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X的梨花体是诗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一只猪,
画了一幅画,
人们,
争相目睹,
赞美不绝。
最后,
卖出了,
奇高的价格。
这只猪,
成了,
名猪。
我们,
是不是,
该,
叫它,
猪画家?
其他网友回答
诗人,呵呵呵!
现代诗能叫诗么?
呵呵呵!
新文化运动之后,大力推广白话文,继而产生了很多白话诗。
但大家如果细读以前的白话诗就会发现,这些白话诗在叙事以及抒发感情的方式上,借鉴与模仿了西方的诗歌。准确的说,是模仿了翻译过来的西方诗歌。
所以正如其他几个楼层说的,你敲一段话,能翻译成几段英文,能表达出点简单的道理,那就是白话诗了。
至于古体诗嘛,懂得大家都懂,我也不多说。
这里我不是在批判反对白话诗,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白话诗通俗易懂,所有人都能看的清楚(大白话~)其中的道理,爱怎么玩怎么玩,主流就是这样,又能怎么样呢?
而古体诗,自然会有民间中华文化爱好者们撑着,虽然不会流行,甚至坚持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但只要有一个人坚持,它就会继续展现它的魅力!
嘛,就说到这里了,最后说一句。
连韵脚都不懂,分不清诗心诗古,不知道诗歌的意义,还学文化人写诗?实在是笑话!
其他网友回答
现代诗没有固定的格式,关键是不管什么诗都要讲究平仄押韵,顺口。写景,写人符合逻辑。抒情各自成体!比如以前有人据实写,而不管承上启下的逻辑层叠:“啊!探照灯,姑娘小伙子们。坐满了场院!”探照灯和姑娘们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吗?还有今日头条有许多人出对子上联,求对下联。可以说五花八门。首先出题:词不达意,非常俗。人人对对,胡诌八扯!王母娘娘裹小脚,蟠桃会上把脚拐。现代诗俗称X诗,就是想怎么写都可以,关键是押韵,顺口。符合逻辑!天上流云飞渡,水里鱼儿遨游!流云与鱼儿有逻辑关系吗?当然律诗就更不用提了,必须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并不是木匠对刨子,男人对女人。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曾经,诗很容易定性:
五言七言,平仄对称,韵脚契合,基本上这就可以是诗。
后来,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天下来了,诗这个文学形式,基本上只需要一个要素:
另起一行。
举例,我写一首题目为《这就是诗》的诗。
只要是
中文
你敲下回车
另起一行
严格的说
这
就是
诗
看,写的多好。
X的诗,虽然比上面这一首差点意思,但回车一出,肯定是诗。
某位作家说的好,狗屁诗也是诗,这咋不是诗呢?
所以X写的是诗。
多说一句,现代诗其实挺扯的,诗人也知道,所以都喜欢抱团互相吹捧,说什么好诗别人看不懂。
这是扯犊子,诗和画不同,好诗大家都懂,不必浮夸虚妄。
最后,转作家韩寒关于诗的一首诗:
你行
你就分行
不行
你行行好就别分行
别行不行就分行
免得分的行又不行
诗人决定你分的行行不行
不行
你的行就不行
听说点赞能发财
据说关注能免灾
问答走一圈
小生欢迎你常来
其他网友回答
X的诗没有看过,算不算当今的“梨花体”,不敢妄加评论,就来谈点题外话:
说到“梨花体”,似乎古已有之,感觉要起名称,还是与典故切合为好。啥叫“梨花”?“梨花”啥时候最美?春天来了,白花花一片,看不清,道不明,骨朵根上有一点绿绿的托儿,这个就是梨花了!古人讲:“梨花飞雪”,很形象:风一来,瞬间的光华就散落了,飘飘洒洒,天上地下,泥里水里。这个就是最美的时刻,让人伤心、引人感慨!
诗是柔的,人心也是柔的,自然不乏怜香惜玉者,最有名的,就是那个林黛玉了,自觉同病相怜,“凄凄惨惨戚戚”,就提了一个绸缎做的香袋,扛了一把小锄头,小心翼翼把香消玉损的花瓣儿搜罗起来,掉几滴眼泪,吐半口鲜血,挖个坑把它给埋了!这么高雅的事,就少不了要有“诗和远方”,诗就是著名的“葬花吟”。远方呢?就是花的归宿。把归宿说是成黄土堆,就不雅,要讲“香冢”才好,经过文学修饰,就是天堂里的物件了!由此看出文字的魅力来,这个就叫功力,就叫学养。
当时林妹妹烧了纸钱、焚了香烛没有?这个曹雪芹没有讲。现在想起来,如果改编成电视剧,还是烧点的好,让一缕青烟伴着花魂飘啊,飘啊的,飞向天际,撒向远方,会很有意境。啊啊,又扯远了,这个好像与诗没有关系了。
言归正传,还是讲诗。古诗很美,但要玩什么平仄,现代人就有些困难。都推广普通话了,当今的汉语也与古代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现在我们还按什么《佩文诗韵》,不仅束缚思想,有时读起来也难免腔调古怪,不合时宜。古韵书刊行的目的,一方面大抵是由于那个时代各地方言差异很大,用韵要有个大体的规范,另一方面是为了读起来铿锵上口,与当时吟诵唱和的节奏合拍。诗在发端和开始灿烂绽放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韵书》框框禁锢的,因此就大众化,就流行开来,就产生了源泉,例如《诗经》就是如此。相反,把《韵书》当成刻板的笼子套人,诗歌也就渐渐地陨落了。唐诗之于平仄还相对X一些,《乐府》、《古风》犹存,例如诗仙李白,就有不少被后世学究们套不上标准平仄的千古绝唱,宋代的苏东坡也是如此。到了诗被过度苛求的人用《平水韵》套牢以后,好作品就渐渐地少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古人吟诗,是与平仄大体相配,有如歌般腔调变幻的,词在开始的时候,也是与音乐配套,当时懂得的人多,吟出平仄节奏也相对容易些,现代人基本不懂吟诵的诀窍了,拘泥于平仄就难了,没有基础了,包括学究派。词自柳永以后,懂得声乐的人也不多,基本变成文人的纯文学形式,“歌柳词”的那个“歌”字,也就是音乐的成分渐微了,光靠查韵书写起来就不易,于是采用这种文学形式的人也渐少,好词也就不多了。到了网络媒体发达的当代,如果还片面苛求按《平水韵》玩平仄,似乎无异于对多数受众和参与者挂出“免进牌”,这样,是否有利于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大众化,就很值得我们反思。因此,新的诗体出现,大抵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可厚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