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不是石敬瑭割给契丹的?
优质回答:
后唐李从珂弑君自立,派兵攻打有异心的后唐将领石敬瑭,被围后向契丹求援,很快契丹军南下灭了后唐X,石敬瑭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契丹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并按约定把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石敬瑭也自称儿皇帝,成为契丹附属国。
图为契丹族人。
大部分人会认为石敬瑭为自保,引来契丹军,最后割让了,或者献出了幽云十六州,最起码历史课我们是这样学的,实际情况呢,要听真话吗?如果想看普通答案,上面已经叙述了,如果想听真话,你可以往下看。
石敬瑭是后唐将领,驻守太原,本来好好的,好死不死后唐X了,李从珂弑君自立,在后唐的契丹皇子耶律倍迅速向皇帝耶律德光报告,说后唐大乱可以出兵X,于是契丹出兵占领了云州、河阴等地,也就是说这时的契丹已经占领了幽云十六州一部分,而李从珂没把目标定为御外敌,而是想怎么X内地,瞄上了看自己不爽的石敬瑭,于是派重兵来围。
后晋高祖石敬瑭。
情急之下,石敬瑭向契丹求援,耶律德光亲自带兵来援,不但解了太原之围,还灭了后唐,这就意味着包括幽云十六州在内的后唐领土,全归了契丹。打下晋安后,石敬瑭拜见耶律德光,感谢救民之恩,两人把酒庆祝后约为父子,很快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显然后晋是契丹所建立,也自然成了契丹的藩属国,耶律德光待石敬瑭真的不错,当时的赵德钧也来投靠,想效仿当儿皇帝,被契丹拒绝,范延广起兵背叛石敬瑭,也被契丹给灭了,可以说,契丹是为石敬瑭扫除了后患后回师的。
图为幽云十六州,也叫燕云十六州。
后唐是契丹打下的,所有领土都归契丹接收,幽云十六州自然也是契丹的,扶石敬瑭是想让汉人管汉人,契丹只需收点供赋,省心省力,石敬瑭当了皇帝后,提出将雁门以北的幽州、蓟州等归还给契丹,记住,是归还,但契丹拒绝了,所以契丹出兵的协议里并没有割让幽云十六州之说,后来耶律德光和太后上了尊号,石敬瑭为表庆贺,把幽、蓟等十六州当成贺礼,陆续送给了契丹。
辽怀陵,耶律德光的陵寝,在内蒙古赤峰市境内,早已被盗,图为已被回填的地宫处。
总结一下,石敬瑭与契丹出兵协议里没有割让幽云十六州,是契丹的军队从后唐手里夺下了这些土地,之后交给石敬瑭管理,而石敬瑭想报恩,或者想表忠心,陆续把幽云十六州以贺礼的方式归还给了契丹,《辽史》也是这样说的,所以没有后人描述的那么严重,石敬瑭也没有历史评价的那么肤浅,幽云十六州只不过是物归原主罢了,这是当时的事实。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X而已!
可以肯定,燕云十六州就是在石敬瑭手里送给契丹人。从此中原的北方屏障拱手相让给北方X。不仅如此,此地也成为后世北方X进攻中原的跳板和后方补给基地。可以说燕云十六州的丢失贻害无穷,直接导致了北宋亡于金人之手。
一、燕云十六州的丢失过程
辽太祖去世那年,中原恰是后唐明宗即位,他是五代少数值得称道的君主之一。辽朝平州(今河北卢龙)守将卢文进原来就是以唐卢龙节度使身份归附的,在这种形势下,因部下思归、明宗召诱和述律太后的滥杀将领,就在辽太祖去世当年,他率士卒十万、车帐八千重归后唐。
平州控扼山海关,是契丹骑兵可以随心所欲地出入长城的主要通道。而后唐控制了平州,就可以把契丹骑兵完全阻挡在长城以外。辽太宗深知平州的军事意义,天显三年(928 年)正月,即遣将夺回了平州。四月,后唐义武节度使王都以定州(今河北定县)投附契丹。明宗即命王晏球进讨,契丹也派秃馁率万骑来救,经过反复较量,次年二月,唐军收复定州,王都举族X,秃馁被生擒处斩。其后多年,契丹不敢轻易南下。定州争夺战表明:中原国家对于游牧X的强大骑兵也不是绝对不能战胜的。
后唐明宗在继承人问题上却有失明断,他有一大帮子儿子、养子和女婿,大多具有觊觎帝位的实力和野心。他一去世,后唐就陷入皇位争夺危机中。清泰元年(934 年),明宗的养子、潞王李从珂起兵,把继位不到半年的明宗的儿子、闵帝李从厚给杀了,自立为帝。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作为明宗的女婿,也是一个有实力的军阀,李从珂十分忌防他,却不擅驾驭笼络,还公然激化矛盾。石敬瑭的妻子入朝贺寿毕,当殿辞行,从珂竟当她面说:“急着回去,不要是与石郎X罢?”
清泰三年五月,从珂将石敬瑭移镇郓州,并急着催他赴任。
此举用意过于露骨,早有异心的石敬瑭当然不愿束手就范。他的掌书记桑维翰和都押衙刘知远等都指望在主子称帝中分一杯羹,竭力鼓动他揭出反旗。桑维翰教唆道“契丹主近在咫尺,你能诚心屈节,朝呼夕至,何患不成?”于是,石敬瑭公开反叛,后唐派张敬达围攻太原。为解除后唐大军X他的困境,石敬瑭不惜向辽朝乞求援兵,令桑维翰草表向辽太宗称臣,并以父礼事奉,答应灭唐以后将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诸州割让给契丹。
辽太宗见中原有隙可乘,大喜过望,答应秋高马肥时即倾国赴援。
九月,唐军在雁门关等险要隘塞居然不设防,辽太宗亲率五万骑军X,直抵太原城北。当晚,石敬瑭出北门拜见比自己年轻十岁的辽太宗,“论父子之义”,“恨相见之晚”。次日,石敬瑭和辽军对张敬达的后唐军完成了反包围。
十一月,经过一番交易,辽太宗决定立石敬瑭为晋帝,作为交换条件,石敬瑭向辽太宗称臣、称子,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每年向辽纳帛三十万匹。
所谓燕云十六州是北宋以后的习称,当时包括幽州(今北京)、蓟州(今河北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X(今河北涿县)、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东南)、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西南)。
二、对于中原和北方X的意义
打开地图,即可发现这十六州都连绵分布在长城南侧,其中莫、瀛两州还深入到河北平原的腹地。在古代战争中,骑兵对于以步兵为主力的中原军队无疑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在军事地理上,长城对于北方游牧X骑兵的南下则能起到防御屏障的作用;而紧挨长城南侧的燕云十六州是长城防线赖以存在的有力依托,与长城构成唇齿相依的关系。
如今这十六州划归了契丹,不仅使得今河北蓟县迤逦直到今山西朔县的千余里长城防线都成为辽朝境内的摆设,而且把长城南侧可以在军事上布防的隘塞险要也一并拱手让给了辽朝。这样,辽朝控制了长城,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就像把守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门一样,随时可以长驱深人,X中原腹地。其后,不仅华北平原,而且整个中原王朝就完全敞露在北方铁骑的攻击力下,彻底处在屏障尽撤,无险可守的境地。
石敬瑭割弃燕云,自坏长城,直接导致了宋朝在宋辽对峙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也直接导致了金朝能轻而易举地灭亡北宋,从而再度形成宋金之间南北朝的局面。也可以说,两宋三百余年的外患局面都是石敬瑭此举种下的恶果。
石敬瑭个人之无耻自不待言,王夫之痛斥他“德不可恃,恃其功;功不可恃,恃其权;权不可恃,恃其力;俱无可恃,所恃以偷立乎汴邑而自谓为天子者,唯契丹之虚声以恐喝臣民而已。”石敬瑭对历史也是千古罪人,这点并不因为现在是多X统一国家而可以一笔勾销,问题还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当时,中原国家与契丹分明是敌国,石敬瑭为了自己能做中原王朝的儿皇帝,不惜出卖国家和X的利益,由于他的无耻举动,中原社会经济在数百年间蒙受巨大的损失,历史发展因此增加了许多负面的变数,石敬瑭对此是不能辞其咎的。
燕云十六州划归辽朝,对契丹来说,其军事意义自不待言;作为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的桥梁和窗口,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具意义的是对契丹立国的深远影响。可以说,倘若没有燕云十六州,契丹充其量只是北方边境的一个XX。
而燕云州县的并入,使辽朝增加了一个具有X传统的新组成部分,采用原先的头下州军的办法,显然不能长久有效地X这一地区。于是就有了一系列更为深刻的X政策的全面调整,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律规定和文化习俗诸方面。
燕云州县的X农业经济在契丹社会经济中始终是相对独立的,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它作为社会经济的先进模式,X和引导着头下州县乃至契丹全境的X化进程;一方面,它作为辽朝最先进的经济区,是契丹得以在北方立国并与中原王朝以南北朝抗衡的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柱。同是燕云十六州的归属,对于中原与契丹的利弊得失就是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石敬瑭和其建立的后晋的命运
闰十一月,后唐赵德钧与子延寿率领援军逗留不进,暗地也效法石敬瑭,与辽太宗做起了交易,希望辽朝立他为帝。辽太宗见其兵力颇强,便脚踩两只船,也拟允诺。石敬瑭听说,唯恐被唾弃,即派桑维翰面见辽太宗,诉说赵德钧不忠于唐、不信于辽,而许诺自己若得天下,“将竭中国之财以奉大国”。辽太宗表示“兵家权谋不得不尔”,桑维翰跪在太宗帐前,自旦至暮,涕泣力争,太宗这才指着帐前的石头对赵氏使节说:“我已许石郎,石头烂,才可变。”
其后,辽军不仅攻克了被围八十余日的张敬达部队,并将赵德钧的援军悉数歼灭。太宗对石敬瑭说:“我若南进,河南之民一定惊骇。你自引兵南下,我派五千骑护送你入洛。我且留在太原,等洛阳平定,我才北归。”临行,辽太宗与石敬瑭宴别,再次执手约为父子,并告诫道:“子子孙孙,各毋相忘。”听到石敬瑭整军南来,李从珂举族X而死,后唐灭亡。
辽太宗这才班师,他这次南攻,可谓是志满意得。对他来说,扶立石敬瑭并非与其有特别的情义,他一度准备利用存有二心的赵德钧,就是例证。作为辽朝皇帝,只要谁能出好价钱并与辽朝死心塌地结盟,他就立谁。而石敬瑭贡献燕云十六州,称臣称子,所允诺的两方面条件都已难加码,他才选了石敬瑭。
石敬瑭在位七年,真像龟儿子一样侍奉辽朝,每年除岁币外,赠送珍玩,不绝于道,甚至对契丹的太后、太子、诸王、大臣都各有进奉。辽朝小不如意,就严词谴责,但他仍小心谨慎,唯恐闪失。因而辽太宗对他还颇满意,让他上表不必称臣,只须自称“儿皇帝”就可以了。
后晋向辽割让了雁门关以北的州县,原在这一地区的吐谷浑也归辽朝管辖,但因不堪契丹X的苛虐,颇有族帐再度奔归后晋。辽朝屡责后晋纳降,晋高祖石敬瑭卑词解释,忧恐得病,会同五年(942 年),一命鸣呼,其子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少帝。
因拥立有功的景延广建议,后晋告哀表章向契丹称孙而不称臣。辽太宗见表大怒,他当初确也让石敬瑭只称儿不称臣,但这是恩准的,你继位者不经许可岂能如此? 于是遣使责问,景延广回答说:“高祖是大辽所册,今主乃我国自立。为邻称孙则尚可,奉表称臣则不可。”辽太宗闻报,便有教训后晋的打算。而投靠契丹的赵延寿称帝中原梦还未破灭,一再鼓动南击后晋,辽太宗被说得心动。
会同七年正月,辽太宗命赵延寿率前锋五万骑,自率大军南下攻晋。现在,辽骑越过长城真是易如反掌,未几,辽太宗就在元城(今河北大名)建牙帐,对前来求和的晋使说,后晋必须割让河北诸州。见后晋没有回应,便进军至澶渊(今河南濮阳),双方激战,互有胜负。时已三月,黄河开冻,辽骑不便久留,只得回师南京(今北京),所过方圆千里,民物焚掠殆尽。这次南下,已把六十年后澶渊之役的景况预演了一番。
契丹连年攻晋,中原饱受兵燹肆虐,契丹也人畜损失严重,双方都深受战争之苦。述律太后问太宗:“你为什么要做汉人之主?”答曰:“石晋负恩,不可容忍。”太后又说:“你即便得到汉地,也不能居住。万一有蹉跌,后悔不及!”她对臣下说:“汉儿怎么能睡安稳觉啊! 汉儿果能回心转意,我们也不惜与他们议和!”
后晋再派使者上表称臣,卑辞谢罪,但辽太宗却不肯善罢甘休,提出议和条件:一是景延广亲自赴辽谢罪,二是割让镇、定两道归辽。后晋认为契丹缺乏和意,也就没了下文。
会同九年(946 年)深秋,辽太宗大举南下,与前来迎战的后晋杜重威军在滹沱河中渡(今河北石家庄北)夹河对峙。辽太宗分兵将晋军包围起来,断其粮道和归路。眼看内外隔绝,粮尽势穷,杜重威派人到契丹牙帐谈投降条件。辽太宗再次以“帝中国”为诱饵,十二月,杜重威率二十万大军束手投降。扫除了南进障碍,辽太宗便麾师直取后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会同十年(947 年)正月元日,辽太宗在东京封邱门外接受晋少帝举族出降,降封晋少帝为负义侯,将其与家人押送至黄龙府(今黑龙江农安)羁管,后晋灭亡。随即入城,在御元殿受朝贺。他问X臣:“我想选一人做中原之君,如何?”X臣都表示:天无二日,愿意拥戴他君临中国。于是,二月初一,他改服中原皇帝衣冠,用中原王朝礼仪接受蕃汉X臣的朝贺,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有久据中原之意。
太宗对X臣说:“自今不用甲兵,不买战马,轻赋省役,天下太平!”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却与太平大同的许愿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他下令在京城和诸州检括士民钱帛,名义上说是赏赐给契丹士兵的,实际上却藏之内库,准备运回契丹。当有人建议给契丹骑兵发粮饷时,他依然纵容骑兵四出剽掠,实行契丹“打草谷”的旧法,东京 洛阳数百里间财畜被抢劫一空。中原人民不堪契丹的暴行,发誓要把契丹兵赶回去,不断X起X辽兵,并攻克了宋州(今河南商丘)、毫州(今安徽亳县)、密州(今山东诸城)。
辽太宗不得不承认:“我不知中原之人如此难制!”于是,他改变初衷,把一些节度使打发回原先的驻地,自己打算回辽国去。三月,辽太宗率领大军,捆载着图书、仪仗等后晋库藏浩浩荡荡北归,随同北上的还有后晋官员、方技、百工、宫女、宦官数千人。这一场景也几乎是一百八十年后靖康之变的预演。
四月,在回师的路上,辽太宗亲见所过城邑多为废墟,感慨地说:“导致中原如此,都是赵延寿的罪过啊!”这当然是推托责任之言,但他也终于说出之所以不能在中原立足的原因:“我有三失,难怪天下要背叛我。一失是诸州括钱;二失是令契丹人打草谷;三失是没有及早派各节度使回镇守之地。”行至杀胡林,辽太宗病死。为防止尸体腐化,他被开膛X,放盐数斗,汉人称之为“帝羓”(即皇帝肉干)。
契丹大军被赶回了辽境,但只要燕云十六州仍在辽朝手里,类似后晋灭亡的阴影,随时在中原王朝的头顶上盘旋。其后的历史确实一再重演了相似的片断。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其他网友回答
先说结论,是的,石敬瑭称“儿皇帝”将“幽云十六州”献给比自己小十岁的父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
幽云十六州具体指的哪里?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音归,原属北京怀来,今已被官厅水库所淹)、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灵丘)、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
可以看到,幽云十六州包括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领土,使得中原失去了天然抵抗屏障,建了几百年的长城也失去价值,契丹从此可以X直到黄河流域,给中原大地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也给有宋一代带来深深的边境隐患,直至宋朝灭亡!
石敬瑭,河东太原人(今山西太原人),喜好兵法,受到李嗣源器重,并将女儿许配给他。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转战各地,成为李存勖的一员骁将。五代十国的乱世,X雄并起,后来岳父李嗣源登上帝位,石敬瑭也因功得以厚封,累至河东节度使,另X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地军队蕃汉马步军总管,掌握了河东这块后唐起源地区的军政大权。李嗣源去世后,其三子李从厚即位,被其养子李从珂发动X杀死,李从珂即位,是为后唐末帝。
后来,石敬瑭受到猜忌,李从珂下令X石敬瑭的官职,派兵X,面临大军,石敬瑭向契丹求援,答应事成之后献上“幽云十六州”,称儿国,并每年进贡大量财物。辽太宗皇帝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和石敬瑭军队夹击后唐军队,后唐灭亡。
幽云十六州失去后,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都曾发兵收复,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举入侵,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谏之下御驾亲征,后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后来辽弱金盛,金国建都燕京,元朝后来也建都于此,直至明朝,幽云十六州才重回汉人势力范围。
其他网友回答
肯定是啊,因为,如果石敬瑭不把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自己的小命就会没了。
石敬瑭“寡言笑”,喜怒不行于色,思维比较缜密。而且,他还喜欢读兵书,就得到了李嗣源的看重,“深器之”,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唐明宗李嗣源死后,李从厚继位,但不久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赶下了台。
李从厚当皇帝,李从珂不服。
李从珂当皇帝,也有一个人不服,就是石敬瑭。
虽然李从珂跟着养父李嗣源四处征伐,立功不少;但石敬瑭也没少立功,如果李从珂功劳有十分,那么,石敬瑭也能得个九分吧。《旧五代史》称赞石敬瑭“灭梁室,致庄宗一统,集明宗大勋,帝(石敬瑭)与唐末帝(李从珂)功居最”。
一个功勋卓著的将领,对皇帝来说,从来都是隐患。
石敬瑭是天下第一藩镇——河东节度使,唐末帝李从珂就整天睡不着觉,一当上皇帝,就逼着石敬瑭来洛阳朝见自己,并X了他。
石敬瑭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为了回到河东,通过老婆和丈母娘的多方运作,成功逃出了洛阳。
李从珂把石敬瑭放走,是迫于太后的压力,对石敬瑭的X从来没有停止过。
清泰二年(935年)十一月,李从珂下诏,让武宁军节度使张敬达带兵北上,协助石敬瑭防御契丹,目的很明确,“以分石敬瑭之权”,并监视之。
而石敬瑭也知道皇帝的意图,这是要撕破脸皮啊,他就反将一军,上了一道奏折,请求朝廷解除他河东节度使的职位。
石敬瑭这是在投石问路,看看朝廷到底想对自己干什么,如果朝廷真让自己挪窝,那就反了。要知道,河东乃天下第一藩镇,兵强马壮,石敬瑭怎么可能把它交给李从珂呢?他只不过是诱使李从珂上钩,只要李从珂同意,他就会给李从珂扣一顶谋害功臣的帽子。
李从珂是太想弄死石敬瑭,虽然许多大臣劝谏不要上当,但是,心急的李从珂还是急不可耐,下诏让石敬瑭改任郓州刺史,并让张敬达监视石敬瑭离开河东。
石敬瑭等的就是李从珂咬钩,公开指责李从珂出尔反尔,“面许终身不除代,今忽有是命!若其宽我,我当事之;若加兵于我,我则改图耳”。
意思就是李从珂曾当面答应我,不会让我离开河东,今天突然发出诏令赶我走。如果李从珂对我宽容,我自当效忠于他。如今对我这样,我只能反了。
于是,石敬瑭公开指责李从珂是唐明宗的养子,根本就没有资格当皇帝,要求他把皇位让给唐明宗的亲生儿子许王李丛益。
就这样,石敬瑭与李从珂翻脸了,两人正式干起来了。
李从珂就派重兵将太原围得水泄不通,石敬瑭被打得奄奄一息。
不过,石敬瑭在开战之前,已经向契丹求援,并开出了价码:1,石敬瑭向契丹称臣,并认耶律德光为爹;2,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最终,耶律德光率领五万铁骑南下,大败太原城下的唐军,并一路南下,打进了洛阳,李从珂带着太后、皇后、皇子等人,等上玄武楼X。
后唐灭亡,石敬瑭被耶律德光册封为皇帝,国号“晋”,史称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