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晚清杀害秋瑾的李中岳是X吗?
优质回答:
李钟岳不是X,他是晚清典型的士大夫,对革命党人有所同情,也恰恰由于他对革命党的同情与庇护,才导致他后来被革职。
在徐锡麟仓促X失败后,浙江巡抚电令绍兴知府贵福,着其逮捕秋瑾等革命党,查封绍兴大通学堂。
李钟岳进士出身,早年调任江阴县。收到命令之后,他并没有直接去抓人,而是回复上司,说此事有待仔细查询,给他些时间,然而巡抚没有通知,责令他立马逮捕。
就在李钟岳拖延的几天里,很多革命党趁机逃走,他间接救了不少人。无奈之下,他只能下令抓人,为了减少伤亡,李钟岳亲率卫兵,告诫他们不能X,免得伤害无辜。
秋瑾被抓以后,行刑之前,李钟岳对她说,我官小位卑,不能救各位仁人志士,最后,他冒着压力答应了秋瑾不砍头死后不扒衣服的请求。
秋瑾死后,由于办事不力,包庇革命党,李钟岳被革职。几个月后,由于内心羞愧,对革命党的死难以释然,于是自缢身亡。
所以,李钟岳虽然没有先进的认识,但起码不是X,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不能责其太甚。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仅以此来判断李中岳就是X,未免有失偏颇,作为一名官吏,对上级官员服从,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能够活下来已是相当不容易,在思想境界不够高的情况下,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搭救你“革命党”!所以,秋瑾的死,是死在了XX势力的手上,而不是哪一个人手上,没有李中岳,也许会有张中岳,王中岳。
其他网友回答
立场不同而已,恰恰证明这个官员对国家是有责任感的。他和秋瑾一样,为了各自的信仰,做他该做的事,无可非议。反倒是那些政治上的不粘锅,手上从来不沾一点血腥,不管在清朝还是民国,都能左右逢源,谁得势拥护谁,谁失势摒弃谁的官油子,更加可恶。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阅读,我是头条号“历史很好玩”。严格地讲,奉命杀害秋瑾的时任江阴县令李钟岳不能算X。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和才女,少有的中华奇女子,中国近代妇女解放第一人,自称鉴湖女侠。1875年11月8日,她出生在福建厦门的一个官宦人家,后东渡日本留学。作为X会在浙X负责人,秋瑾回到家乡江阴县举办了大通学堂,为反清X训练军事人才。1907年7月15日,徐锡麟在安徽安庆组织X军X的计划事泄,秋瑾因而受到牵连而被捕入狱,并于同年被清廷残酷斩首杀害于绍兴轩亭口。
李钟岳,山东安丘人士,进士出身,曾先后担任过江山县令、江阴县令。李钟岳作为江阴县的父母官,全程参与了拘捕、审讯和杀害秋瑾的整个过程,但是从他内心来讲,李钟岳并不希望这位豪气冲天的女国士失去生命,相反,他竭尽全力,百般设法保全。
具体来讲,从以下几方面能够管窥一斑:
首先,对于晚晴的XX,李钟岳身在X,对此无可奈何,却非常同情和佩服革命党人,他曾以秋瑾“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的爱国诗句教育和激励自己的儿子,对于秋瑾的爱才惜才之情溢于言表。
其次,策动整个拘捕、审讯和残害秋瑾的首号凶手和始作俑者是当时的绍兴知府贵福,他为了向清廷邀功求赏,不惜在没有口供和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以浙江巡抚张曾扬的手谕,X李钟岳立即对秋瑾“就地正法”。与之相对照的是,李钟岳自始至终对秋瑾礼遇有加:一开始上司要求逮捕秋瑾时他据理力争,故意拖延时间,以便让秋瑾和大通学堂的师生有机会逃走;在迫于压力带人去拘捕秋瑾时,故意以自己的轿子在前面带路,并严令下属不得X射击,伤及旁人;在大堂询问秋瑾时,李钟岳并未对她使用过各种酷刑,而是设座让秋瑾自行写下供词。当秋瑾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绝世名句时,李钟岳又与当地的士绅商议对策并以证据不足向上司力争,意图保全秋瑾的性命。后来,贵福为了贪功一心想杀害秋瑾,李钟岳百般无奈之下,向秋瑾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并一应答应了秋瑾“保全尸体、不X衣服”的要求,为秋瑾有尊严的死去做了最后的努力。为此,李钟岳仅在秋瑾事后三天就因“通匪”嫌疑而被革职。
第三,李钟岳在去职后,为秋瑾的死愧疚不已,终日郁郁不欢,仅仅相隔了百日,便以自杀告慰秋瑾的在天之灵。正因为此,当时的舆论界虽然对杀害秋瑾一事大加鞭挞,却无一人指责李钟岳。由此可见,李钟岳在一个X无良的清廷中尚属有几分良心的官僚,虽然经手杀害了秋瑾,却也最终“以己命抵他命”。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在李钟岳的位置上会怎么做?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