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欧阳修和苏轼的故事 欧阳修是苏轼的什么

网友提问:

苏轼和欧阳修你喜欢哪位?说说他们的一些事迹?

优质回答:

谢邀回答

对欧苏二位都非常崇拜。一是他们的人品忠直勤恳,百折不挠,树立了代宗的榜样。二是他们的文章、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唐宋八大家,欧苏,千古称颂。三是他们特别是欧阳修对散文,诗歌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欧阳修比苏轼年长38岁,是师生关系,欧苏两家亦有历史渊源。苏轼是后起之秀,其诗文的成就超过了恩师。下面做个直观的比较,就可以看得出来:

1.欧阳修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从以上两首词不难看出,词的意境,所表达的主题蕴含,以及词作的气魄,后者都超过了前者。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和欧阳修无论在当朝,还是在文史上,都是诗文道德一流的大家,备受尊重与仰慕。个人对两位古人都喜欢!如果是在现实社会,我更愿意选一位欧阳修式的师长,选一位苏轼式的朋友!

苏轼不但才华横溢,而且情深意长!在欧阳修居庙堂之高,执文坛领袖的时候,苏轼尊其为师、结其为友不足为奇,可在欧阳修致仕为民、沦落乡野,乃至离世魂归的时候,苏轼依然前往家里拜访、探望,还与他家结为儿女亲家,可见苏轼对老师的感情是多么真挚敦厚!用现在的话说:苏轼乃性情中人,够义气朋友!

苏轼学童时就仰慕欧阳修,父亲让他读其诗文,仿其作文,深受其文风的影响。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一代名相、文坛领袖。苏洵带苏轼、苏辙兄弟出蜀X赶考时,益州知府张方平曾写信向欧阳修推荐。

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时,主考官正是欧阳修。在审阅X时,欧阳修发现有份卷子立论新颖、文情并茂,非常优秀。怀疑出自门生曾巩之手。本想判为第一名,但为了避嫌,欧阳修将此卷降为了第二名。等到进士及第,张榜公布时,才知道新进士第二名,不是自己的门生曾巩,而是四川人苏轼。

按照宋朝习俗,主考官录取一名进士,即表示尽职发现了真才,彼此即形成了“老师”与“门生”的关系。苏轼按规矩前往拜谒主考官,感谢恩德,即认了欧阳修为老师。

苏轼没有获得进士第一,可欧阳修对他更为赏识。他曾经对梅尧臣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对这位青年才俊大力扶持,积极推荐,苏轼也成为当朝冉冉升起的明星。

苏轼与欧阳修相处之间十分融洽、友好,苏轼《忆与欧公戏语》就记载了师生在一起逗乐的故事。可两人在朝廷、地方各自为官,四处奔波,聚少离多。而不管欧阳修身在何处,苏轼仕途升迁中,有机会就辗转路过欧阳修的住所,登门拜访、探望。

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被外放杭州通判。1071年7月,苏轼携一家老小出京赴任。听说欧阳修致仕闲居颍州,就先到在陈州为官的苏辙家里,兄弟相携,同往颍州看望退休在家的老师。到了欧阳修家里,苏轼看到老师已经精力早衰,满头白发如雪,牙齿脱落了好几个,两个耳朵也听不清了,本来深度近视的眼睛已近失明,更严重的是患有糖尿病,消瘦得犹如枯木,以致步履维艰。看老师一生忧患,刚64岁就衰老到这个地步,苏轼心里十分难受,可生性旷达的他还给老师开玩笑:你的年纪还不算老,身体不好是忧劳过度的原因。你看看我只有36岁,头上不是也生白发了吗?以后我们都不要忧劳伤身了,不值得啊!苏家兄弟陪着老师喝酒、作诗,游山观水,不亦乐乎。欧阳修还请苏轼为自己珍藏的石屏风赋诗一首。苏轼挥笔写了《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境出神入化、生动精气,欧阳修为之大乐!苏轼陪着老师住了20天,才恋恋不舍分手,到杭州赴任。

苏轼在朝廷任翰林时,受人嫉妒诬陷,1091年8月,自己请求外放知颍州。颍州是欧阳修做过知州的地方,也是他告老居住的地方。苏轼到了颍州任上,就去老师家里拜访。这时欧阳修已经逝世,遗孀太夫人也刚病逝,欧阳晚辈正在家里守丧。苏轼来到家里祭奠欧阳夫人灵魂,并以诗致祭。虽然欧阳修不在了,可苏轼依然留念师生情分。颍州任职之时,他经常到欧阳家里探望。欧阳修有四个儿子,长子发,进士,官至少府中丞;次子奕,此时已经去世。现在颖州为母亲守丧的是三子斐(叔弼)、和四子(季默)。欧阳修家里的儿子都是大家子弟,苏轼与他们往来密切,叔弼还与苏轼做了亲家,成了苏迨的岳丈。颖州山林名胜不多,公务闲暇之余,苏轼经常邀欧阳兄弟、陈师道等人饮酒、作诗。煞风景的是陈师道戒酒不喝,两欧阳不肯做诗。苏轼喜欢热闹,就变着花样,劝师道开酒戒,催两欧阳作诗,让守丧的欧阳兄弟生活得不再那么郁闷!

苏轼天生旷达,情深义厚,师恩不忘,终身不渝。即使是对他的政敌,如王安石、司马光下野回乡后,苏轼在调任、贬迁路过时,也随便去拜谒他们,尊称他们为老师,成了忘年之交!如苏轼这样的大才子、性情中人,让人好喜欢,好爱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