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瘟疫如何解决 中国历史上的瘟疫

网友提问:

历史上的瘟疫是怎么根治的?

优质回答:

瘟疫就是传染病。所谓根治的办法,到现在为止人类只找到一种,那就是找到这种病毒的X,然后接种到人的身上,使人自身产生了免疫力,以后就再也不害怕这种病毒的袭扰了。

咱们以天花为例,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也是世界范围内被人类消灭的第1个传染病。天花病毒有高度的传染性,常常会致人死亡或残疾,而即使是痊愈了,脸上也会留有大片的痘疤,天花由此而得名。

十八世纪欧洲因天花而死亡的人数曾高达1亿5000万人以上。18世纪70年代,爱德华.金纳发现凡是跟牲畜打交道的人大多都不得天花,尤其是那些挤牛奶的女工,从来没有得过天花。他仔细观察发现挤奶女工并不是没有遭到天花病毒的感染,而是拥有一种免疫力。她们手上会生出一些水泡,然后过几天就好了。爱德华.金纳抽取女工手上水泡的液体,注X一个小男孩身上,这个小男孩以前从来没有得过牛痘或者天花,过了两天男孩感到不舒服,但很快就好了,于是小男孩身上的免疫力建立了起来。

后来推广了开来,成为对付天花的有效方法,这个方法就叫做种牛痘。老刀是七零后,我们七零后的人大都种过牛痘,捋开袖管,上臂上几乎都有一个分币大小的疤痕,那就是种牛痘留下的。

又经过许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

所以要想彻底的战胜一种瘟疫,就必须研究这种瘟疫是什么病毒造成的,从这种病毒提取出X,让人们接种X。慢慢的,病毒就再也侵染不到人类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不管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瘟疫都有可能大规模发生。很多人对古代瘟疫的防控特别好奇,认为纵使在今天科技如此发达的前提下,先进的医疗卫生水平仍然无法迅速将瘟疫扑灭,那么古代是怎么防控、治理瘟疫呢?古人又有着什么样的高招呢?

疫情报告制度

古代没有今天先进的通讯,但是对于疫情的报告也是非常及时的。中国古代是以农业立国,农民依附在土地上,为了有效的管理农民,保证国家统计的根基,历朝历代都实行着极为严格的户籍制度,农村有里、甲长进行管理,与现今的居委会和村委会相类似,但是仍有着本质区别,里长、甲长不是由选举产生,而是直接任命,多为本地的豪绅担任。

如若辖区内有疫情发生,里、甲长要逐级上报,有县令来核实情况,看是否真的为瘟疫发生,情况确认后会再次逐级上报,最后报到中央朝廷。朝廷就会派出钦差大臣和相应的医护人员前往疫区,对患者进行医治,并将疫情随时报给中央。

疫区隔离制度

在中国古代,国有长城,城有城墙,可以说不管大城、小城都有城墙。疫情发生后,为防止传染,通常会以县城为单位进行封闭隔离,最开始是由县衙的衙役进行守卫城门,禁止出入,如若疫情非常严重,朝廷有时也会派军队进行维持隔离措施的实行。由于古代人口流动极小,所以相对于今天来说,隔离措施很好实施,对疫情的区域防控会有很好的效果。

疫情治疗措施

对于古代的疫情如何治疗呢?在今天,我们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有高端的医疗实验室,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出相关药品及X。在古代,中药汤是治疗疫情的关键,通常的办法就是将某些中药夹杂在施舍的粥里。古代由于生活水平较低,疫情发生后,患者无法劳动,因此平时的吃喝都成问题,故疫情和X也是相伴随的。朝廷会在疫情地区设立粥棚,有病的喝了夹有中药的粥治病,没病的喝了预防。这种方法虽然看似简陋,但却是古代瘟疫治疗的最主要方法。

此外,古人认为瘟疫往往是上天的惩罚,所以一般还会向上天祈福,祈祷疫情快快消失。据史书记载,祈福的规模有大有小,有时是地方官员在疫情发生所在地祈福,有时甚至皇帝会在京城为灾区专门祈福。

疫情后的措施

疫情有时发现较早,治愈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史书中也有记载,有些地方官为了维护自己的政绩,将疫情进行压制,相关情况不上报,最后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实在压不住的时候才上报朝廷。这种情况下,由于前期未能有效隔离治疗,使得疫情大肆蔓延,并且病情严重的人数急剧增加。加之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很多情况下一座繁华的城市在瘟疫的肆虐下就会变成一座荒凉的地方,人口急剧减少。

朝廷对疫情发生后的地区一般采取的措施就是免税免傜役,通过减免来实现当地经济的恢复。如果当地人口急剧减少,也会将周边地区的居民迁到此地,给予优厚的赋税条件,让其在此扎根生活。

综上,中国古代没有今天的医疗卫生条件,对瘟疫的治疗方式以中草药为主,相对疗效不是特别理想,多数情况下还是靠自身免疫力。但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口流动极小,并且有城墙等设施可以有效的对疫区进行隔离,会有效的控制疫区的范围,使其难以大规模扩散,客观上对疫情的防控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

1、用医疗积极治疗。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著名,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 一188 年)时的公元171 年、173 年、179 年、182年、185 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X者的X,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X伤寒症这个瘟神。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

华佗用可以入药的X青蒿治疗流行性黄疸病。黄疸病流传较广时,华佗花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药效作了反复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民间因此而流传一首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华佗)

2、采取隔离措施。古人也意识到,隔离传染X人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关于隔离观察治疗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则已成为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南朝齐会要·民政》)。

唐朝时,长安城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医疗慈善机构,如官办的“养疾坊”、民办的“病坊”,寺院办的“悲田坊”、“福田院”,医治被隔离的病人,有效控制瘟疫在京师蔓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宋X又陆续在各地建立“安济坊”,病人依病情轻重异室居住,“以防渐染”,医生要制作病情记录,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明清时期,由于麻疯病肆虐,南方许多地方建立麻疯病院,允许收容其中的麻疯病人结婚生子,X生活,充满了人性关怀。

3、祈求上苍。尽管古人对瘟疫的认识不断提升,但在现代病理学未诞生之前,瘟疫始终是恐怖的代名词。认识上的缺陷,常使古人在瘟疫流行之时,求诸鬼神或宗教等神秘力量。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末年,北方连年干旱,导致粮食大减,人没得吃,老鼠也没得吃。老鼠吃不饱体质就会变弱,这样老鼠身上的病毒就会格外增加。再加上干旱,老鼠洞里的温度就会增加,这样病毒就更容易繁殖。

老鼠没得吃,就只能挨饿,人没得吃,就会想尽办法填饱肚子。于是人类就开始抓老鼠吃,这时老鼠身上的病毒就传染到人身上。

崇祯年间,北京、山西、直录、河南四省死于鼠疫的人,就占到了四省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后来在北京城里来了一个担任后补县佐的福建人,他找到了鼠疫的治疗方法。他使用了刺血法给患者治病,每天来排队看病的人就达到万人以上。到了崇祯16年,老鼠也差不多X了,患者也死了很多,加上福建人的医治,这场鼠疫才算慢慢消除。

其他网友回答

《圣经》上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