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为什么第一件事就要杀死商鞅?
优质回答: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古代,知遇之恩重于泰山,能遇上识人的主公,就如周瑜向蒋干所说,将全部的信任都交给你,让你放心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是一件非常畅快和X的事。秦孝公和商鞅就是这样!
商鞅之法让西边的秦国强大起来,为一统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功不可没,秦惠文王为何要除掉这个大功臣?
一朝天子一朝臣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登基,当然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凡是自己看不顺眼的都可以寻个由头或贬或罢或赐死。皇帝换人了,大臣们更新换代,去老上新很正常的事。
当年,伍子胥是多么受X阖闾的尊重,可是到了儿子夫差这代,虽然X临终交代了,但儿子大了,掌权了,翅膀硬了,有自己的主意,当然是随心所欲,把讨厌的托孤重臣伍子胥给逼死了。
功高震主不得善终
兔死狗烹这个道理,拥有大智慧的人都懂,比如范蠡、张良,在辅佐主公成就大业后都急流勇退。所以,白起、韩信、年羹尧之辈才会引起帝王的忌惮,被视为眼中钉势必除之,江山大业容不得一丝马虎,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过,因为冒不起风险。
商鞅也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丰功伟绩秦惠文王当然清楚。在秦孝公时,商鞅的羽翼就极其X,恃功生傲,不知收敛。这么危险的人物,不除了难道等着他像鳌拜那样让秦惠文王掣肘难行吗?
过往仇恨,私人恩怨
商鞅变法虽然获得当家人秦孝公的支持,但得罪了不少权臣X,也包括太子。
当时,因守旧势力对变法不满,便挑唆着还是太子的秦惠文王不小心触犯了商鞅之法。然后,太子的师傅为了救太子将罪过揽到了自己的身上。弟子犯错,师傅之过,商鞅也找个台阶下,就对公孙贾施黥刑,就是刺字,永远洗不掉那种;处罚了公子虔。后来,公子虔又触犯了新法,受了劓刑,就是割鼻子。
老师代己受过,惠文王怎会好受,终有一日要出了这口恶气!
平息众怒,稳定大局
新官上任还三把火呢,秦惠文王初登国君之位,自然要树立威信,巩固X,而办了商鞅就可以达到这一效果。
向惠文王举报商鞅谋反的就是那些商鞅曾经得罪的人,为了给X们一个交待,为了捍卫权威,就把商鞅给处置了。但是商君之法富国利民,主要是对于大秦霸业十分有利,新法令自然要留下来一路执行下去,惠文王也是个胸怀大志、雄才大略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商鞅变法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当时的秦国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变法者商鞅却没有获得英雄的待遇,反而被杀,让后世长叹不已。那么,这样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
(商鞅剧照)
商鞅生活在战国七雄争霸时期。经年累月的战火,让人们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苦不堪言。而此时的中国,恰逢X社会向X社会的转型时代。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变革,都希望通过变法让国家强盛,从而能在七国中拥有一席之地。
作为当时被称为“夷狄之地”的秦国,在秦孝公的治理下,国力一直羸弱不堪,并没有在七国中占据任何优势,反而被其他各国无视。秦孝公励精图治,希望广纳贤才,邀请天下有识之士加入秦国,实施变法。
身在魏国的商鞅(当时叫公孙鞅)似乎看到了机会,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秦国,开启了他名垂青史的秦国变法之旅。
公元前359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大刀阔斧地开始了他的两次大规模的变法。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户籍制度,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一人犯法而知情者不报,视为同罪;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取消世袭世禄制度;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强力整顿社会风气,规定成年父子和兄弟必须分家,以增加户口税;推行郡县制,各地方官员由君主派官吏治理;奖励耕织,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发展等等。
这场变法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不但帮助秦国迅速地强大起来,为秦国日后的一统X,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深刻影响了其后中国的历史走向。
X就曾在《谏逐客书》中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王充也在《论衡·书解篇》中高度评价此次变法“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历代史学家也对商鞅变法取得的成效,赞誉有加。“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为秦国立下盖世勋业的改革家,其结局却异常悲惨。
(秦惠文王剧照)
公元前338年,全力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文王于是下令逮捕商鞅。
走投无路的商鞅只好逃往边关,准备进住一家旅馆。但他没有随身携带身份证明,旅店主人也不认识商鞅,便拒绝他入住。
依据商鞅自己颁布的秦国法令,收留没有身份凭证的客人,旅馆老板会被治罪。无法立足的商鞅,只好继续逃亡。
狼狈不堪的商鞅最终逃到了自己的封邑商。为求自保,不得已举兵X。
“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由于实力太过悬殊,商鞅被“杀之于郑渑池”。死后的商鞅尸身被带回咸阳,遭到车裂示众的悲惨结局。
(秦孝公剧照)
那么,商鞅的结局为何会如此悲惨呢?
其一,商鞅失去了变法的保护伞。
秦孝公时期,秦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六国,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肩负着振兴秦国重任的秦孝公,将宝全部押在了商鞅的身上,希望通过他的变法实现秦国的强盛。此时的秦孝公许下重诺,“宾客X臣有出奇计而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变法成功后的商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公子虔就曾说过:“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所以,一旦秦孝公死去,商鞅就失去了唯一的保护伞,他就只有束手就擒,别无他路,其结局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其二,商鞅变法触及了旧X的既得利益。
但凡改革,必定会触及到X阶层的既得利益者,商鞅同样如此。他取消了旧X们世袭的爵位和俸禄,规定没有军功的X不得享受X,都得按功论赏。这就从根本上断了旧X的既得利益,得罪了所有的X。
同时,商鞅实行连坐制,也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反对他变法的声浪此起彼伏,也为他的最终结局埋下了祸根。
(公子虔剧照)
其三,商鞅用刑过峻。
在变法的过程中,商鞅曾一次性杀掉了违法者700多人,史书记载“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雠比于丘山”。
公子虔、公孙贾故意怂恿年幼的太子驷犯法,给商鞅变法制造麻烦。但商鞅执法公正,向秦孝公进言“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后来商鞅果然“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后来,在公元前346年,“公子虔复犯约”,商鞅也毫不留情地割掉了他的鼻子,由此和公子虔结下了深深的仇怨。
其四,商鞅威胁到了秦惠文王的X。
商鞅在秦孝公时期权势熏天,以至于“天下之人皆言商鞅之法,而不知大王之法”。这样的局面,直接威胁到了秦惠文王的帝位。秦惠文王对这个刑法严峻、又有震主之威的大臣十分猜忌。加上他自认为执政秦国的能力已日趋娴熟,而商鞅变法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是时候商鞅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时,公子虔又适时地告发了商鞅的“谋反”,商鞅也就避无可避地成为X帝王X的牺牲品。
即便商鞅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商君死,法未败”的事实不容改变。虽然他的尸体最终被车裂了,但是他颁布的法令制度,却流传了下来,甚至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的政治制度。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商君书》等)
其他网友回答
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短短数年间,秦国焕然一新,但是在一番繁荣景象之下,也存在着重重危机。商君之法虽然有利于秦国,但是也造成了阶级对立,在秦国形成了以“宗室贵戚”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仇视新法,虽遭X,却暗流涌动,“多怨望”新法主导者卫鞅;另外一方则以卫鞅为代表的新法维护者,他们有新法的执行者,更有新法执行的受益者。
秦孝公去世后,以“宗室贵戚”为代表的反对新法势力,认为卫鞅失去了后台,他们多年等待的机会已经到来,此时不动更待何时,他们发起了排山倒海似的攻击,准备一举X新法,除掉商鞅。
另外,商鞅变法首开诸侯列国“因功授爵”之先河,打破了X与“贱民”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秦国国内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当此复辟势力意图X新法的关键时刻,拥护新法的势力,因为有较好的X众基础,当仁不让,立即联合上至高官,下及黎庶,尤其是“贱民”因军功授爵者一致抵抗。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即要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可见压力重重。当双方剑拔弩张,国家即将面临分裂的边沿的时候,年轻的秦国新君秦惠文X衡利弊,敏锐地捕捉到问题的症结。
秦惠文王顺“宗室贵戚”势而为,以高超的政治手段除掉众矢之的商鞅,“车裂商君以徇”,并“遂灭商君之家”,迫使“宗室贵戚”挑事无因,巧妙地保留了能令秦国称霸诸侯,甚至一统天下的商君之策。
其他网友回答
诚邀,如题。商鞅之死,是中国历上少有的冤案之一。遥想当年,商鞅未到秦国之时,大秦外强中干,被东方六国视为蛮夷,秦国肥沃的河西之地都被魏国夺走,只能困守函谷关,是商鞅重新赋予了秦国活力,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大提高,不仅夺回了河西之地,也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强的基础。但是商鞅也逃不过一句古话——狡兔死,走狗烹
秦惠商君之法过分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令,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X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孙虔告商鞅谋反文君派兵攻打,成果商鞅失利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一起下令诛灭商鞅全族。商鞅尽管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弃。
其实商鞅的死无非就是两个原因
其一,商鞅声威高,作为年青的君主X之后还没有彻底把握权利,忌惮商鞅。 其二秦国变法已成,可以说商鞅的首要的任务(或者说利用价值)现已完成了,而且秦朝的许多X都曾被商鞅给收拾过,比如公孙虔就差点被割了鼻子,为了维护大局,商鞅就成了新君最好的立威选择。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