彍骑之法又稍变废……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而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为角牴、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时兵暴起,州县发官铠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
在中央军变得羸(léi)弱的同时,唐帝国的边防军开始变得强力起来。这首先是方镇和节度使制度的建立。
开元天宝年间,为了适应对外扩张的需要,唐帝国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立方镇,有田产和家眷的常驻士兵开始出现。同时由于募兵制的兴起,士兵对于军官的依附变强,往往士兵只认方镇的长官节度使,而不认皇帝。
当时唐玄宗共设立了十个方镇和节度使。
总兵额为49万人,形成了对唐帝国中央军的绝对优势。这就是著名的唐玄宗时代的“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
至于安禄山由于是三镇节度使,所以兵力最为雄厚。在安禄山X前,其兵力如下:
【河东】两万两百人,马九千三百匹
【范阳】九万一千四百人,马六千五百匹
【平卢】三万七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匹
三镇总共十五万正规军。
这还不包括安禄山所豢养的同罗、降奚、契丹曳落河的八千假子军,以及大量蛮族雇佣军。
当时唐帝国的额定总兵力才为五十七万,理论上有战斗力的镇兵为四十五万。也就是当时唐帝国三分之一能打的部队,几乎整个东北边防军都在安禄山手中。
有这样的实力,安禄山不X还等什么啊?
其他网友回答
“安史之乱”前夕安禄山叛军比唐朝中央军兵力更多更强的原因,要从唐朝的军制和唐玄宗时期的政策说起。
唐朝军事力量包括中央军和边防军,顾名思义,中央军负责保卫京畿和皇家,边防军则是对内镇守一方对外开疆拓土。唐朝边军还有一个正式名称叫“藩镇”,最高长官叫节度使或者经略使,每一个藩镇相当一个军区,唐玄宗时期有“天宝十镇”。其中两个在最西边: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都在现X);三个在国都长安西北:陇右节度使(青海)、河西节度使(甘肃)、朔方节度使(宁夏);三个在国都长安东北:河东节度使(山西)、范阳节度使(北京)、平卢节度使(辽宁)。再就是西南的剑南节度使(四川),南方的岭南五府经略使(广东)。
很长时间里,唐朝中央军在8万左右,藩镇兵力则合计将近50万,典型的枝强干弱,为什么强悍的藩镇边军一直替大唐王朝开疆拓土、平定边疆,而到了安禄山这里就X了呢?其实是唐玄宗的制度出了问题,即使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别的人,藩镇X割据是迟早的事。
这就要说到唐玄宗晚年和李林甫随手改动的一项制度:以前的节度使都是由朝廷重臣担任,而且不是长期任职,可能随时调回中央。后来改为由平民出生的胡人常任藩镇节度使。改动这个制度的理由也很充分:汉人和X世家喜欢结党营私,胡人能征敢战,平民出生的胡人则没有家族势力,绝对是最乖最听话的。
这样一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李林甫为了推行这项政策肯定是出了大力气的。因为唐朝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出将入相”传统,武将立功还好,要是文臣在节度使的位置上立了功,那是有很大概率入朝为相的。藩镇节度使作为胡人长期专职的岗位的话,那就等于在朝廷外断了文臣通过立军功挑战李林甫地位的可能性。当然啦,朝廷内李林甫一手遮天,谁也挑战不了他的宰相位置。这样的后果就是李林甫的前任们宰相位置很少能超三年,李林甫硬是干了19年。
唐玄宗和李林甫可着劲提拔胡人将领,安禄山(粟特族)、哥舒翰(突厥)、高仙芝(高丽)、李光弼(契丹)就是在这时期政策的受益者。在安史之乱前夕,安禄山已经兼任三个藩镇的节度使,河东、范阳、平卢三镇,唐帝国东北方向的三个军区尽在安禄山手里。
话说李林甫是历史上口蜜腹剑、嫉贤妒能出了名的,但是李林甫能够稳坐宰相靠的可是足够的能耐。就比如安禄山就被李林甫拿的死死的,安禄山这样战场杀人如麻的人,在见到李林甫时也会紧张到汗流浃背。到了杨国忠上台后,就明显镇不住场子了。很多人看不起杨国忠包括安禄山。估计安胖子这样想:连给大唐撑场面的李林甫都被杨国忠陷害到X,其他人被杨国忠盯上估计也不得好活。这不,杨国忠X安禄山几次以后,安禄山真的反了。
这时,营州(今辽宁X)到幽州(今北京)再到太原府(山西太原),这一片广阔的地盘,这就是安禄山的势力范围。当然了除了明面上的这些,还有被安禄山打服气的室韦、契丹、奚人的不少部落。所以“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安禄山是裹挟了十大军区里面的三个,总兵力估计能到18万,比唐朝中央军两倍还多。 不过呢“安史之乱”爆发后,之前那些兵力数字比较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双方的力量对比开始体现在战争动员能力上。安禄山主要是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并且朝富裕而且兵力薄弱的中原腹地进攻。随着安禄山主力部队过黄河以摧枯拉朽之势拿下洛阳后,很多人望风而降加入叛军,看似安禄山的实力越滚越大。
但是跟安禄山叛军作战的不仅仅是唐朝中央军,沦陷区仍然忠于唐朝的将士和其他藩镇的援军才是主力。高仙芝和封长清就在陕郡和陈留就地募兵十多万,还有哥舒翰领导的潼关保卫战就号称集结了二十万人马,虽然这几位以各种原因败了,但在沦陷区李光弼和郭子仪打的有声有色,差点把安禄山的搭档史思明X掉。
等到李亨变成唐肃宗,大唐稳住了阵脚,寻思大反攻的时候,安禄山史思明叛军就开始吃不消了。
其他网友回答
唐朝末年,安禄山任范阳,卢平,采访三镇节度使,唐朝设十镇,安禄山独占其三。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小秘书的邀请!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最长寿的帝王,前期也是非常有作为皇帝。其开元年间史称开元盛世,可与历史上的贞观盛世,康乾盛世并称。大凡历史上的太平盛世都是注重经济发展,大量养兵则是浪费人力资源,而影响经济发展。如国共内战时,全国四亿人口,光国民党的兵力就有三四百万。现在我国有十四亿人口,有几百万兵力?所以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中央军八万人也属是正常现象。而安禄山的X则是唐玄宗对他的信任,加上他又是处在边防重镇,是天下精兵又多的地方。还有安禄山的谋反是蓄谋己久,在暗中也招兵买马,他有十五万人马也不足为奇了。如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在X后曾在他的藩国内动员人民,凡如寡人(其时刘濞已六十多岁),如我小儿子十多岁的人,都要上前线去打仗。这几乎叫做全民皆兵。当时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正逢安史之乱时期,他写有一首叙事诗叫作《石壕吏》,诗中叙述了他在河南某地村民家借宿,夜晚正逢唐军抓夫当兵,房东两老夫妇的几个儿子都去打仗了,死的死,无音讯无联系,家里只剩年迈的老夫妇和一个正在哺乳的儿媳,本来是来抓房东老头的,但他跳墙逃走,那些官兵硬是把老妇带走去做伙头军,因那儿媳要带小孩,为战争培养后备军,就没有带走。连唐朝X都如此,安禄山为了扩大兵员,使军事力量强大,他的做法也许比唐朝X更不如呢。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755年,安禄山亲率自己的20万反叛大军直逼洛阳,而此时的唐军却是节节败退,唐玄宗李隆基携杨贵妃等众人西逃。那么此时的唐军在哪里呢?为何会让安禄山的20叛军兵临城下? 这就不得不从唐朝的兵役制度说起了。
话说唐朝建立初期,延续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府兵制。这是一种怎样的兵役制度呢?大致上来说就是当时的官兵们平时既要种田又要操练,但是可以不用缴纳赋税,到了战时,则自备武器上战场。这在南北朝时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当时诸侯割据,每个X的地盘都不大,经济又都还不景气。 可到了唐朝就不适用了,为啥?地盘太大了,军队一旦出动经常就是一年半载回不来,这样的话,家乡的耕地也就没人打理逐渐荒废了。所以后来在唐玄宗中期,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兵役制度,是为十节度使制度。 意思就是将天下分为十大战区,每个战区的司令就是节度使。 一个节度使当然是无法对抗中央的,可后来为了对付游牧X,便出现了一位将领兼好几处节度使的情况。当时的安禄山就是兼任三镇节度使,可谓是超级大军阀。这节度使最初也只有统兵的权利,还是容易控制的,可后来为了战争的需要,中央又逐渐将地方财政支出权和人事任免权都交给了他们。这样一来的话,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节度使便不再完全听命中央X的话了。 当时的唐朝,在南方与南诏国长期鏖战,在东北方又要面对各种少数X,在西方还要面对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国,可以说是三线作战,他们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了边境线上,国内的军队很少。安禄山当时能够指挥的军队超过了20万,而唐朝的中央军只有区区10余万人。 此外天天打仗和天天踢正步的军队,战斗力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时的唐朝已经歌舞升平了100多年,昔日引以为傲的中央军早就成了毫无战斗力的花花架子。这些由X子弟组成的中央军完全就是为了在军队里熬资历,好给自己挣一个晋升之路。而安禄山的叛军,作为天天和游牧X打仗的军队,战斗力自然要比他们强悍成百上千倍。 所以叛军一路南下,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唐朝的东都洛阳。此时唐朝还有一个唯一的依靠,那便是死守潼关,可结果也让李隆基给搞砸了。 当时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将主张死守潼关,等待西部军团的回援,然后再与叛军决一死战。但长安城对水路运输的依赖性很大,为了打通长安的水上运粮通道,李隆基命驻守在潼关的唐军出战,高仙芝等人不同意,最终被下令处死。随后主持军务的哥舒翰虽然也知道不能打,但迫于李隆基的压力,也只能硬着头皮出战。 最终的结果就是唐军一败涂地,叛军占领了潼关,长安城岌岌可危,李隆基带着自己的女人跑了。不过在逃跑途中,太子李亨发动了兵变,杨玉环成了政治牺牲品,李隆基丧失了权利,而李亨则继续北上指挥作战,终于在公元757年的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