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把匈奴灭了没(汉武帝击退匈奴是什么时候)

网友提问:

汉武帝为什么没有灭掉匈奴就停战了,为什么要发罪己诏?

优质回答:

匈奴祖先相传是夏后氏的后裔名叫淳维。匈奴并不是游牧X的其中一支,它因该是包括了山戎、猃狁、荤粥等X逐渐相互并吞融合后形成的最强大的一部分,中原人们称之为匈奴。匈奴的国号称为“撑梨孤涂单于”,象征他们是大天子的子民。匈奴真正崛起是从冒顿单于开始的,在消灭了周围的义渠、大荔、乌氏、林胡、楼烦、东湖、山戎等部落后才对汉朝有了很大的威胁。从淳维到冒顿这中间的一千多年中中国西北方的游牧X时常对中原地区进行掠夺骚扰,其实这段时期就有“匈奴”的称谓了。

汉武帝如此雄才大略却不能把匈奴彻底消灭,原因并不是一代帝王或一个朝代能够做到的,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从周武王开始一直到明朝,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在为抵抗北方的游牧X而战斗不息,有的甚至被灭国。只是每个时期对北方X的称呼不同罢了。

而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打击匈奴最彻底也是最辉煌的阶段。打击匈奴并非是汉武帝为了维护边境和平与匈奴签订和亲政策而感到羞耻,也不是所说的匈奴单于写信羞辱了吕后而愤怒,而是武帝要彰显他的与众不同,有雄霸天下开疆拓土的气魄。这一点上有可能是受到了秦始皇的影响而已。匈奴之所以难以完全消灭,是在于他独特的游牧习俗,他们没有固定住所,根据季节变换来迁徙适合的生活环境。他们从小就善于骑射,只要战争需要几乎人人都是合格的战士,他们崇尚勇武,鄙视老弱妇孺,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姓氏,儿子可以迎娶自己的后母为妻,兄死弟也可以娶嫂为妻。他们贪婪成性,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还向往中原地区的繁华与富庶,经常烧杀抢掠,贪图财物成为了唯一的精神寄托。所以中原人们对他们怨恨成积。

为此汉武帝对匈奴实施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歼灭战争。上万人规模的战争有十三次之多,还有边境地区包括上郡、云中、雁门、代郡、渔阳、右北平等这些与匈奴接壤的地方长年的中小规模战争更是多不胜数,经历了从军臣单于到狐鹿姑单于的六代单于。同时又对西边的军师国实行战略打击,平定了南越、东越、X的反叛,向西南又降服了夜郎、訚国等。开通了西域几十个国家的通商口岸。对内又修建了大量的宫室祭坛,还X神怪之说大批的招徕巫神人员,他自己又经常性的全国巡游祭祀封禅等活动,这些对内对外的种种消耗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全国人民心身疲惫,犯罪日益猖獗。

以上这些原因就是武帝不能消除匈奴的根本所在!

长久的战争使国内经济下降很快,人们生活也是水深火热。这种情况下还能保证国家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叛乱,还得感谢那些被人们常挂在嘴边的X们,他们严苛的办案风格,杀伐果断的作风,深挖到底巧以名目的手段,使人们到了畏吏犹畏虎的地步。居然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场景。这绝对是当时的奇迹。武帝晚年深感百姓疾苦而发“罪己诏”纠正自己过失,重用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赵过等有作为的官吏调控经济,发展农业,推广耕种法、平准法和农具制造。打击私自铸造铁器煮盐等暴利行业,战争期间还实行“武功爵”的措施,又发行“皮币”等一系列政策保障了经济不至于奔溃。到汉武帝死时,全国又出现了仓满粮、人富庶的情形。

这就是为什么武帝发罪己诏的原因。

汉武帝X期间既能够消除匈奴隐患又能增加国土,还能使人民生活富裕。这一点就能看出他的伟大之处,而不是“穷兵黩武”。

其他网友回答

1、当时匈奴是灭不了的

汉武帝前期用了卫青、霍去病,如神来之笔,加上大汉帝国文景之治的物质积累,把匈奴打得远遁漠北。但是到了汉武帝后期,军队质量大幅下降,大量使用囚犯凑数,后期提拔的将领李广利也是外戚出身,能力却远逊于卫/霍,国力财力也支撑不住战争的庞大开支,因而对匈奴的战争屡战屡败,灭掉匈奴,是不可能了。

2、经济恶化,社会矛盾激化

为应对财政空虚,X对商人课以资产税,同时制定“告缗令”。该法令规定,如果商人不按实核报资产,一旦被告发,将罚戍边一年,资产没收,并将一半资产赏给告发者。“告缗令”引发严重的后果,根据史料的记载,中等以上的商人,基本上都被告抄家,民间财富大量集中到了X手中,X没收的民间财物数以亿计,奴婢成千上万,大量商人家庭破产,每个县没收的田地少则百余顷,多则数百顷。告缗令的执行,使得曾经生机勃勃的商业陷入低谷,从文景之治以来上升的经济发展形势开始走向恶化,社会矛盾激化。

3、X横行,巫蛊案血流成河

汉武帝采用X政治,压制朝中的文臣武将,法网森密,稍不留神,就可能人头落地。在武帝一朝中,总计有十三个宰相,其中有六人X。特别到了汉武帝晚年,更加暴戾无度,文武官员动辄人头落地,三族被屠。晚年的汉武帝,没有强大外敌的挑战,没有强有力诸侯的威胁,没有权臣的掣肘,甚至连社会上的豪强也被铲除,他的XX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巫蛊之案,从皇后、太子、公主、丞相、将军到平民百姓,X遍地,死者数万。

4、汉武悔征伐,下轮台令

巫蛊之案后,汉武帝开始有悔意。

治粟都尉桑弘羊、丞相田千秋等人X,提议X增派士兵到西域轮台屯田。汉武帝没有批准,他发了一道诏令“现在大臣请求屯田轮台,修筑碉堡、开凿山道,这将扰劳天下,这样做并非优待百姓,这是我所于心不忍的。”又说:“当今的急务,是禁止官员对百姓的苛暴与擅自征收额外的赋税,力耕务本,发展农业,重修‘马复令’,以补战马的缺乏,勿使武备荒弛。”

在这道诏令中,武帝刘彻改变长期奉行扩张的国策,而采用休生养息的政策,以缓和国内日益严重反抗X的X,鼓励发展农业,富实百姓。轮台诏令是很重要的,明确了休生养息的基本国策,缓和社会矛盾,避免了大汉帝国的崩溃。

其他网友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北方游牧X和农耕X的战争始终都没有停歇。

匈奴部族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X。在战国时,北方的赵国、燕国、秦国,为了防御游牧部族的入侵,在北方边境修建了长城。既作为一种军事要塞,也作为一种通讯设施,有效的阻止了匈奴部族X。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大将蒙恬把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就是今天的万里长城。当时北方的游牧X基本上以匈奴部族为主,匈奴部族民风彪悍擅长骑射,他们灵活机动,常常进入农耕文明抢劫杀戮,然后又扬长而去。

匈奴部族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到农耕明地盘进行抢掠,但是北方草原比较干旱,有时会发生旱灾,冬天也会发生雪灾,导致大量牲畜死亡。北方的游牧部族基本上以牲畜的肉为食欲,当发生灾难时也会饿死很多人。而农耕文明可以把粮食储存起来,面对X的应对能力来说要比游牧X强一些。当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就会到农耕文明的地盘儿来抢掠食物。

长城处于400mm等量降水线处,这里本就是游牧X和农耕X的分界线。在历代的战争中与和平中,有一些游牧部族的人融入了农耕文明。但是农耕X对游牧X的管理确始终成为一个难题,长城以北,年平均降水量低于400mm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历史战争打胜了,他们也只是给游牧部族的首领封一个称号,却也要给他们提供粮食和布匹,当他们不高兴的时候,又会反目。对他们的政策基本上就是用胜利、金钱或美女换取短时间和平。

西汉建立初期时,刘邦倾全国的兵力与匈奴做战,却陷入白登之围,全军覆没,自己的性命也险些丢了。之后汉朝就送上美女和钱财来换取和平,因为打造需要的人力和财力是更加巨大的。

经过文景之治后,西汉的国利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定,改变以前的对匈政策,倾全国的力量正主动击匈奴。经过我以前霍去病等将领和战士们的努力,让匈奴的主力部队受到了重创,大汉帝国也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卫青,霍去病采用的是长途奔袭的策略主动攻击匈奴的不主要主力。这种更需要粮草辎重的补给,要不然就会被困在茫茫的大漠。

到了汉武帝后期时,汉武帝又派李广利征大宛,夺取大宛国的汗血宝马,在征匈奴却无功而返。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了,有40多年都在打仗,文景时期积累下来的财富早已被掏空,多余的用度就要靠民间的横征暴敛,早已让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对于一个打又打不赢,追又追不着,其实打赢了也治理不了的还有时刻想着他们何时反目的X,就如同一块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匈奴亡不了大汉帝国却要被拖垮了。选择停战让民众得以休息,才能让大汉帝国重新步入正轨,匈奴也早失去了当年的实力不能构成巨大的威胁了。

再伟大的人也不是完美的,汉武帝晚年也干了很多荒唐的事,好在他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发出了《罪己诏》向天下的人忏悔自己的过错,收买了已经有些离散的民心,为自己儿子的政坛铺平了道路。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汉朝与匈奴的对决,从本质上讲是居有其所的农耕X和居无定所的游牧X的历史对决。汉朝有经济优势;匈奴人亦有机动优势。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其实就是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压倒了匈奴人机动优势。战争之下无赢家,匈奴人付出了惨痛代价;汉朝也付出了民生惨淡的经济代价。匈奴未亡,汉已重创。汉武帝晚年,汉朝民生的惨淡不堪,也使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开始反思这些数十年的战争所带来的教训。《罪己诏》就是他因连年对匈奴发动战争而不顾海内民生的反思。

与匈奴人作战是农耕X战争史上的一次新的战争模式。在广褒的大草原上,奴匈人就如同一X有利则进,无利则退来无影去无踪的狼。与匈奴人大规模作战既是史无前例的,其作战方式也是前所未有的。汉武帝在即位时对匈奴作战虽然让匈奴人吃尽了苦头,同时,由于游牧在广阔大草原的匈奴人因为以游骑兵军团的方式存在,也让汉朝的经济付出的惨重的代价。由于要在广阔的大草原和沙漠找匈奴人打,汉武帝不得不耗举国之力支援对匈作战的军队,数十年的战争无乎耗尽汉朝的元气,导致汉朝民生惨淡。

匈奴人游牧在广阔的蒙古大草原之上,生活在马背之上居无定所,与中原农耕X不同的是:他们无城无国。在军事上不同于汉以前的战争模式,可以攻城掠地、可以围而歼之……

而今,在漫长的汉朝边境线上,汉军面对的是史无前例的匈奴强大游骑兵军团,他们规模庞大如同草原上成千上万的飞蟥不知何时掠过以致寸草不留。汉军没办法处处设防,而匈奴人则可以集中大规模的骑兵优势在漫长的边境上随时突破。汉军传统的阵战、攻城战、壁垒战法,根本无力招架匈奴人这种无城无防无垒无辎重,机动性高且神出鬼没打完就走的游骑作战模式。

汉武帝时期为打击匈奴人,一改传统战法,采取骑兵军团作战步兵保障的战法对匈奴作战。这种战法就是以骑兵对战骑兵,但是基于匈奴人没有固定的居所,必然要靠更多的步兵带着辎重粮草跟随保障作战的骑兵。漠北之战时,青卫、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兵分两路出击,而保障这十万骑兵作战的却是五十万步兵和二十万匹用于保障作战的马匹。可见,对匈奴人作战要找到匈奴骑兵并不件容易的事,茫茫草原、茫茫沙漠,要找到游走在沙漠和草原的数十万人也是大海捞针。主动找匈奴人打之前,没有足够的军需保障恐怕连自己会困死饿死在茫茫的草原沙漠之中。

为打击匈奴,除了有强大的骑兵军团,还必须有强大的经济能力去维持长期在茫茫草原去找匈奴人成本。这是匈奴拖垮汉朝经济的根本所在,痛痛快快打一场倒没有什么,可并不是那么简单,汉军打匈奴的比例非常可怕,按漠北之战作战人员及保障人员及马匹数算是1:7,也就是5名步兵加2匹马才能保障一名骑兵作战。

这个比例太可怕了,保障一两个月倒没什么,这个比例支持了汉朝对匈奴人作战整整二十余年。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所耗费的财力无疑是个天文级的数字。

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辉煌,其实是以一国之力耗尽之后的惨胜。匈奴未亡,汉已重创。用来形容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得失成败是贴切的。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一個偉大的皇帝的成功,都離不開手下一些偉大的文臣武將,漢武大帝后期戰場上沒有大作為,是因為沒有了衛青霍去病一類的猛將。滅亡不了匈奴也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的,大家可以看看地圖,中國往北到北冰洋有多遠?往東到白令海峽的西岸有多遠?往西到東歐又有多遠?現在交通發達了走一回尚且不易,更何況距今二千年前的漢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