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出世思想理解 对庄子精神的理解

网友提问:

如何理解庄子的出世精神?

优质回答:

我认为,庄子追求的乃是“精神X”。具体来说就是,在无法拯救黑暗的现实世界,同时无从改变自身命运的情况下,庄子不得已,转而到内心去寻求精神的解脱和超越;一旦解脱了、超越了,他在精神上就可以摆脱任何现实的束缚和命运枷锁,像他笔下的那些“神人”、“真人”、“至人”一样,天地之间、四海之外,想往哪飞就往哪飞,而且不受生死寿夭的困惑。由此获得精神X感。可以用下面的话来表述:永不再受现实命运的纠缠,既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超越了自我和天地万物的分隔,微不足道的“小我”一跃而升为永恒无尽的“大我”。这就可以概括为:既然现实生活中一丁点X也没有,那就姑且到精神世界去寻找绝对的X好了。这正是庄子的“身”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出世精神。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回答:如何理解庄子的出世精神。

庄子的精神当然是出世的精神。但是,莎士比亚说 :“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我借用这句话说:“一万个读者心中就有一万个不同的庄子。

我们在阅读《庄子》的时候,由于受不同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等影响,对庄子的思想会有不同的解读。况且,庄子的精神是博大精深,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每个人读《庄子》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庄子》也会有不同的领悟。就是庄子精神的迷人之处。

我将从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三个方面浅述庄子的出世思想。

第一,庄子的世界观。庄子与X一样,以自然的天道观代替神学天道观。认为最高的级的世界观应该是脱离具体事物、无差別、无是非、无好恶的,就像X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认为这样的境界就是”道”。达到如此境界的人就是”真人”。

第二,庄子的人生观。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困境的认识和超越,对绝对的精神X的追求。庄子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他认为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的尔虞我诈之中,这个人便是倒置之民,就是说,整个人彻底活颠倒了。

他认为要达到精神上X的境界,不仅要破除外在条件的束缚。尤其要破除对于自我的执着,要忘却自我,只有忘却自我,没有主观意识才能和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精神上的X境界。

第三,庄子的社会观。庄子主张无权力X的社会。他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回归原始,回归自然,没有道德约束,没有君子小人的区别,没有X者和被X者,只有这样,人人才能保持住淳朴自然的本性,这样的社会就是”至德”的社会。

庄子认为人所以有忧愁,就是因为X别人或被别人X,而要消除忧患获得身心X,就应该忘却名利,抛弃权势,清心寡欲,虚己忘我。

其实,要理解庄子的出世思想。只要把《逍遥游》细细的读通就行了。庄子一生以大道为依归,他所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等世俗的东西,而是摒弃尘俗,追求精神上的解脱。

在《逍遥游》里庄子告诉我们:“逍遥”就是要挣脱一切世俗的束缚,争取绝对的X;而所谓的”游”就是随心自在,离尘脱俗的优游自在,徜徉自得的样子。所以说读懂了《逍遥游》就读懂了庄子。

其他网友回答

人们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zhi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X、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X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 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X,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看到此篇文章的人能平安、幸福~

其他网友回答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译文: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

1.春秋战国末期的庄子,虽然体会到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

庄子主张追求精神X,而现实生活中讲究无用之用,遂波逐流才能保全自己,说明了战国末期的乱世的无耐,庄子的道是世界的本源以物化是物象形式的一种变化来表现,人们的一切来源处是道。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度、一味的蛮干,只会是弄巧成拙的失败而己,主观愿望不要超过客观现实,盲目以自我想像为目的,忽略现实客观原因会有失败的危险,所以庄子的出世精神没有离开自然法则,顺其自然的一个内心世界,是不能超过客观现实想像,一定要有理论客观联系实际的哲学理念。人的优秀品质是从道与德中显现出来。

2.庄子的”知足者常乐”也是在自然界法则中顺应现实的一个心态。

庄子的思想理念是阻止人的虚伪和欲念和压力,都是超过了客观,由主观的虚荣心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就如同缠牛的绳子牵着鼻子走,一切烦恼的痛苦就像缠牛绳子牵着鼻子走,没有X自在反被痛苦牵着纠缠,这就是人的贪念之心挥洒不去没有快乐。如果去掉缠牛的绳子会快乐奔跑,所以人们除去心中的X纠缠,定会快乐洒脱。庄子告诫人们,不要超过不符合自己能力去幻想未来,一定要在自己能力的实际环境中锻炼自己茁壮成长

3.庄子的谦虚谨慎,克服骄傲之气,远离世俗的花天酒地,增强自己免疫力,不要四处玄耀自己的傲气。

庄子的哲学理念始终告诫人们,做人的道与德,世间的万物是大自然的赠予,做为用德去维护好自然界生存准则,人的思想没有德去约束,那么人世间的依存法规法则会受到破坏,人在自然界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德性差得人要有人去教育他怎么做人,若是任其不听劝告、任其不顾法度礼义,就会将危害到国家和自己。如果教育这样的人应自身保持正直,态度虽然迁就,内心能理解不能在行动上显露,否则说教的人会颠倒是非没有做人原则,就是对待这样的人,庄子教导人正直不能有邪念,若是颠倒黑白丧失道德水准,支持错误的人虽然得到好名声,做出怪异甚至邪恶的事,但是会招至溃败的命运。庄子精神世界充满的对大自然的呵护,人与大自然”天人合一″这对立统一的矛盾,也就是告诫人们遵守道德法规。品质高尚的人不是嘴巴喊出来了,是行动上显露出来的。

其他网友回答

要了解庄子的出世精神,要了解庄子本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要正确理解何为“出世”。

首先,庄子本人。庄子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他冷静温和深沉但又热情讥诮无谓。道家主张因势利导,处之于无形,从《庄子》一书中,就可以看出其性格特点。

其次,庄子所处的时代并不稳定。战争频繁,X者X,社会动荡,庄子对此有着深刻的了解。但是,庄子“至德之世”、“建德之国”的社会观与现实差距太大且无法实现,结合庄子的性格,他只能维护自身的品性,拒绝政治参与,而处于在野的位置。

最后,对庄子的“出世”的理解。庄子的出世哲学是真正将哲学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学说。庄子的出世学说,可以阅读《齐物论》加以理解,实际上,庄子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主张顺应自然而不是逆天而为,就比如道家主张无为,但究根结底,其实和儒家的“仁”有一定的共同之处,都希望通过有为或无为的做法达到民众安居乐业,X清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