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对日本(朱可夫对德军的评价)

网友提问:

朱可夫二战期间认为日军将领水平都很差劲,评价靠谱吗?

优质回答:

朱可夫认为日军“士兵很勇敢,将领很X”。

二战时的日军是“一流的士兵,二流的军官,三流的统帅”。

但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表现看,日军堪称劲旅。即使在太平洋战场,如果刨除美军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日军和美军“硬杠”也是丝毫不落下风的。

公认对日军将领的评价是,战略眼光有欠缺,但战术水平绝对是一流的,他们狡猾阴险而冷酷。

日本军官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几乎每一个军官都是接受过军事教育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思想大多出自日本。

由于日本下克上之传统,导致日本战略方针一再更改,造成了日本短视之现象。

日本是一流的海军,二流的空军,三流的陆军。日本陆军二战时尚停留在一战时期的水平,对付中国尚有优势,但对抗苏联就有些落后了。朱可夫只与日本陆军交过手,就如此评价日本军官,恐怕有些武断了。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这个结论是朱可夫的研究成果,那么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个版本的说法是,朱可夫认为日军“士兵很勇敢,将领很X”。

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表现看,日军堪称劲旅。即使在太平洋战场,如果刨除美军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日军和美军“硬杠”也是丝毫不落下风的。

那么日军将领真有朱可夫描述的那般无能吗?也不尽然,公认对日军将领的评价是,战略眼光有欠缺,但战术水平绝对是一流的,他们狡猾阴险而冷酷。

日军不乏名将,如山本五十六、冈村宁次、山下奉文、包括与薛岳大战长沙的横山勇。山本五十六一度令美军很头痛,通过破译密电半路将其座机击落;彭总对冈村宁次有过评价:这个家伙是个很厉害的人,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马来之虎山下奉文,曾横扫东南亚;横山勇则在长沙会战中,与薛岳将军有来有往,虽落败但输的并不难看。

朱可夫曾在1939年指挥过诺门坎战役,也许他认为“日军将领很差劲”的论断,正是出自于此战。

当时苏军是一个地面装甲部队和空中力量都占优势的现代化集X,而他们的主要对手23师团,只是一个下辖三个联队的守备部队,火力比之侵华的乙种师团尚有不如。

那么在战神朱可夫指挥下,这场仗打成了什么样子呢?历时四个多月,苏军死伤2.5万人,日军死伤1.9万人。而且苏军投入的500架飞机损失近半,装甲车X损失近400辆。

因此单从战果上讲,诺门坎并非苏军所宣扬的“碾压式胜利”,顶多算是惨胜。

事实表明,日军将领水平虽有缺陷,但绝非朱可夫所说的“很差劲”,最不济也是“正常水准”。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从历史上来看日军,二战期间,中低层军官战术素养,单兵素质极其不错。但是一旦上升到战略层面的高度,日军就因为其寡国小民的思想限制显得很X。

我们先从战术上来说,在日军的基层军官,大多都受过极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即便是部队被打残打散,也不会放弃抵抗。而且日本士兵大多都受过教育,其单兵素质在二战各国军队中名列前茅,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其枪法以及白刃战技术,均远超当时的国军与八路军。在遭遇战斗时也极其恪守作战原则,遵循陆军作战操守,一丝不乱,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这也就造成了各国对其评价为,在补给后勤以及装备处于同一水平时,日本陆军可以在一场战斗中干翻任何一个国家的同等数量军队。

再拿战略层面来说,日本高级将领的战略眼光一直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而且越往高层走就会发现他们的眼光局限就越大。这些都源于其日本地理位置的地缘性导致的。小民寡国初次在中国大陆上尝到了甜头,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占领,消灭反对力量。却没有发现中国地广,战略纵深奇大无比,导致补给线拉扯过长,无力补给甚至连兵员都不能补充到位。以及其后的过分重视作战设备甚至出现了用步兵保护X这一荒唐画面。这正是战略眼光局限所致。日本陆军高级将领战略僵化,主观能动性差。其实这也是由于日本国家战略层面都是重海轻陆导致的。陆军装备几乎都是一战水平,这都是其奇差的战略眼光导致的。所以朱可夫评价:士兵很勇敢,将军很X,一点没错。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朱可夫的这种评价是基本靠谱的,因为这是他在亲自指挥完诺门坎战役之后,于1940年5月奉召晋见X时所汇报的。这也是朱可夫第一次被X召见,毕竟之前连个军区司令员还都不是,尚不够级别谒见最高统帅,所以紧张激动的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当X询问起日本军队的真实水平时,朱可夫的回答必然是战战兢兢而不敢信口开河的,也算人之常情。

朱可夫被选派到远东地区指挥对日作战时,不过是白俄罗斯特别军区的副司令员,1939年9月那会苏军“大肃反”还没有完全结束,许多高级将领接到命令前往莫斯科之后就莫名其妙失踪了,朱可夫当然也怕的不行,跟家里把后事都安排好了。结果是被任命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指挥反击日本关东军,最终胜利凯旋,扬名全国,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X是在克里姆林宫公开召见的朱可夫,作为诺门坎战役的有功之臣,之前他刚刚被提前授予大将军衔,X的接见一方面是奖赏,一方面也是当面考察以便重用,陪同接见的还有莫洛托夫、加里宁等政治局委员,规格还是蛮高的,简单的寒喧后X直奔主题:“你认为日军怎么样”?

朱可夫立正回答:“与我们在哈拉哈河(诺门坎地区)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时。下级军官也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一般不会投降,X自杀时毫不迟疑”。

这个回答是比较有技巧的,如果苏军击破的敌人是不堪一击的菜鸟队伍,那么朱可夫的能力和战功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打败顽强的敌人,才能证明我军的牛掰,这个道理每个将军都明白。同时朱可夫的评价也是中肯的,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日本士兵的单兵素质、狂热精神、白刃格斗和悍不畏死,确实在二战各国中名列前矛。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曾经大破日军,然他在回忆录中也写道:“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基本佐证了朱可夫的评价。

军史学家们也普遍承认,二战日军的小队长和中队长是基层部队的主要支撑力量,他们对士兵的统率能力和战场上的战术指挥,基本是靠谱的。日军在抗战初期投入的第101、第106等特设师团之所以战斗力不如老牌常设师团,正是因为只有大队长以上才是现役军官,中小队长都是预备役人员,实战中掌握部队和指挥能力较差。

朱可夫继续回答X的提问:“日本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对这段总结笔者个人认同一部分,日军的中高级军官进攻主动性是可圈可点的,但确实在战术上不会变通,很有股二杆子精神。诺门坎战役期间,德国军事观察团也随同进行了战场考察,深感日军的步兵战术仍然停留在一战时期,对其用步兵保护宝贵的X、动不动就板载冲锋的战法实在无法理解。

对日军的武器装备,朱可夫认为整体上是落后的,尤其是X和火炮这两个方面,这也是实情。关东军累死累活拼凑出86门大口径火炮,甚至还有一战时期的重炮,由于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炮弹也必须X发射。而苏军一次反击就动用了200多门重炮,炮弹随便造不X,朝日本人头上甩了31000吨各类炮弹X,大约是日军的16倍。X更不必说了,在欧洲人眼里,日军的装甲车辆几乎就是钢铁玩具。

X最后的问题是我们的部队打的怎么样,用脚丫子都可以想出来朱可夫的应对语言:“我们的正规部队打的很好,我的X部队打得很出色,我们的炮兵在各个方面都比日军优越,我认为我们必须大大扩充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说明一下,朱可夫特地加重语气的所谓“正规部队”,隐指配合作战的蒙古军队战斗力比较糟糕。

X对朱可夫同志的回答基本满意,当场宣布任命,朱可夫大将即刻出任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从此,朱可夫步入苏联红军核心领导层。诺门坎战役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X有理由高兴和重赏朱可夫,因为不到一年之后日本主动提出缔结了《苏日中立条约》,其核心内容是如果苏德开战,日本将保持中立,而如果日美开战,苏联亦将保持中立。

在X德国的巨大军事压力下,X终于可以不用担心腹背受敌的局面出现了。

其他网友回答

朱可夫二战期间认为日军将领水平都很差劲,评价靠谱吗?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由于诺门罕战役,苏日双方都是首次投入大量空军和装甲部队联合作战,对苏军是次考验,对日军更是一次检验。但是,对于在亚洲战场打了好几年仗的日军第23师团来说,这场仗确实有值得总结的地方。

首先,我们看看诺门罕战役是怎么打起来的?

提到诺门罕战役,就必须与1938年苏日两军边防部队,在中苏边境张鼓峰展开的一场边境冲突联系在一起。1938年7到8月间,日本关东军为了试探苏军实力,企图北上西伯利亚完成占领欧亚大陆的野心,在图们江出海口的张鼓峰与苏军边防部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斗,最终日军被撵出了苏联边境。

但日军大本营认为,1939年欧洲形势急转直下,苏联在应对德国发动战争方面举棋不定,为了配合德国发动二战,更是想通过武力占领蒙古,所以于1939年5月4日与蒙军以及驻在蒙古的苏军第57军在诺门罕地区又发生了边境摩擦。

6月初,随着诺门罕事件的升级,日军不断往战场增派兵力,苏军也加强了第57特别军的指挥,朱可夫被挑选出来担任军长。也就是说,朱可夫指挥诺门罕战役时,苏日之间打的是第一阶段作战,朱可夫随后又指挥了第二和第三阶段战役。实际上,整个诺门罕战役分四个阶段,但第三阶段日军第23师团被歼后,日军从青岛调来了精锐第5师团、从开封新乡又调来了精锐第14师团以及从关东军调来第2师团部分部队,力求与苏军再展开一场大决战,但在9月3日军事行动被日本大本营紧急叫停,双方于9月15日签订了停战协定,诺门罕战役到9月16日宣告结束。

其次,朱可夫指挥第1集团军如何打赢诺门罕战役的?

1939年6月1日,朱可夫被派到莫斯科接受命令,当时他还是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5号就到达了苏蒙边境的第57特别军司令部,这个军的任务是根据苏蒙1936年签订的苏蒙条约,苏联有义务保护蒙古不受外敌入侵而来的。

朱可夫接任军长以后,考虑到当面日军实力,第57特别军兵力不足,无力阻挡对方的进攻,于是向莫斯科申请增调3个步兵师和1个步兵旅,没想到第二天苏军总参谋部就答应了他的要求,还加派了空军部队,95架歼击机和21名有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

从6月22日到月底,苏德双方第二阶段作战就从空战开始,苏军95架飞机对战日军120架,但是,日军空军损失太大,仅前三天就损失64架,到7月初,日军加大了陆地进攻兵力,从海拉尔调来了关东军主力第23师团。为了加强反击,苏军决定加强第57军作战力量,扩编为第1集团军。

此时,苏日双方的战斗力各有所长,日军占据着兵力上的优势,在诺门罕地区的谢陶尔拉盖高地成了主战场,日军有一万多人,而苏军防御部队只有一千多人,日军有100门火炮和反X炮,而苏军只有50门火炮。但苏军也有自己的优势,增派了大量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到战场,X11旅有150辆X、摩托化装甲第7旅有154辆装甲,还有配备45毫米加农炮的蒙军装甲第8营。

到7月5日,围绕谢陶尔拉盖高地,苏军叫巴英查岗山高地的战斗结束,日军大败。这次行动使苏军发现了日军的短板,虽然日军飞机敢打能冲,但战斗技术却没有苏军厉害,尤其是日军的武器装备完全落后于苏军。每次空战时,日军的损失都要大于苏军,而苏军的炮兵和装甲力量又是日军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当日军调整部署,准备在边境一带作侦察防御时,苏军却在8月20日展开了一场把日军撵出蒙古的大规模总攻。

为了在诺门罕彻底打败日军,苏军也是从各个方面作了充分准备。往前线增派了两个步兵师、一个X旅,两个炮兵团和其它作战部队,另外又增加了轰炸航空兵和歼击航空兵,使苏军实力大增。

战斗从8月20日打响,26日就完成了对日军第23师团的合围,30日诺门罕战役结束,整个第23师团全部被歼。

从这个层面看,诺门罕战役,苏军是在一战后首次大规模动用机械化部队作战,尤其是飞机、大炮和装甲部队的联合作战,这不仅为紧接着展开的苏芬战争积累了经验,也为1940年苏军展开的首长机关战役演习提供了借鉴。

第三,朱可夫说日军士兵勇敢、军官指挥差劲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诺门罕战役结束后,朱可夫直到1940年5月份才见到X,当时X准备要他到基辅军区任司令员,临行前X询问了诺门罕战役情况,其中提到了朱可夫如何看待日军作战能力的问题。

朱可夫的回答是:日军士兵训练严格、执行命令坚决,擅长防御战,尤其是下级军官指挥果断,作风顽强。但高级指挥员墨守成规,缺乏主动性。在武器装备方面,日军的技术装备也比较落后。

那么,朱可夫为什么肯定了日军下级军官和士兵的作战能力,却对日军高级指挥官的作战能力嗤之以鼻呢?从整个诺门罕战役的过程看,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分析。

一方面,朱可夫接任第57特别军军长时,日军已经与苏军打了一仗,对苏军的基本打法有所了解。但朱可夫上任以后,加强了装甲部队的进攻,同时也增派了兵力,但日军却不以为然,这是日军在战法研究上不够深入。

另一方面,苏军将第57军升级为第1集团军后,大量增派了空军、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而日军仍然按部就班,打法没变,对战场形势判断不力,这是高级指挥员的责任。尤其是在谢陶尔拉盖高地和最后的总攻作战,苏军都事先采取了隐蔽措施,大量地增派兵力和物资,这些准备并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可日军一点察觉都没有。朱可夫说日军高级指挥官缺乏主动性,就是说日军没有在大战前派出大量侦察人员,没有及时掌握苏军调动和布防情况。

更重要的是,8月20日战斗打响,日军居然一点防备都没有。原因是当天是周末,大部分日军前线军官都到海拉尔休假去了,在苏军上万吨炮弹轰炸11天以后,第23师团弹尽粮绝,指挥官只好命令2000名士兵拿着X近战突围,在苏军装甲X面前无异自寻死路。

从上面分析看出,朱可夫说诺门罕战役中日军指挥将领缺乏主动性,还是有所指的。凭当时日军的作战能力来讲,日军并不比苏军士兵差。但在武器装备和战术安排上,苏军占有天时和地利,朱可夫为了发动总攻动用了那么多部队,尤其是作战物资从供应站到前线需要经过一条650公里长的土路,来回一趟就要五天时间,而苏军为了运输这些物资,动用了3500辆卡车和1400辆油槽车,这么大的阵势,日军居然没有了解,甚至在战斗打响时还有一半军官在外休假,这样的指挥官不差劲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