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黄金百两是多少斤 古时候一千两黄金是多少斤

网友提问:

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

优质回答:

重量单位古今是不一样的。据史料和现存古物来看:金锭有一两、二两乃至十两、二十两之分;银锭有半两、一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以至一百两或三百两。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这是十两黄金。

这是五十两。

足赤也并非今天的99金,能到9成就不得了了,古代的冶金技术有限。

虽有差异,但这些不足金的黄金都是文物,其价格要远超纯金的价格,从地下挖出来的都是国家的财产,个人不得将其私自非法交易损坏,否则必将触犯刑法。上交后会有奖励以及一面锦旗。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山东省泰安市满庄西五公里处萧家林就曾经在翻修老宅时,在墙下挖到一个瓷缸,里头都是金锭。

其他网友回答

在说古代皇帝“赏金千两”是不是真的给之前,先说一个数据。

我国目前的黄金储备大致在1948吨左右,这里暂且将其当成正数2000吨,2000吨也就等同于两百万千克,等于四千万两。

那么有了这组数据,我们再往下说。

首先我国现代的黄金开采力度以及储备毋庸置疑是历来最高。那么要是按照“赏金千两”的标准来算的话,一个比我国现代财政弱的朝代(理论上每一个X朝代都会比现代弱),要是皇帝每次封尚都按“赏金千两”的规格来进行,那么,数百年的王朝岁月中,皇帝把全国的黄金都搭上去,这样的赏赐都不会超过一万次。

那么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这些皇帝还不如当个X出去吃喝玩乐,因为赏赐起来反而更伤钱财。可事实却是,每一个古代王朝都是长治久安,并没有真的给这个“赏赐千两、万两”弄穷,那么这就意味着,古代皇帝们的赏赐黄金,是有水分的。

其实也不能说古代皇帝开空头支票,或者说根本没给那么多,就是说说场面话而已。

因为第一,古代的“一两”和现在的50克是不一样的,在衡量重量的标准上,古今差别也很大。例如在唐代,如果皇帝真的给够一千两足金,那么也只是80斤黄金左右,因为唐代的一两仅约40克,并没有50克。

第二,古代的“赏金”其实不仅仅是指“金”这一种“金属”,有可能这些金子本身的纯度就不够,还有些情况差一点的,此金非彼金,更有可能是青铜。例如当年站在秦始皇阿房宫前的“十二大金人”,就全部都是用铜来打造的。

目前对于古代黄金储备最早有所记载的朝代是汉代,汉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开始一改秦代高度依赖青铜作为货币的常态,黄金被大量开掘,作为高级的通货、首饰品材料,以及皇宫的装饰材料。

例如汉武帝时期,朝中“酎金”X十分流行,酎金作为当时皇帝最主要的黄金来源手段,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时期的黄金储备量就在200吨左右。

而这200吨说的全是是真黄金。

不过有着200吨黄金,也不意味着皇帝就真的舍得贴天下储备上千年的黄金随意赏赐。首先,汉代皇帝“赏金”也有两个大前提:

一:“千金、万金”不意味着基本单位是两,有可能是等同价值的货币。

二:汉代的“斤”仅等于如今的250克左右,整整缩水了一半。

在卫青与霍去病击败匈奴后,汉武帝大肆封赏他俩以及他们的部众,据《汉书》记载:

“大将军、票骑大出击胡,赏赐五十万金。”

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是当时的主要将领,光是他们,就能获得“五十万金”,若是以两来算,就200吨左右的黄金,即便是按汉朝的“斤制”来算,估计也禁不住几次封赏就能把皇帝搞得穷穷的。

其实这里的“五十万金”,说的只是相等价值的“货币”或者珠宝,再翻译翻译汉武帝的意思,那其实就是:

“赏赐价值五十万钱的珠宝或者财富”

那么在汉代,一万钱到底等于多少黄金呢?

“较秦半两钱重十二铢者,四钱当秦一钱而已。”

同样是《汉书》上的内容,汉代的“钱币”和秦代又有所不同,而通过当时的物价换算,汉代的一万钱币才等同于一斤黄金,而且要注意哦,这里的一斤,是250克左右,也就是的“半斤”。

所以按照汉武帝的“赏赐五十万金”,其实就是等于赏赐五十斤黄金,放到现代也就是二十五斤黄金左右。数量虽然不小,但是也不算多么庞大,最起码的是汉王朝肯定负担得起。除此之外,《汉书》其实还记载了当时的“金”的概念:

“凡言黄金,真金也。不言黄,谓钱也”

其实汉代人对于黄金的表述早就分得很清楚。只有称之为“黄金”的时候,那么这个金才是真的黄金,不然的话就只是“钱币”而已,这个“金”到底值不值钱,重点就在于这个“黄不黄”的问题上。

而自汉代以后,凡是关于赏赐,用的都是这套逻辑,只要是没写“赏赐黄金万两”,都千万不要信这是真金。而真实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过赏赐黄金万两事情,几乎不可考,即便是按照汉代的“斤制”,黄金万两也意味着现代的0.25吨,要真的这样赏赐一次,都是对国库伤筋动骨的。

那么搞明白了“赏金千钱、万钱”这里面的小九九之外,关于古代的“黄金”,其实也不是代表着只要是“黄金”就是98k纯金。即便是现代的冶炼技术,金的纯度都有很低的情况,更遑论古代没有化学基础的提炼和辨别方式。

例如司马迁就曾经记载过:

“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

而虞夏更是早于周代,这意味着我国古代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对“金”这一个金属有了大致轮廓的区分。在周代,周天子也把“青铜”称之为“金”,用来赏赐功臣,而那个时候的青铜也是极其重要的金属之一,在商品市场还没形成规模的时候,作用不亚于黄金。

这套分级之法一直延续下来,即便是汉代也适用,而汉代之后时代也适用。

第一品的金就是黄金,第二品则可能是指白银,或者以白银为主的其他混合金属。最后便是赤金,赤金其实就是铜,铜这种金属在咱们如今的电线之中随便扒拉都能扒拉出挺多来,在古代那可是属于三品金。

所以,按照这种分法,即便是真的“赏赐黄金”,而不是用货币和其他华而不实的东西来代替,那说不定皇帝给的可能是赤金,情况稍微好一点可能就是白银,如果是抠门一点,黄金可能都是一点都不会给的。

所以话至于此,大概就能弄明白古代皇帝赏赐“千金、万金”的真相了。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是皇帝,说出的话自然是要兑现承诺,但是豪气归豪气,又不可能真的玩命来赏赐,所以在关于赏赐金钱的问题上,满满都是套路。

而翻遍我国古代历史,赏赐金钱最多的还属于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属于帝皇X里的“败家子”。因为汉武帝时期,汉X第一次取得对匈奴的压倒性胜利,打得匈奴号称“从此漠南无王庭”、“嫁妇无颜色”,这种堪比始皇帝的功绩,汉武帝自然对卫青、霍去病还有一系列将领大肆封赏。

虽说汉武帝搞了这么多赏赐,即便不是黄金,但这样送钱怎么都会把国库搞得空虚了。而匈奴是一个贫穷的X,打他们并没有多少经济回报。那么西汉有没有因为汉武帝的赏赐真的搞得国库空虚呢?

其实没有后来的“巫蛊之祸”,西汉在对于连年征战匈奴的开销中还真的是损耗极大,可是后来发生了巫蛊之祸,汉武帝将大量被杀的臣子的财富重新充公国库,这些大量被杀的人里,卫家人也不在少数。

因此啊,这钱是好说但是却不好拿啊。

而在之后的时代里,这般大肆封赏的局面很少再出现了。所谓“赏赐黄金万两”,其实就是现代影视作品里的一种X,随着后世“斤制”的完善,这万两可不止0.25吨了,在唐代,万两都能达到了0.4吨的水平,而唐代一年的黄金开采量还不足一顿,这种赏赐是完全不可行的。

所幸随着社会商品的发达,皇帝可以送的东西开始多了起来,才不用黄金代替了。当然啦,历史上也有抠门的皇帝,比如明代朱元璋,他之所以被称为最抠门皇帝,即便是分封功臣,最高的赏赐都还是大米。

比起汉武帝是先给了再拿回来,朱元璋这简直是直接就不给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其他网友回答

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皇帝赏给某某多少黄金和白银,但X时代人们生产能力并不高,这些黄金真的是可以这样随意赏赐给人的吗?

查看史料,原来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冶金技术,在夏商时期金器就得到了使用。但当时的生产力并不高,而这些大量的金子都是从矿石中提炼而来的,所以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春秋时期,青铜属于制造货币的材料,因而属于贵金属。

可以说,战国到东汉时期的金多为真正的金子,形状有马蹄形或饼形,重量约一斤一个。比如南昌海昏候墓就出土了许多金饼等。

先秦两汉金多为铜制货币单位,那时贵金属是奢侈品,多做工艺品用。东汉以后,金子的使用数量开始渐少。查阅东汉以后的史料,可以发现若当时赏赐的是金子都会明确说明“赏金千两”,后面会有单位。若是“多少万钱”,那就是指铜钱了。

到了明清时期,在许多文人口中的“金”其实是指银子,比如说一样东西多少金,就是多少两银子的意思。

所以,不同朝代,金的意思也不一样。比如春秋时期的金主要是指铜。而战国、秦汉时代的金,就是真正的金子。汉以后一般都会在后面带计量单位“两”,一定是指黄金,说“赏金多少钱”的,指的就是铜钱。明清两朝,没有单位的金,如“值多少金”就是指多少两白银。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有点费劲,因为网上流传的很多相关知识就是错的。

首先,一直到1959年6月25日X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将1市斤=16市两改为1市斤=10市两之前,中国的1斤,都是16两,也就是说,1000两绝不可能等于100斤,等于多少,可以自己算算。

其次,电视剧里“赏金千两”的出现,主要是编剧和导演对于古代货币价值的不了解造成的,类似的还有动辄几万两银子的打赏,几百万两的镖银,等等。

其实,白银哪怕在明清这两个广泛使用的朝代里,其过高的X力也限制了底层人民的接触,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主要接触的是“铜钱”,也称“制钱”。

而黄金当然不会以“多少钱”为单位,这个钱指的就是铜钱。

说到这儿,要纠正一些说法,就是黄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是法定货币,很多人都说楚爰是,但是不知道,在秦国、秦朝和汉朝,都以黄金为法定货币。

《史记·平准书》的说法是: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也就是说,黄金的一金,在秦为一镒,所谓千金,其实就是千镒黄金,不过对于“镒”这个重量单位究竟多重,至今学术界莫衷一是,为啥呢?

因为在秦国和秦代出土的文物,有“镒”这个重量单位铭文的,只有陕西临潼武家屯出土的秦代金饼一件,X“益两半”,问题是,该金饼重量250克,与秦1斤(16两)近似,与汉代文献所见的1镒为20两或24两的说法都不吻合。

在出土秦简里更是不见“镒-两”这个单位X,而明确写到(《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

十六两一斤,卅斤一钧,四钧一石。四万六千八十铢一石,千九百廿两一石,百廿斤一石。

换句话说,秦的度量衡制度里,并没有镒的位置,而有它的位置的是东方六国。

战国时代已见考古成果的,有齐、楚、卫、三晋用“镒”。

其中:

楚镒为16两,该国用镒—两制;

卫镒、三晋镒为20两,卫、韩、魏用镒—釿制,赵用镒—两制;

齐镒为24两,该国用镒—锱制。

与以上各国均不同,秦用斤—两制。

秦并天下之后,镒,应该有通用的度量衡概念,变成了专属的黄金货币概念,而其基本重量应该等于秦制的1斤,也就是16两。

而到了汉初,《史记·平准书》记载: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於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到了刘邦X,干脆把一金黄金定为1斤,不再用过去的“镒”说事儿了。

黄金作为高级货币的度量,具体的克数,可以看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这也可以让那些说汉代黄金都是青铜的二把刀闭嘴了。

文帝的亲儿子,梁孝王死时,“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

不过在东汉之后,黄金逐步退出了“上币”的位置,而成为一种纯粹的贵金属,一直到清代。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古代十六两为一斤,因此说皇帝的“赏金千两”肯定不够一百斤,那有多少?按十六进制,约莫六十二点五斤,被打了将近六折。(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而且皇帝“赏金前两”赏赐的还不一定就是后人惯常理解的黄金,因为古代把铜、铁等金属物质,都被统一称为“金”。

这一点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有所提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关于这事太史公司马迁也有文字存世,大意是说:“秦始皇为了防止六国遗X叛,把兵器都收府库,铸成十二个铁人或者说是铜人,”目前尚无实物出土,但可以确知的是肯定不是黄金。

虽然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说法,但断无秦始皇统一六国使用清一色黄金武器的说法,果真如此的话秦始皇就不是统一六国,而是统一世界了!

因此,古代皇帝所说“赏金千两”,其实可以有很多理解,即可能是人家说的就不是黄金,就是是,也不可能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黄金一百斤。

而且古代的一斤也不总是就是十六两,十六两为一斤,出自春秋战国时的商圣范蠡。当时是为了防范人们缺斤少两,故意将秤调低,这样有利于卖家不吃亏,体现的是一种范蠡超然物外的商业精神。

如果那个人不识趣,觉得皇帝给的不够数,拿秤来秤,关键是一秤绝对是缺斤短两的书,不相信帝王已经算是欺君之罪了,再发现皇帝的小秘密,不弄死你皇帝都没法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