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共同特点 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异同

网友提问:

夷陵之战的规模并不大,为何能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称三大战役?

优质回答:

答案很简单,这三大战役决定了三国的走向,请听苍茫大地替文官渡之战决定了中国北方谁是雄主。袁绍要发兵官渡,关在狱中的谋士田丰劝谏:今且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袁绍无脑,被逢纪挑唆,差点干掉田丰。袁绍继续发兵,沮搜又劝谏:我军虽众,但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结果也被关起来。袁曹两家在官渡相持,留守许昌的苟彧力主曹X战。后来袁绍手下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曹操依计烧了袁军后勤仓库一乌巢。张郃、高览去偷袭曹营失利,袁绍大败,这一战决定了中国北方谁是雄主。曹操胜出,统一了北方。

赤壁大战的结果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否形成。曹操挥师南下,荆州新主刘琮投降,孙权占据江东,刘备与刘表长子刘琦占据江夏一带。曹操想一举平定江东、扫清荆州刘备叔侄的残余势力,孙、X死不降,双方战于赤壁。

辅佐江东三代的老臣黄盖献苦肉计,诈降,周瑜孔明用火攻玩残曹操,曹操北退,孙刘趁势进兵,三家分了荆州,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的局面已成。刘备又在孔明、法正襄助下征服益州,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三国成鼎立之势。如孙、刘失败,曹操一统天下夷陵战役的失败,决定了蜀汉最终灭亡的命运。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先水淹七军,活捉魏帅于禁,斩杀魏先锋庞德,华夏震动。曹操差点儿迁都。后曹操派徐晃去抗击关羽,徐晃踏营进击,关羽败退。背后吕蒙、陆逊白衣渡江,实施偷袭,荆南全失,关羽、关平被擒杀,刘备荆州地盘全失。为了夺回荆州战略要地,刘备倾全国之力全力东征,先胜后败,结果在夷陵猇亭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刘备纠集多年的四海精锐尽失,刘备也因年老郁闷在永安城薨世,托孤于孔明。至此,刘备蜀汉集团已失去逐鹿中原的实力,也再也没能踏进荆州半步。

简言之,孙权的东吴集团再也不担忧蜀汉在长江蜀汉对东吴领土再无任何想法。吴蜀再也不互为敌手,到后主刘禅降魏,吴蜀再无战争。蜀吴从此修好,共抗曹魏。夷陵之仗,奠定了蜀吴联合抗曹的局面!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前言

夷陵之战,发生于2X7月(蜀汉章武元年)——2X8月(蜀汉章武二年),对战双方是东吴和蜀汉,战役的发生在于双方领土的老问题,那就是“荆州问题”,荆州由于重要的战略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对于孙权保住江东还是蜀汉北伐中原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战争以刘备一方的失败而结束,使蜀汉元气大伤,面临“国危主幼”的险地。

蜀汉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章武元年(221),刘备以黄权为镇北将军,发动了对孙吴的战争,双方相持数月,以蜀汉的失败而告终。这一仗的结束,催生了“白帝城托孤”的上演,使蜀汉面临“国危主幼”的危机。众所周知,刘禅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人物,他继位之后没有任何建树,蜀汉的命运仍然掌握在丞相诸葛亮手中。

此时,东吴X了长江,在长江流域中下游拥有了绝对的优势。同时,东吴在蜀汉的内部出现叛乱的情况下还火上浇油,孙权任命曾经的牛人刘璋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不断地挑起争端,令诸葛亮焦头烂额。

壮大了东吴的力量

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孙权就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害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发生,主动向曹操X称臣,这是孙权的智慧之处,他做到了能屈能伸,不愧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夷陵之战的结束,东吴获得了荆州和江淮地区的大部,成为真正意义上三国中的一极。2X,孙权称王,建立吴国,定都建业(南京)。

改变了“三国”的政治局势

孙权于2X的称王,不仅仅在于其个人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两年前,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位后,废掉了汉献帝刘协,自立为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一年前,刘备自立为帝,建立蜀国,定都成都。

同时,夷陵之战的结束,也改变了魏蜀吴三国的综合国力。唇亡齿寒的道理,想必孙权和刘备早就想到了,但最终在他们之间还是爆发了战争。这样一来,导致本来就强大的曹魏更加强大,本来就弱小的蜀国更加弱小,曹魏的强大对东吴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这个意义上,司马懿促成“三家归晋”是比较容易的。

结语

夷陵之战的规模可能不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但它所造成的影响绝对是这一时期罕见的。最为重要的是,这一战争的结束,导致了孙权的称王,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此外,这一时期重量级人物刘备的死亡,给蜀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所以,从参战方、结果和影响上来看,此次战役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合称为“三大战役”是合理的。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我认为夷陵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和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大战役原因有如下X。

第一:参战人数多,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兵七十余万,连营七百里,从人数来说不比另外两场少。

第二:都是弱胜强防御成功的战役。官渡之战是曹操以七万兵马战胜袁绍七十万大军,赤壁之战是孙吴用约十万兵力破曹操八十万大军而夷陵之战是孙权以不到十万兵力击败刘备大军七十余万,这三大战役都可谓以少胜多之典范。

第三:从造成的结果来看,官渡之战造成袁绍衰败而曹操崛起,赤壁之战造成了曹操势力发展的停滞期而夷陵之战造成了刘备势力逐渐走向衰弱,三大战役都对各方势力格局有重大影响。

综上来看,无论从参战人数、以弱胜强之经典还是对于整体格局的划分,夷陵之战完全可以和另外两大战役相比较!

其他网友回答

发生在公元2X7月—2X8月的夷陵之战,是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大军攻打以孙权为首的东吴引起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中最后一战。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小编给诸位分析一下。

首先,“夷陵之战”虽然规模不是特别大,但影响深远啊!经此一战,彻底把刘备打醒了。他“恢复汉室,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一直引而不发,今假借二弟关羽之死而欲报此仇之际,举全蜀汉之力攻打东吴,目的就是想一鼓作气扫平江东,以形成于曹魏平起平坐之势。到那时实力大增,兵马城池大大增加,粮草器械供应充足,然后再挥江北下,攻克洛阳,完成一统并非不可能。但遇上了陆逊这个书生,一把火把刘备的雄心壮志烧的干干净净。损失惨重的刘备退至白帝城,幡然醒悟,急切之间想一统天下是万万不可能的,纵然如曹操这样的不世枭雄也做不到,何况是十分平庸的自己呢?刘备追悔莫及啊。

其次,彻底改变三国秩序。当刘备醒悟过来后,白帝城托孤,蜀汉大权就落在诸葛亮的手里。诸葛亮首先就主动和东吴修好,立致于孙刘继续结盟,互相不干涉,不挑起纷争,相互资源共享,有义务配合共同伐魏等。这些约定为诸葛亮稳定边疆起了很大的作用,使诸葛亮能腾出手来全力伐魏。孙刘联盟,也断了曹魏一统天下的野心。如果仅仅一家之力,曹魏还是很有相当大的实力能够征服的,若两家联合那就绝对讨不到好。而孙刘联盟即使同时举兵攻打曹魏,胜算未必就大,再加上曹魏若灭,两家必起刀兵之争,那就是你死我活了,胜负难料。所有风险很大,两家谁也不敢下这么大的决心,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三家都存在,互相掣肘,又互相制约,可保太平。哪家的野心大,哪家先出手,哪家就有可能覆灭的快。历史证明,蜀汉穷兵黩武,连年挑起战争,结果是最早覆灭的那个国家。而东吴四平八稳,一直温和避战,蜀汉灭亡后,又多生存了17年。

其他网友回答

夷陵之战的规模看似不大,实则远超赤壁之战,堪比官渡之战。

为什么这样说呢?

赤壁之战

先看赤壁之战。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的气势恢宏,X迭起,好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故事都是在这里产生的。如:长坂坡的X单骑救主,当阳桥上张飞呵退曹操百万兵,还有诸葛亮过江后的舌战X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庞统巧献连环计,最后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华容道关羽捉放曹…故事精彩纷呈,堪似大片!但是,这么规模宏大,激烈的战争,竟然没有一个将军是战死的?除了曹操误中反间计,杀了蔡瑁、张允和周瑜杀了诈降的蔡中、蔡和外,其他将军零死亡率!说明了什么?战争一点都不激烈,曹操根本就没和孙刘联军怎么打仗,而是曹营爆发瘟疫,曹军主动撤军北还的!但是,赤壁之战后,确实改变了以往的格局,三分天下有了可能。所以,赤壁之战属于雷声大雨点小,但是影响比较大。在三大战役中,规模算是最小的一次。曹操,孙权和刘备都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反而都有收获。

官渡之战

再看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经过前期的遭遇战——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后,双方在官渡对峙,准备决一死战。结果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击败袁绍,曹操完胜。经此一役,袁绍元气大伤,实力天平向曹操倾斜。随后曹操在夺取了袁绍的冀青幽并四州后,基本统一了北方。官渡之战,除了前期的颜良和文丑外,淳于琼、蒋义渠、韩猛等战死。还有许攸、张郃、高览、牵招、何茂、王摩投降,沮授被杀。袁绍损失惨重。

袁绍的八大将,五个战死沙场,三个投降。谋士许攸投降,沮授被杀。可见战况激烈。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举蜀汉全国之力征讨孙权。结果刘备军在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最后逃亡到白帝城才算稳住阵脚。这场战役,刘备所带的大将几乎全部战死。黄权被陆逊的兵马断了后路,不得已带兵投降了曹丕。正史中,刘备战死的大将有张南、冯习、傅彤、胡王沙摩柯。杜路和X投降陆逊。文臣里面,马良和程畿战死。

夷陵之战,影响重大。因为在此之后的四十年里,三国之间的领土几乎没有变化。孙刘再次议和联盟,一直到蜀国灭亡。夷陵之战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始发于官渡之战。因为在官渡之战后的几年里,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是三国的开始。赤壁之战后的几年里,刘备夺取了荆州大部和益州汉中上庸等地,天下基本被曹操,刘备和孙权划分完毕,三国雏形出现。而夷陵之战,确立了三国的版图和格局。所以,夷陵之战完全可以比肩其他两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