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小孩理解数学 如何引导孩子数学的理解能力

网友提问:

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地理解数学题?

优质回答:

我想大部分家长让孩子理解数学题,主要是指理解一些应用题。我们暂且这样称呼。

其实有时候孩子对于应用题的理解,主要原因不是它的数理关系,而是题目中所描述的情景,离孩子的生活实际或者说离孩子的生活经验太远造成的。

先看两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来区分一下。

一只手上有5个手指,2只手有多少个手指?

一个班有38位同学,2个班有多少个同学?

很明显第一道题出来之后,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不可能做错,因为这个离生活实际太近了。

而第二道题出来之后,答案就会出现稀奇古怪的答案,比如说用38+2等于40。

聪明的家长现在就能够感觉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是孩子不理解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是第二种题的出现,让孩子感觉到有点远。有时候孩子一旦觉得这种知识离他太远的话,他的第一感觉,就是开始便随便找两个数的加减乘除,用上再说。

出现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让孩子学会利用身边的东西,进行替换应用题中的一些内容,当然这个方法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对于成年人来看替换非常简单,但是对于孩子来讲替换非常难,不信你可以试一试你自家的孩子。

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性的手段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我比较倾向于的就是让孩子画一画,划一划的过程中,能让孩子加深理解,第二道题画一个圆圈里面写上38,再画一个圆圈,里面再写上一个38,那么答案就很清晰了。

关于辅助做题的方法,用线段用圆圈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只要孩子能够理解,最后能够实现正确答案就可以,不要拘泥于一些,条条杠杠让孩子最终无所适从,选择适应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家长在辅导孩子做这类题的时候,永远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解决孩子严重的问题,而是要想办法让孩子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孩子对概念没有理清楚,你出的题有些高,对乘法和加法的联系还比较模糊。这题对于理解力还没掌握的孩子来说,结合了数学和生活常识,语文方面的知识,当然难。

我的建议是 学数学要把概念理清,多练多问多想,错几次都可以理解,不要站在大人的角度来看,接受孩子,犯错是正常的行为,写错了不批评,问他是怎么想呢,让他告诉你,最后告诉他怎样判断。学数学是逻辑思维的过程,需要思考。特别强调一下,孩子写错了,很正常。不要过度的批评,惩罚。很多老师和家长做不到这一点,习惯按成绩待人,这样孩子会厌学。

多交流下,数学入门级只要孩子把教科书里的概念 公式和练习题做了就可以,辅导的过程,借鉴一下老师们的意见。

其他网友回答

深圳精英数学团队为你解答分享:

首先,可以培养他的兴趣。就像我们成年人一样,孩子们对新生事物都需要一个认识、熟悉的过程,只要家长、老师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爱好的兴趣,平时多练习、多接触,慢慢就会培养出学生爱好的兴趣,学习速度也就快了!

数学和数字是分不开的,可以先培养他看些数学上好玩的东西,如:

一、在日常生活中学数学

按规律排序:找一找家中哪些物品上的花纹或图案是按规律排序的,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如,爸爸领带上的花纹是一条蓝两条粉,毛巾上的图案是一朵大花两片树叶。

认识整点和半点: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助看时间,晚上可以让孩子自己定好起床的闹钟。

学习等分:家人过生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分蛋糕,体验等分圆形;还可以让孩子帮助分饼、分西瓜、分面包等等。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叠毛巾、围巾、床单,让孩子体验一块大的物体经过折叠会变成许多块小的物体。

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统计:让孩子自己分类整理自己的衣服、玩具、图书,并统计出每种物品的数量,制作一张个人物品统计图。

看日历:在日历中找出家中每个人的生日,以及一年中的节日,并统计出一年中哪个月的节日最多。数一数一年中哪些月份是31天,哪些月份是30天,哪个月份的天数最少。

学会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体会空间方位(含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在家中,可以经常请孩子帮忙取放物品,孩子根据家长的描述找到准确的位置。去超市买东西时,可以让孩子说出并找到需要的各种物品所在的位置。外出时,可以请孩子记住出行的路线,一起讨论自己家的位置,周围的主要场所,家和幼儿园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等等。

口头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外出购物时可以启发孩子计算简单的消费金额,帮妈妈付费,然后计算一下是否需要找钱,找多少钱等等。家中添置物品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计算,如,原来家里有5条金鱼,妈妈又买回来4条,一共是几条?

感知量的守恒:家人用不同的杯子喝饮料时,可以让孩子尝试给大家分的饮料一样多。做饭时,让孩子自己用小碗往锅里放米。

二、在游戏中学数学

小小测量师

游戏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自然测量;并按照量的差异进行10个以内物体的排序。

游戏材料:吸管、筷子、铅笔、叉子、毛线。

游戏玩法:

1.谁的房间最大。家长陪孩子用小脚量一量家中每个房间的长度或宽度,还要一边量一边数,找出家里最大的房间。

2.谁的床最长。鼓励孩子想办法量一量家中谁的床最长,可以用小手量,也可以用吸管、筷子、铅笔等细细长长的物品代替尺子。从一头开始,首尾相接地进行测量,要一边量一边数,看看谁的床最长。

3.谁的腰最粗。家长和孩子一起用毛线或绳子测量家中每个人的腰围,每个人用不同颜色的毛线。测量完以后,将所有的毛线一头对齐,然后比一比哪X线最长,并依次进行排序,找出谁的腰围最粗。

温馨提示:自然测量是大班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当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在测量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探索选择长短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会怎样。

跟时间赛跑

游戏目标:认识钟表,学会看整点、半点,体验时间的不可逆性,知道珍惜时间;学习将圆形分成相等的2份和4份;练习正确书写10以内阿拉伯数字;学习成组数数。

游戏材料:纸盘、废旧光盘、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盒、按钉。

游戏玩法:

1.制作钟表。家长和孩子一起用废旧的光盘、纸盘或纸盒当表盘,讨论一下如何将表盘分成一样大的4份,并在十字的位置写上数字12、6、3和9。然后引导孩子发现12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并且让幼儿尝试将各个数字写在表盘的正确位置上。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地想办法,让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能够活动和旋转。可以用铁丝或者按钉将它们穿在一起连在表盘上。

2.钟表报时。家长模仿钟表报时的声音,发出几声就是几点整,孩子快速地将指针拨到相应的位置。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拨钟表的时候顺时针拨,因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

3.数一数。家长引导孩子一起数一数钟表上1小时有多少分钟,可以1分钟1分钟地数,也可以5分钟5分钟地数。

温馨提示:钟表在生活中非常方便,是一种功能齐全的数学学习工具,家长在和孩子一起进行游戏时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要做成强化训练。另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在认识时间的基础上一起制定晚间生活计划表,写下时间和活动计划,并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

一把抓

游戏目标:学习区分20以内的单双数;练习成组数数;学习20以内加减法;练习按规律排序。

游戏材料:准备一个盒子,里面放两三种小水果(樱桃、圣女果)或者干果(榛子、开心果、杏仁),也可以是扣子。

游戏玩法:

1.数一数。家长和孩子分别闭上眼睛,伸手在盒子里面抓一把,然后将抓到的东西摆在桌子上,按类分好。再用2个2个或者5个5个、10个10个数的方法数出物品的数量,比比看谁抓得多。

2.是单还是双。将抓出来的物品两个两个凑成一组摆在桌子上,让孩子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并判断出是单数还是双数。家长还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当所有的东西都2个2个凑成一组了,一定是双数;如果没有全都凑成一组,一定是单数。

3.算一算。将抓到的东西按类分好摆在桌子上,如,3颗开心果、2颗杏仁、4颗榛子,用加法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

4.排一排。鼓励孩子自己用各种不同的物品进行组合并设计规律,然X行排序。

温馨提示:游戏时,家长一定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要耐心等待孩子在反复操作、体验和思X发现规律和方法,自己得出答案,获得成功的快乐。

多夸奖,多鼓励。 时间长了,他就对数学有兴趣了。

数学成绩自然好起来了。

其次,先把知识点讲解一遍,然后做题,把做错的题全部改正,直到这道题独立能作对,然后做新题,接着改正错题,完全掌握,接着做题,这才是真正的快速提高的办法。所谓大量做题,真正核心的点在于改正错题,每套题都能把里边不会的变成会的,才是提高,才有作用,只是一味的做题,不去总结不会的知识点,是毫无用处,完全在做无用功的。

只要还在按照分数线升学,这种办法就不会失效。

然后呢,一定要看辅导书,因为老师在课上讲的方法是不够的,要自己通过看书,找到自己的做题方法。某个类型的题会有很多种解法,多看看会开拓孩子的思维。做题的时候要从准开始,在准的基础上追求快,保证会做的不丢分。避免眼高手低,多练。要想真正学好,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

最后,善用学习方法和技巧

1、特殊值法。

所谓特殊值法就是指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尤其是做选择题的时候,把一个特殊的值代入,看满足条件否,没必要按部就班的来算,也就是说选择题和解答题不一样,如果按步骤解答,每步都可能出现问题,但是用特殊值法,一针见血,又快有准。

举个例子:

|X+2|+√Y-3=0 则XY的值为:()

选项 A.-8 B.-6 C.5 D.6

这道题如果按部就班的算,就累死了。但是用特殊值法,几秒钟就搞定了。我们看,当x=2,y=3时,满足题干结果为0,所以就让x=-2 y=3,则xy=-6

其他网友回答

真无奈。教授级讲数学时也不明白数字数列数学是啥。

因而读数学教课书时,没人可读下去,因数学教课用语是规则法则外,还有原理,且都是横空出世,无来由的。因此同规定一样死记硬背的再照做。但不说是规定。

更不能读下去的是常见“我们知道”,前去学及读数学的人就因为“不知道”才去学与读的,我们知道了还读及学干啥,可见仅讲课人及写书人自己知道。

而看辞典说数字,其上说1数是2减1的差,1是啥都不知才查辞典的,辞典解释都用到2了。

无奈吧。

我的数学就很笨,这是学龄前被教了掰手指算加减法造成,离开掰手指不能运算的毛病,这一憋就达上初中,有了数轴观才脱开掰手指的。

因此令4岁童明白数,应分东西上训他们,专分出两堆,有多少不等的数量差异,拿少的就吃亏,当数仅差一个时,幼儿能拿多的那一堆,就完成了数明晓的实现,从而可入心算的算盘法算数了。即不论啥事包括走路都用数表述,刁难他让他吃亏,当心机用于不吃亏算计后,孩子识数了。

数字是啥只能在10岁甚至18岁后,才开窍,早了讲也白讲的。

但愿有人别再用猜迷语式出数学题了,这是中国语言功夫,与数学无关的,甚至仅是脑子急转弯的题,从而语句理解后,才可列出数学计算式出来,属语文,而与数学无关。

猜迷是考试作出的X,猜不出语句含意者,永远考不成的。因而高分数者仅理解题意的高高手,即会玩考X者。而绕迷糊的人永考不出高分数的,但数列列出谁都可算出了,这正是语文弯弯绕了,与数学物理化学电学无关,仅语景语境入幻成迷语式了。

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