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走向共和》中,是否对李鸿章过于美化?
优质回答:
《走向共和》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以为甲午战败是翁同龢造成的,把一个最大的红顶买办、吃里扒外的李二先生塑造成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忠臣形象!对袁世凯也有一定的洗白!据说该片投资人有李的后人,由于该片还有其他不良政治倾向,在2003年中央一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全国反响很大,遭到很多有识之士的抵制,最终被央视禁播了!网上还能找到!
其他网友回答
这种艺术呈现见仁见智,我个人认为确实存在一定的矫枉过正的情况,但并不是非常严重,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之前的思维定势导致的。
首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李鸿章的评价过于负面,实际上是有失公允的。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李鸿章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任务,其历史功过都是非常明显的,当然从整体上看,功不抵过。不过,不能因此而否认他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在塑造李鸿章这个人物的时候,没有沿用历史学界的一些看法,编导人员以较为正面的方式呈现了这个历史人物。客观上还原了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一些贡献,比如创建北洋水师,兴办洋务,提拔任用了一些官员。
其次,非黑即白式的思维定势模式,让很多人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这样的一种表现,从而认为美化李鸿章。事实上,一个人是有多重面目的。在走向共和当中,不仅仅对李鸿章,对于慈禧袁世凯这样,在历史上评价负面的人物,也有正面的描绘。就事论事而言,这其实更接近真实的历史。不过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矫枉过正,不过反过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电视剧创作当中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能过于复杂。就走向共和而言,他已经是将人物塑造得较为复杂,但距离真实还很遥远。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已经让很多观众形成了困惑,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复杂人物塑造的难度。就走向共和这个电视剧本身而言,对于李鸿章的人物塑造的正反两方面的把握还存在缺陷。关于这一点,导演X似乎在接受访谈的时候也承认了。
再次,在电视剧当中确实较多的呈现出了李鸿章的正面形象,负面性的因素体现得比较少,在客观上容易形成李鸿章是正面人物的印象。这可能是观众在观看时候的一种感受,但是负面形象的呈现,更多的还是依靠细节来体现的。比如,开篇的时候李鸿章吃鲈鱼的细节,实际上暗示了李鸿章生活奢侈。李鸿章为了讨慈禧欢心,主动提出将北洋水师军费挪用过去修建颐和园。李鸿章与盛宣怀两人X,算计张之洞的情节也有体现。很多人不关注这些细节,只盯着电视剧当中对于李鸿章正面形象的表现,显然对电视剧的评价也是不公的。
最后,走向共和是非常有深度的历史剧。其思想深度已经可以和普通的历史著作相比,是那些戏说历史剧所不能比的。很多电视剧的细节都大有深意,但是大部分人,对于那一段历史,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所以不能了解这些细节背后的真正含义。要想真正看懂这部电视剧,最好多看X近代史的一些历史研究著作,然后再反复观看,大体上就能明白编导人员的用意。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走向共和》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部历史剧。在剧中扮演李鸿章的王冰,是会让很多同行羡慕的,因为在以后的很多年里,谈及晚清时期的李鸿章,人们首先想到的,还会是这部剧里的那个演员王冰。X以来,因为种种原因,李鸿章这样历史名人,似乎已经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了。扣在他头上大帽子“X”、“卖国贼”、“X农民X军的刽子手”等等,几乎遮掩了他的真实面目。《走向共和》这部剧,是否过于美化了李鸿章呢?笔者认为,《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还是比较接近历史上的那个真实的李鸿章的。李鸿章曾自称“大清裱糊匠”,一切不捅破还好,一旦捅破,很可能就无法收拾局面了。中国十在是太需要,首先,和平稳定,休养生息,以恢复国家元气;其次,才是社会改良。他还说过,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晚清中国,像李鸿章这样的朝廷重臣,要做点事情,就一定要依附于最高当权者慈禧太后,就得替她背一些黑锅。至于,北方X,东南互保,太多的人希望李鸿章脱离清廷,主持“南方共和国”大局。如果,李鸿章真的走得再远一些,如那些人所愿。那么,中国就很有可能,陷入南北分裂,还谈什么崛起呢?李鸿章认为,战争总是要停下来的,中外各方总是要坐到谈判桌上来的。而慈禧太后决不能作为祸首被惩办。这可真是老成谋国啊。
其他网友回答
也许这就是本来的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肯定是,因为剧本创作刻画人物形象,必然如此!只要历史书说李二先生是进步的,自然一俊遮百丑了!电视剧表现形式单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