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人怎么冬季怎么取暖?
优质回答:
古代各阶层取暖的方式各有不同,今天来细扒一下古代X怎么过冬的,保暖措施一点不比现代差,只能说「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熟悉《甄嬛传》的朋友一定记着这个细节
甄嬛受宠之后,皇帝特地为她重新布置寝宫,被称为“椒房之宠”,除了皇后、华妃,甄嬛是第三个享受到这样恩宠的后妃。
“椒房之宠”中的椒,指的是花椒。
小小花椒,是怎么和帝王的宠爱扯在一起的?
这就不得不说到,古人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漫漫几千个冬里,取暖避寒的智慧了。
所谓椒房,就是用花椒和了泥,涂满墙壁
椒房出现在西汉时期,那时候花椒还是一种奢侈品级的香料,用温和好闻的花椒涂满墙壁,如同用神仙水泡脚,被赐予这样的待遇,可以说是上等荣宠,因此用椒房的宫殿也被特别称为“椒房殿”。
《汉书·车千秋传》颜师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
汉代时,“椒房殿”有两处,一在长乐宫,一在未央宫,一个是皇后居所,一个是宠妃所在,可见汉代霸道总裁们的爱很直接,给你温暖给你芬芳,暖男代表。
椒房殿也叫温室殿,华丽程度可不止用名贵香料涂墙而已。
《西京杂记》中记载:温室殿是用性温的花椒和泥做墙,在墙壁上披挂锦绣绸缎,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还会设置镶嵌有琉璃的屏风,并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
瞅瞅,绸缎挂墙,进口毛毯,琉璃屏风,羽毛幔帐,再加上火炉香薰,汉朝皇室奢靡的过冬方式,即使穿越时空,也让我羡慕的落泪。
而且,还有另外一个让南方人落泪的消息,除了椒房殿的暖香,秦汉时,宫廷内就已经用上了暖气。
那时候的暖气,准确讲叫做“火墙”。
所谓火墙,古人先是给墙壁内通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烧炭,把墙烘热乎了之后,室温也得以升高。
秦朝长乐宫遗址就曾发现火墙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来取暖。
考古工作者还发现,火墙炉口前有个灰坑,炉的左侧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该壁炉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没有较大的火焰,燃烧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
这个考古发现,一是说明了秦汉时期的取暖技术已经比较发达了,二是说明,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暖气雏形。
就算是朴素的烧炭,古代X的碳也非同一般。
比如唐朝宫廷里,烧的是西凉国进贡的 “瑞炭”,这种碳烧起来没有火焰,只有微微光亮,一条瑞碳,足足可以烧十天,散发出的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开元天宝遗事》
烧这样的热炭还是不够,还要帷帐围着,防止热气消散。
唐朝时,有所谓“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在屋里坐着,周围一堆红炉,加罗幕围着。
暖和倒是暖和,只是人也有些像挂炉烤鸭了。而且不通风,如何保持空气清新也是个问题。
古人估计也是亲身体验后,开始用香料来缓解沉闷的空气。
小火炉上放香片,又取暖又好闻,比如李清照所谓“瑞脑销金兽”,瑞脑者,鲸鱼身上提来的龙涎香也,金兽则是香炉,龙涎香金兽炉,奢侈以至于此。
杨贵妃的兄弟杨国忠权倾朝野时,也有个法子,把炭屑和蜜一起捏成双凤造型,冬天拿白檀木铺在炉底,再烧这蜜凤,味道好,又少灰,且暖和。
“杨国忠家,以炭屑用蜜捏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灰不可参杂也。”《开元天宝遗事》
有人用香薰,也用人用美人脂粉香。
唐玄宗的兄弟岐王,冬天怕冷,经常让宫妓围着他站一圈,用来御寒,叫做“妓围”。仔细想一想,这其中也是有些原理,诸多美女环绕,人自然会是心潮澎湃,心情激动,寒冷逐渐褪去。
对于用美女取暖这件事,宋朝的黄庭坚也有话说,不过他站的不是美女,而是老婆婆——汤婆子。
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
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黄庭坚《戏咏暖足瓶二首其一》
小妾虽然也能暖被窝,但是总让人心猿意马胡思乱想,哪有我的汤婆子好,又暖和,又可以安心睡到天亮。
宋朝人热爱把器物拟人化,在宋朝文艺青年眼里,过冬夏两季需要两位女子,一个是汤婆子,一个是竹夫人。汤婆子类似于今天的暖宝宝,竹夫人则是竹子编成的圆柱形物,能迎来穿堂风,古代简易版空调。
汤婆子到了明清时候,演化成了可捧在手上的小手炉。
清朝时手炉不仅保暖,造型也别致,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堪称工艺品。这种小手炉可以揣在袖子里,讲究的人再往里面放些香,举手投足,香气暖意四溢,回味无穷。
如诗所言: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唐代·张孜《雪诗》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取暖常用的几种方式:
1、火地。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火地取暖”模式:在室内地面下面事先用砖石砌好循环烟道,炭火的热烟流沿着主烟道、支烟道分流到各个烟室、地面,提高整个建筑各个房间的温度。火地取暖能使地面受热均匀、温和,温度升高也快
2.火炕。火炕到现在还在北方农村广泛使用。炕都有灶口和烟口,灶口是用来烧柴,烧柴产生的烟和热气通过炕间墙时烘热上面的石板产生热量,使炕产生热量。烟最后从火炕烟口通过烟囱排出室外。一般炕的灶口与灶台相连,这样就可利用做饭的烧柴使火炕发热。
3.火盆。这是南方地区采暖的主要方式,也是我国古代采暖的主要工具。金属盆里放碳,炭火把房间烤热达到了取暖的目的。
4、熏炉。其实是一种外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盆,上部为罩,镂空,做成花卉图案。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手炉是方便手握的取暖器,大小与今天的电手炉差不多,内置炭火或其他热源。足炉置炭火,上面有罩子,脚置其上。
5.汤婆子。是金属圆壶,冬天装上热水,可置于被窝内。其使用方法与现代热水袋是一样。而最另类、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当是一种叫“卧褥香垆(炉)”的取暖器,它是一种圆形装置,炭火置于里面就行,“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安全方便。还可放进被窝里,故又称“被中香垆”。如果放入香料,则是一种很好的薰被工具。
这些取暖器,都需要使用燃料。朝廷会给公职人员发放取暖补贴,即俗称的“烤火费”。
古代皇室设有专门的“冬季供暖领导小组”,明代叫“惜薪司”,专管宫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官用柴炭的供应;清代后来改成“营造处”,内设“薪库”,专门负责储运宫中所用的木柴、煤炭的采购、发放,人员有“炭军”“煤军”之分。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人冬季取暖最主要的方式是木柴取火,也就是烤火取暖。在古代,或是最主要的热量的来源。而日常或者家用的火来源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木柴。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所以烤火取暖便成为了主流的取暖方式,其实远古的人也是这么做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我点问题吧,应该是古人冬季怎么取暖,古代有钱人可以烧炭烧柴取暖,穷人有的柴都不舍得用来取暖,只能用来烧饭,只能用些麦秸铺在地上打地铺睡。就像现在一样,有钱人有地暖,空调,穷人连取暖器电热毯都不舍得用。你认为呢?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在我国广大农村,没有空调又是怎么取暖的?除了穿厚点衣服,就是烤火。
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现存到现在的国家,我国古人御寒设施自然不比今人落后到哪些去。早在北宋时期,暖水瓶就已经问世。见洪迈《夷坚记》“凡他物有水者皆冻,独此瓶不然…试注以汤,终日不冷”。正因为有此神器,宋朝人冬天也变成了“夜猫子”,三更半夜,街上都有卖热水器的。
冬天最让人感到害怕,不是冻手,而是冻脚。既然暖水瓶都发明出来了,暖足器自然应用而生。宋朝人称它为“汤婆子”或“脚婆”,一般用铜或锡制成,造型为扁形瓶。文人黄庭坚,曾在《戏咏暖足瓶》不吝词语赞美“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到明”。
另外,还有大型的暖身设备,如火桶儿,外形类似一个水桶,烤火暖身热被子等不在话下,如蔡伸在词中写道“雪意垂垂,更刮地..那火桶儿、与奴暖被。”
另外,宋人还有火柜,等一系列御寒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