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还是文人相轻(文人相轻是谁的观点)

网友提问:

您觉得到底是“文人相轻”还是“文人相重”?请举例说明?

优质回答:

个人认为,没有格局的文人相轻,真正有胸襟的文人才是昂藏男儿,他们之间必然是惺惺相惜,互相推重的。

比如最著名的穷秀才崔郊的一个真实故事。

据唐末范摅的《云溪友议》记载:

崔郊是唐元和年间的秀才,他年轻时寓居在襄州,也就是今天襄樊的姑母家中。姑母家有一个婢女,长得姿容秀丽,又温婉多情,还能歌善舞。崔郊就与这个婢女互生爱恋,并私定终身。

可是命运却常常捉弄人,姑姑因为家中家境日败,便将这个姿容秀丽、温婉多情的婢女,卖给了当时著名的连帅于頔。于頔时任襄州刺史,并任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其人能力非凡却一向独断专行,颇为骄横。

于頔买回了这个婢女,如获至宝,越看越爱,“宠盼弥深”。这边呢?崔郊知道消息的时候已经迟了,他怎么可能按捺得住心中熊熊烈火一样的相思呢?于是,他就来到了于府的周围,每天在那里苦等,希望奇迹出现。

也许真是苦心人天不负。寒食那天,婢女果然出来,一眼就看见了站在柳阴下的崔郊,此时二人执手相看泪眼,唯怨老天不公,只能徒唤奈何!

大哭一场之后,二人立誓,海可枯石可烂,相爱的人此生不变!

临别之时,崔郊含泪写下一首诗赠送给情人: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这就是这首名诗的来处,如此之凄美。但是谁能想到平地起X,有人看到了这首诗,还给于公打了小报告,把诗给呈上去了。

于公看了诗之后,沉思一阵,命人立即传召崔生!

于公素有霹雳一样的杀伐手段,左右都担心这个秀才怕是在劫难逃。崔郊也很后悔,见了人就行了,非要写什么诗,这下无处潜遁而且无可申辩也。

当崔郊硬着头皮来到于府的时候,想不到于公却很平易近人,直接下座还主动握住了崔郊的手,这让崔郊几乎无所适从。

于公问话:“‘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便是公制作也?”

到了这个地步,不能抵赖,索性为了爱情当一回强项令!崔郊就没再犹豫,直接承认了。

于公哈哈大笑:“你知道我买她花了多少钱吗?”

“四十万钱。”

“四十万不过是个小数目!”于公说:“我当初真不知道她是你喜欢的人,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那怕人也不必来,只用一纸书信,我就立刻把她还给你!”

崔郊当时一定是惊呆了,事情太意外,转换得太匪夷所思了!

于公当即命人请出婢女,让她跟着崔郊回家,还怕他们以后日子艰难,再命人赠送“帏幌奁匣”,崔郊不仅抱得美人归来,还立即成了小富之家。

也还和读者一样有一个大大的疑问,君子不夺人所好,还能成人之美,于公确实做到了,那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身出名门,北周太师于谨的七世孙,先当过长安令,“贞元七年出为湖州刺史,有政声,与诗僧皎然等唱酬”。后来改任苏州刺史,也“有政绩,然益横暴”。是说,他虽然也是一个很能干有政绩的官,但为人一向比较骄横,正因为是这样的一个人,遇到穷秀才崔郊,他怎么就变成了活菩萨呢?

有人说,他是“善待士人,以市声名”,只对读书人好,为了博个好名声。个人认为并非如此,能解释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文人相重”。

可能有人会嗤笑,自古文人皆相轻耳。但笔者认为,相轻者都是格局太小,没有什么胸襟的俗辈而已。

那于頔虽然书法不错,但也不是科甲出身,他算得上文人吗?

且来看于的诗作《郡斋卧疾赠昼上人》,这是他的代表作,其中有一句:“万景徒有象,孤云本无心。”仅凭此句可入空、无相、无作之三解脱门,确有与诗僧皎然相酬唱的功力,廓然无碍,端然大家气象。另一首诗《和丘员外题湛长史旧居》中也有名句“立言咸不朽,何必在青史。”也有豪气干云,超然俗世之外的气概。

人说:国清才子贵,世治文章传。也就是在让人向往不已的唐代,诗人才会有如此的传奇际遇吧?

其他网友回答

相轻不仅仅是文人,商家不仅相轻还相害。文人力薄,相轻算不了什么。被鲁迅骂过的”梁实秋之流”的一大批文人,极少数真正受影响的。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读来依旧生趣盎然,优雅温润。文人相重是彼此从才学人品的敬重,古今中外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相轻相重,秉性差异很主要,其余就是功利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