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狗十三》是不是把问题放大了,表现得有点夸张?
优质回答:
对的 《狗十三》这部电影 是把问题放大了 但这正是导演的用意 用一个单亲家庭的正常生活的放大化 来批判X传统观念以及中国式的家庭教育的不足甚至是荒唐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叛逆和妥协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电影开试就突出的很清晰 就是李玩(主角)的在选课的时候 本来李玩是对物理感兴趣 他爸毅然决然的让她报了英语 同志们 有多少次 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帮我们做了许多我们都不知道的决定 我帮你报了那个班 我又帮你去你老师那里争取到了那个实验小组 他们有问过我们到底喜欢什么吗?他们总是用一种他们自认为是对我们好的东西强加在我们身上 有时候我们也能理解父母总是为我们好 总不会害了我们吧 可是我们总是不开心
对李玩弟弟的教育更说明了此现象- 溺爱 只要李玩弟弟哭闹就怪这个怪那个 还记得影片中李玩在哄弟弟玩的时候 不小心摔到了 就打板凳 打姐姐
还有就是李玩弟弟玩耍时说:我是金刚葫芦娃你是老妖精 打妈妈 打奶奶 奶奶说:我娃厉害的很 真厉害 导致把奶奶的头打X后而又训斥李玩弟弟
李玩第一次喝酒挨打到第一次去陪爸爸喝酒而又去敬酒 这种矛盾的教育 也被放大到极致 也被批判的毫无保留
X传统观念
也是在电影的开始 在帮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取名字的时候 爷爷说:李玩那时是胡取的名字 现在是个男娃 取名字就不能太随便了 很明显的重男轻女的现象 可是奶奶却很疼孙女 这正是许多家庭的普遍现象 在电影中凸出的很极致
在爱因斯坦(一X的名字)被爷爷弄丢后 直到影片最后也没见爷爷说出个123来 连一句对不起都没有 长辈嘛 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 他们在家庭中 位高权重 权威不容撼动 他们似乎没有错误 也不会承认错误 他们开心就好
同时该影片也讲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和从叛逆到妥协的过
从爱因斯坦的丢失而不找到它誓不罢休的态度到对假爱因斯坦的接受 到去天文馆时第一次陪爸爸的客户喝酒而耽误去天文馆 到第二次陪爸爸喝酒时吃狗肉再到最后碰到真的爱因斯坦而不去相认说:还害怕它认出自己来 扑向自己 再到独自一人在哪里痛哭 影片到这里 李玩才真的成长了起来 才真正明白长大需要承受的妥协和痛苦。影片到最后 李玩面无表情的看着弟弟在滑冰 而弟弟一次又一次的摔倒 她此刻也更加明白 弟弟终究逃不过和自己一样的命运 在大人们给你的指的路上走…………
最后希望看过电影的家长们引以为戒 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其他网友回答
1到2天,下周调整,第1波快结束了
其他网友回答
《狗十三》并没有把问题放大了,而是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对于孩子,家长总是有太多“这么做都是为你好”的借口,然而,多少孩子就是在父母的借口中被迫成长,被迫放弃自己的初心。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很庆幸我的童年以至于现在家里的教育方式都是属于放养式的,父母认为不该太多的掺和孩子的事,至于那些道德上的该与不该,父母也时常会教育我们,比如别人的东西不可以乱拿,觉得不对的事不可以去做等等,至于那些个人兴趣,父母遵从我们的意愿。
家里三姊妹,我成绩最不好,于是父母经常教育我要好好学习,跟姐姐妹妹多学学,但我是真的无论怎么学成绩都上不去,于是我喜欢看课外书,喜欢弄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比如修闹钟研究电脑软件这些,父母也不多管我的成绩,强求不来的事怎么都强求不了。
但高考那年,他们开始变了,他们只知道问我成绩怎么样,问我考了多少分,问我可以考上哪所学校,却没问过我到底喜不喜欢这些古板的学习模式。
其实,作为一名90后,我们何曾不是因为父母而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违背了自己的初心了呢?李玩不也是这样吗?明明不喜欢吃狗肉,却不得不吃,明明不想学英语,却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最爱。也许,只有在父母的被迫下,当我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都被磨灭掉,然后成长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的时候,我们才算成长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由于电影时间的限制 很多生活真实的家庭教育的片段以及女主成长的速度都被压缩了,但也能看出来制作的用心良苦,总体来说是一部好电影,差不多年代的故事,电影人物塑造的还是挺细腻的,所以情感上很能被打动,她的心境,更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