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为什么把皇位传给皇太极 努尔哈赤是传位给皇太极吗

网友提问:

努尔哈赤为何会把皇位传给皇太极?背后有怎样的原因?

优质回答:

清朝的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清王朝近300年X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也是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之一。

努尔哈赤年轻时,以父祖留下的13副遗甲起家,不断向周边扩张势力,后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X,即为清朝的前身。

不过,爱新觉罗家族开创一代王朝的事业,并不是一代人完成的。努尔哈赤25岁起兵,在58岁建立后金称帝,而在68岁崩逝时,尚在大明天启六年(1626年),明朝的国运未尽,后金仍还只是偏霸一隅。只是后来遇上李自成之乱,给予了爱新觉罗氏天赐良机,才得到了入主中原,建立起新的大一统王朝的机遇。

努尔哈赤临终前,爱新觉罗家的事业还处于草创阶段。而一个X要得到延续,必须制定相应的政治制度,规定权力如何传承。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大多数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以保证皇统系于一脉,不能旁落,但努尔哈赤显然有不同的想法。

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X后,虽然敕封了自己的几位子侄为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的“八固山之王”,但对于未来何人能继承他本人的“汗位”或皇位,努尔哈赤始终讳莫如深。

随着努尔哈赤逐渐年老体衰,他的儿子们对这种继承人缺位的现象的担忧愈加明显。因此,在天启二年,也就是后金的天命七年(16X),八位固山之王约好,同时觐见努尔哈赤问道:“我等何人可嗣父皇,以登天赐之大位,俾永天禄?”

这句话问出来,言外之意有诅咒努尔哈赤早死的意思,若努尔哈赤年轻十年,必然会严惩带头的人,但此时他自知年迈,不得不认老,必须为自己身后的事业做出指示。《武皇帝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回答道:

“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倘易位之时,如不心悦诚服而有难色者,似此不善之人,难任彼意也。”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努尔哈赤最初设想的制度,并不像中原王朝一样指定一个太子,然后父死子继地将X一直延续下去,而是类似于西方元老议会制的制度。满洲有八旗兵制,八固山王各为一旗的旗主,通过选举的方式从中推举一人,成为新任的皇帝。由于皇帝的权力并非“受命于天”,而是众人选举出来的,所以如果大家发现皇帝不够资格,也可投票把他换掉,另选一人为皇帝。

除了皇帝以外,另外七位固山王也是如此。如果诸王中有能力不足的,也应该从本旗的子弟中挑选一人替换,而且人选不限于该王的儿子。

努尔哈赤的这种政治理想,其根源在于对自己后代的一种大家长式的关怀,希望子孙们能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以一人为尊,而排挤X其他兄弟。

不过,努尔哈赤的初衷虽好,但却没有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八王共议国政的最终决策权如何实现?如果出现4票对4票的情况该如何?不合格皇帝的退位机制如何操作?这些关键问题,努尔哈赤都没有给出答案,因此也只能是一个不现实的政治设想,如果强硬推行,可能反而会导致八王之间的纷争和决裂。

努尔哈赤之第八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即位,就是没有通过努尔哈赤的册立,而是由于兄弟的支持而实现的。努尔哈赤的志向还只是偏安于东北,而皇太极的野心是入主中原,那么必须保证政令统一,防止内部分裂。所以皇太极利用儒家的孔孟学说巩固皇权,削弱诸王的权力,相当于X了努尔哈赤的祖训。从此清朝皇帝“圣圣相承”,后一任皇帝皆有前一任所册立,努尔哈赤临终前的遗言,终清一世都没有真正得到实现。

其他网友回答

先要明确一点,皇太极继位后金大汗,并不是努尔哈赤所立,努尔哈赤在X前线战败,郁郁而终,此时并没有确定继位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八旗议会推举出来的。

当时的后金,除了努尔哈赤,权利主要集中在四大贝勒手中。

四大贝勒是大贝勒代善(两红旗),二贝勒阿敏(镶蓝旗),三贝勒莽古尔泰(正蓝旗),四贝勒皇太极(两白旗),这四大贝勒几乎掌管了除两黄旗外的八旗全部人马(两黄旗旗主努尔哈赤安排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掌管)。大贝勒代善因为遭人设计与大妃阿巴亥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而被努尔哈赤所训斥,随之失去了继位资格;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次子,并不是努尔哈赤所生,所以也没有继位资格;三贝勒莽古尔泰因为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不仅不被努尔哈赤所喜欢,在继位问题上更是收到了全体满洲X的反对,所以也没有继位资格;四贝勒皇太极,年龄在四大贝勒里面是最小,但是自身的文治武功也非常的突出,在满洲X中具有颇高的声望,并且,皇太极继位的时候,还不是“南面独坐”,而是由四大贝勒共同议政,所以,当时的皇太极继位得到满洲X高层的普遍支持,特别是其中实力最强的两红旗旗主代善,全力支持皇太极。

当时与皇太极存在竞争的,主要是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特别是多尔衮和多铎,因为努尔哈赤的喜爱,掌握着两黄旗的势力,并且有大妃阿巴亥的庇护,一度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是,四大贝勒一直坚持要阿巴亥殉葬,并且由莽古尔泰直接勒死了大妃,使得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多尔衮和多铎瞬间失去了依靠,同时也丧失了争夺汗位的政治基础,而皇太极也没有就此赶尽杀绝,而是继续由三兄弟执掌两黄旗,后黄白对调,改为执掌两白旗。

至此,皇太极经过满洲X议会的推举,登上了汗位,改元天聪,在相继除掉莽古尔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后,皇太极“南面独坐”,开始独掌大权,并于1636年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其他网友回答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驾崩,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关于皇太极怎样继承汗位的问题,后世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从其弟弟多尔衮手中篡夺过来的。有的学者则认为皇太极继承汗位是通过与各位贝勒之间的争斗而得到的。还有人认为皇太极的汗位并非是通过斗争夺取的,而是在诸贝勒的推举下继承的。那么,皇太极继承汗位的具体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个儿子,在八个贝勒当中排行老四,所以被称为四贝勒。

当时,努尔哈赤的儿子当中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位贝勒,以及阿济格、多尔、多铎三位兄弟,他们都有机会继承汗位。皇太极在诸位贝勒当中座次仅仅列第四,少年时母亲就去世了,而且也没有直胞兄弟,为什么却最终能够继承后金汗的宝座?而在努尔哈赤驾崩后,多尔衮X大妃纳喇氏随努尔哈赤殉死,在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呢?皇太极的继位成为清朝史上的一大谜案。

有许多人认为,皇太极经过15年的苦心经营,通过与诸位贝勒的斗争,最终夺取汗位。有历史学家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认为,皇太极幼年时丧母,而且他的母亲也没有册封为后,他也不是嫡子,在诸兄弟中排行居中,同时也无法享受到女真族幼子继承的优先权;在这些兄弟当中,只有皇太极没有直胞弟兄,他的哥哥代善有同胞褚英,五哥莽古尔泰有妹妹莽古济和弟弟德格类,多尔衮则有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只有皇太极是单身一人。

另外,皇太极X是叶赫部贝勒扬佳务的X,名叫孟古格格。她在14岁时嫁给努尔哈赤, 29岁患病去世。当时努尔哈赤的建州部一直与叶赫部敌对,双方激斗不断。皇太极的母亲的身份也对皇太极继承开位是不利的。所以皇太极的顺利登基很可能是通过斗争夺取的。

有学者认为皇太极继承皇位是从逼大妃阿巴亥殉死开始的。

据史书记载,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宣称先帝曾有遗言,要求大妃殉死,当时年仅37岁的阿巴亥在X无奈下只好殉葬。阿巴亥的殉死给皇太极继承汗位带来了更多的非议。有学者认为阿巴亥的殉死,不一定是因为努尔哈赤的遗言,很有可能是皇太极矫诏,逼阿巴亥殉葬的。这是因为在当时女真族的葬俗当中对确死是有限制的,与夫殉死的妻子一定是自己的爱妻,而且不能有孩子,夫妻间不和睦的也不能够殉死。此外在清朝的历代官书当中,无论是《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还是《太祖实录》,都明确记载着“上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定告诫,临崩不复言及” ,这说明努尔哈赤在死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这些迹象表明,大妃之死很有可能是皇太极的阴谋,皇太极在汗位上最终胜出,大妃的死与他脱离不了干系。

关于阿巴亥的殉死,有人引用《满文老档》上的记载,以此说明皇太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满洲老档》是这样记载的:天命五年(16X)三月二十五日,小福晋德因泽向努尔哈赤"要言相告” ,即“大福晋曾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代善,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给四贝勒皇太极,四贝勒接受而未吃。大福晋在一天当中,曾二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去。而且还看到大福晋自己在深夜时离开院子,也已经一三次之多。”这些事情说明大妃大福晋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之间有着十分暧昧的关系。小福晋德因泽为什么要向努尔哈赤打小报告?有人认为小福晋德因泽向努尔哈赤告发,是皇太极在幕后指使的,这样一来既败坏了兄长大贝勒代善的名声,又使努尔哈赤迁怒于大妃阿巴亥,直接影响到多尔衮兄弟俩。因为当时的多尔和多铎还是有继承汗位的机会。这样“一箭双雕”的事情皇太极是不会放过的。

此外,在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中记载:多尔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这就暗示了皇太极是篡夺汗位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阿巴亥殉死时多尔才15岁,既没有立下大的功业,在诸位贝勒中也没有任何威望,所以努尔哈赤不可能将多尔衮立为嗣。皇太极在继承汗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对他大力提拔、培养。

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是十分感念的,所以全力辅佐皇太极,成为皇太极身边的得力助手,立下了卓越功勋。这说明皇太极与多尔衮之间的兄弟感情是比较融的。皇太极是有着丰富政治斗争经验的人,一旦时机成熟,他惩处阿敏和莽古尔泰以及削弱代善的势力,绝不手软。凡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势力,他坚决铲除之。如果皇太极真的假传遗嘱逼死了阿巴亥,那么,他后来对多尔衮就不可能格外栽培和重用。所以,努尔哈赤的遗言是可信的,要么就是努尔哈赤口谕要阿巴亥殉葬。

满族先人女真与历史上的许多游牧X一样,在汗位继承的问题上并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事实上,努尔哈赤在晚年没有确立汗位的继承人。努尔哈赤在天命七年(16X)宣布《汗谕》。《汗谕》中规定未来之汗由八旗旗主诸贝勒共同任免,直至其去世天命十一年(1626年)六月二十四日,在努尔哈赤死前一个多月,他还强调了诸贝勒“有德政者方可为君为王,否则君王何以称也”。因而,可以确定的是努尔哈赤生前不仅没有立某人为储的迹象,事实上是根本没有立储。

关于《汗谕》的存在问题,在史学界已成定论。事实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努尔哈赤宣布《汗谕》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皇太极无疑是汗位的最佳人二贝勒阿敏属于汗室旁支,而且与努尔哈赤发生过严重的矛盾冲突事件,在决定汗位入选的成员中,努尔哈赤子孙又占有绝对优势,所以阿敏根本不可能入选;三贝勒莽古尔泰在行政能力、战功方面,比起代善、皇太极并无突出之处;多尔等兄弟年纪尚小,最具竞争力的大贝勒代善是“性格宽柔”性格宽容和隐忍,但天命五年(16X)九月其太子位遭到努尔哈赤的废黜,这不能不对他以后汗位的人选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努尔哈赤死后不久,代善举行诸贝勒会议,遵照努尔哈赤的《汗谕》,新的大汗要在贝勒会议上讨论选举出来。代善在贝勒会议上提出来,说经过四位贝勒的商量,决定由皇太极来继承汗位。在大贝勒代善提出来后,二贝勒阿敏与三贝勒莽古尔泰表示赞成。于是皇太极继承了后金的汗位,可见其汗位并非篡夺而来。据史书记载,当皇太极初登新汗宝座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处理军政大事,四人轮流分值”。这表明对于皇太极继承汗位这件事情诸位贝勒是赞成的。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一日,在大政殿前举行了隆重的典礼,皇太极继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在清朝开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清太宗皇帝,正式登上了后金汗王的大殿宝座。

其他网友回答

满清朝廷在早期是八旗王议会制,之所以皇太极登上皇位?并不是由奴儿哈赤指定的皇位继承人!题主的问题?压根就不存在。在历史上由于皇太极是四大贝勒之一,本身就是皇帝位有利的竞争者。奴儿哈赤病死时,皇太极就在奴儿哈赤的身边,实力又是最强,所以得到了八旗王的一致拥戴而成为了满清朝廷的皇帝。根本就没有什么传位诏书,后来在雍正皇帝时他的兄弟们一直推崇八王议政制度?就是这样的制度。所谓的八王议政?实际上并不是指定的八个王爷,事实上很少有凑齐过八位王爷。因为,满清八旗王并不是八个王爷。在顺治继承了皇帝位时,八王议政制度就明存实亡了,因为顺治帝就是各方势力政治妥协才当的皇帝。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回答,为什么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顺利执政,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皇太极个人因素:

皇太极是一个非常有心机的人有一定的谋略,而且非常喜欢读书,善于运用权谋,他非常清楚自己在什么样的场合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众人。于是在努尔哈赤面前,他更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由于他的一些做法,最终得到了努尔哈赤的信任,同时在朝中也得到了好名声。为他以后能够继承汗位做了很好的铺垫。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最终顺利的坐上了汗位。

2、X的代善:

代善作为大贝勒,掌握了非常大的权力是四大贝勒的第一位人物,并且本人对大清的建立也曾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以他的军功和资历对大汗之位也是是志在必得是皇太极最强近的对手,,但是他却有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他还和努尔哈赤的大妃有暧昧关系,这就使得努尔哈赤的男性尊严受到了侮辱。所以代善在太祖心目中地位下降就错失了登上汗位的机会。有这个前科他也不再去争了,表示愿意拥立皇太极,

3、有勇无谋的莽古尔泰:

莽古尔泰这个人也是当时的四大贝勒之一虽然他有很好的军事才能,也骁勇善战一句过关斩将所向无敌,,但他却是一个莽夫,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一点政治头脑这个人属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类型的。再加上莽古尔泰的鲁莽和残忍,使他失去了民心以及朝中大臣的支持,由于种种缺点加之没人支持,所以他也失去了登上汗位的机会。

4、褚英

褚英是努尔哈赤长子虽然也战功显著,此人却心胸狭窄,控制欲极强,缺乏必要的政治手腕。结果遭到四贝勒,五贝勒和大臣的联合举报,努尔哈赤遂冷落了他,并且痛下杀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其他人不具备竞争条件的情况下,皇太极自然就顺利的登上皇位也没什么争议,满清实行的也是有德有才者居之。,

5、众人支持:

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X之战失败抑郁而逝。大妃阿巴亥和两个庶妃殉葬。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拥皇太极嗣汗位。代善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原因:“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

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被拥举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

皇太极即位之X行大刀阔斧的X化改革,加强中央X;在战略上定先征服X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X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X。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X的夙愿。只能抱憾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