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一语成谶的事(一语成谶的历史故事)

网友提问:

历史上有哪些一语成谶的事?

优质回答:

史上最强预言帝蒋公。

一、定都北京我决定不了,要下个X决定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X从重庆还都南京,然而围绕着国民X定都南京还是北京的问题,国内两派民意却吵翻了天。

南京方面的大佬们当然是希望留在南京,因为他们之前呆在南京十多年都已经习惯了,搬到风沙很大,天气严寒的北京实在不习惯,而北方的知识分子们却普遍呼吁,出于巩固北方边防考虑应定都北京,其中又以“五X”旗手,北大教授傅斯年的呼声最烈。

1946年,国民党制宪国大通过宪法草案,1946年12月18日,就宪法草案准备明定国民X永久定都南京一事,华北各省市民意代表反弹强烈,一大批北方籍的民意代表冲到总统府请求蒋公接见,力争应当建都北京或至少在宪法草案中不明定首都。

蒋公:你们知道吗,反对我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不料蒋公一口回绝,场面激烈一度失控。时任国民X军政X的徐永昌将军在日记中记载:

华北各省市代表为定都北京一事,推荐首脑见蒋先生说明理由多端,而蒋先生坚决的答复:“那只有等待将来另一X允你们,我这X不行。”结果北方之代表二三十人羞愤而去。

1949年3月,中国X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原则上决定定都北平。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复名为北京。

二、“像你们这样搅下去,X命运不能出两年。”

1948年4月4日,国民党在内战中已经江河日下,时任党总裁的蒋公却急着在南京召开临时中全会,讨论即将于5月20日举行的“大选”中的“总统”人选事宜,时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罗家伦(著名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在日记中戏剧性地回忆道:

“今日开国民党临时中全会,上午九时在中央党部举行,蒋先生X……下午续开会,蒋先生自己提出彼不愿竞选总统,而主张让与有下列五条件之社会贤达……”

罗家伦说,他认为蒋公当时说的总统人选、“社会贤达”是指胡适,蒋公发言结束后,全场默然,因为大家都知道蒋公的“谦让”是演戏,贸然发言只会触霉头。

这时,冒冒失失的罗家伦登台说话,极力赞成,大肆表扬蒋公此举不但表现最高政治道德,且表现最高政略,本会当予赞成。

蒋公:……

然后罗家伦又说,为了避免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像第一次大战前后的法国内阁一样频繁更换X,希望蒋公出任行政院院长,政局倒易于安定。

蒋公:……

这时,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邹鲁按捺不住,大叫道:“谁赞成总裁任总统者起立!”于是下面呼啦啦站起来一片人,未起立者只有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吴稚晖、宋美龄和罗家伦三人。

眼看自己参选总统已成定局,蒋公面子上挂不住,又上台恳切发言说:“不能重对余之感情,而可当了解余之政策”;并强调:“像你们这样搅下去,X命运不能出两年。”

罗家伦写道,蒋公说最后这话时,语气“至沉痛。”

这次会议后仅仅一年多时间,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X了国民党XX对中国的X,不到两年后的1950年3月,解放军发动西昌战役,消灭了胡宗南指挥下负隅顽抗的国民党部队,国民党X彻底退出大陆。

其他网友回答

谶语是指无意间说的话,没想到最后成真。历史上谶语的出现基本都是伴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和阴谋,以及政治手段;但世界就是这么神奇,有些谶语竟然变成真的。

历史上一语成谶的事不少,但接二连三的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就奇怪了。而位面之子光武帝刘秀刘碰到过几次一语成谶的事。

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公元X,南阳发生X。28岁还在种田的刘秀去宛城卖谷物,遇到了宛城人李通。李通劝刘秀X,而劝说的根据就是图谶:“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刘秀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但深思熟虑后还是和李通合谋,跟随大哥刘縯X。

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靠着位面之子的光环,刘秀最终X汉室。而“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谶语也实现了前半句,而李通如果不是自己作死也能实现“李氏为辅”。

这道谶语可能是李通为劝刘秀X而编的,但李通可能怎么也想不到最后居然成真。

定都改名

刘秀称帝后执意定都洛阳,但“洛”字五行属水,而汉王朝五行属火,水火相克,所以刘秀要求改名。但遭到儒家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洛阳为夏、商、周三朝古都,有帝王气象,事关国运不能改名。

但在刘秀的一再要求下,最终改“洛阳”为“雒阳”。结局大家也知道,3代过后,东汉国运急转直下,君主都是幼年登基,外戚X、宦官X。

到最后董卓一把大火把雒阳烧的干干净净,大火持续一月有余。以至最后整个雒阳没有一片完整的砖瓦,一个活人。而从五行说上讲,正是这个改字让洛阳缺水,被火所烧。正好被当初反对改名的儒生一语成谶,变成事实。

总的来说谶语在古代都是代有某种政治目的的,但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也就让历史有了更多的神秘,让我们流连忘返。

其他网友回答

毛X不是预言家,但他说的很多话,后来都变成了现实,可以说是一语成畿。比如毛X早在1932年就说:刘亚楼将来可以当空军司令。新中国成立后,刘亚楼将军确实成为中国空军的首任司令员。

那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时任红4军第11师政委的刘亚楼率部攻克漳州时,缴获了一架敌机,这也是红军缴获的第二架飞机,第一架是在鄂豫皖苏区,命名“X号”,第二架命名“X号”,当时红军战士都很稀奇,前来围观,毛X和军团长X、政委X得知后,非常高兴,立即到机场察看了飞机,林帅、聂帅还在飞机前合影留念,这张照片作为历史文物保存在军事博物馆里。

刘亚楼向毛X详细汇报了缴获敌机的战斗经过,讲的头头是道,又对飞机非常感兴趣,进舱详细查看,毛X听完汇报后,奖励给刘亚楼一块怀表,并说:等我们以后有空军了,刘亚楼可以当空军司令员。

刘亚楼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功勋卓著,其间他曾到苏联伏龙芝军校学习,解放战争中,一直任四野参谋长,X曾称赞他:一个刘亚楼,可以顶三个参谋长。

1949年11月11日,人民空军成立,毛X亲自点名,任命刘亚楼为首任空军司令员。在刘司令的组织领导下,年轻的人民空军在X线场上,敢于与强敌空中格斗,取得空战胜利,涌现出了王海、刘玉堤、韩德彩、赵宝桐等一大批空军战斗英雄。

其他网友回答

说说黄侃吧。

黄侃字季刚,是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有人说他是学问一流,脾气一流,称他为黄疯子。

有一次在课堂上谈及胡适和白话文,他给学生说,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里人拍电报通知他,若用文言文,即用“妻逝速归”四字就行了,若用白话文,就要写“你的太太死了,快些回来呀”十一个字,电报费要多花两倍多。惹得学生哄堂大笑。

在中央大学教书时,别的教授西装革履,出进汽车接送,差一点的也要雇上人力车,而他,总是穿着半新不旧的长衫,步行去上课。有一次下雨,他换了一双带钉子的鞋,防止滑倒,放学时,雨过天晴,他把钉子鞋用报纸包上,夹在腋下。新来的门卫不认识他,见他穿着较旧,腋下又夹着东西,就要检查,他放下钉鞋就走。

系主仼见他未去上课,就亲自去看望,他什么也不说,校长亲自登门,他说,学校贵在尊师,连一双舒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

校长连连道歉,又托名流去劝说。

黄侃虽狂,但对业师章太炎却毕恭毕敬,章太炎反对帝制,为袁世凯X在北京,别人避恐不及,他当时在北大教书,每天都要去看望老师,和老师同榻而眠。

1935年,黄侃五十寿辰,章太炎亲笔写下一联贺寿,联曰: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

上联是引用孔子读周易的典故,据说,孔子晚年反复读周易,把穿竹简的皮条都翻断几次。意思是说,你到了知天命之年,还像孔子那样勤奋好学;下联是引用蔡邕《曹娥碑》典故,传说东汉时,上虞有一孝女叫曹娥,为了表彰她,上虞令令属下一个姓魏的写碑文,写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写好,他弟弟当年还不到二十岁,自报奋勇替哥哥撰写

,他略加思索一挥而就。众人齐声叫好。才子蔡邕听说之后,手摸着碑文一字一句品读,然后在碑的背面写下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曹操和杨修来游,操不解其义,杨修解识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合在一起是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组字是“妙”,外孙是女之子,意为“好”字,齑臼,是用来捣姜蒜的容器,也就是文言中的受辛之器,受字旁加个辛字,是繁体字的“辞”字。这八个字的谜底是绝妙好词。

黄侃曾说过,不过五十不著书,章太炎用“黄绢初裁好著书”一联,意思是说,你已经五十岁了,正好该提笔写下著作。总之,这一副祝寿对联,是对黄侃的赞扬和鼓励。

黄侃看了老师的祝寿联很高兴,就把它裱挂在室内,有一天,一个朋友看了直摇头,黄侃追问再三,朋友说,此联中有“黄绝命书”四字,太不吉利了。黄侃细看,果然如此。就把寿联取下收起来。

过了不久,黄侃醉酒吐血而死,应了一语成谶的宿命。

其他网友回答

看了一些条友的回答,总觉得有些高大上,引经据典,回答精采,不是拿历史上的某帝王说事,就是某战场上的名将如何一语成谶。

为了不与大家雷同。我也来简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虽然这历史不久,但绝对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真事。

就让我们把思绪回到七十年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的真实故事:

这名志愿军叔叔姓邬,由于时间久远,他的真实名字没有几人能记住了。邬叔叔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当时又是乱世,一次,他在山上放羊,被抓了壮丁。

当时叫国军,他们专打小鬼子,邬叔叔参加过几次战役,也许是上苍怜悯他,这么小的年龄就当兵吃粮,好几次敌方子弹打过来,在他头顶身边呼啸而过,邬叔叔每次都毫发无损,活得活蹦乱跳。

后来又是内战。到了后期,邬叔叔所在部队,看清形势,集体反正了——他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刚把蒋家王朝赶到了湾湾,接着又是剿匪,每一次,邬叔叔作为老兵,总是带头冲锋在最前线,而死神总是躲着他。据说,在战场上,有样的规律: 越是勇敢的士兵,越是死不了,因为,死神也害怕这样的狠人。

解放后,邬叔叔转业回了老家,家里分到了地主的数亩田地,还有一间房子;经人介绍,与一姓孔的村姑结了婚,那年他已经二十岁了。

不久,鸭绿江边战火又燃,为了保家卫国,邬叔叔又穿上了戎装,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毅然决然回到了曾经熟悉的战场。

分手时,姓孔的妻子哭得象泪人儿似的,因为,在她的肚子里正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

到了X战场不久,噩耗传来,邬叔叔在完成一次X任务中,不幸X中弹,当场牺牲。

原来,就在邬叔叔光荣的前一天,午时,当他刚端起饭盒,不知从何处飞来一枚空弹壳,而这枚尚有余温的弹壳竟然不偏不倚地落在了他正在吃饭的饭盒里,当时,邬叔叔自言自语说道:“X……这回真要吃枪炮子了?!”

旁边的战友急忙用筷子夹出他碗里的弹壳,对邬叔叔说:“你这张乌鸦嘴可别乱说,你是常胜将军,金刚之身,子弹何时惹过你?它们从来都害怕你……”

虽然是战友间的玩笑话,

然而,不幸的事情最后还是发生了!

这算不算所谓的一语成谶?

志愿军战士邬叔叔已经壮烈快七十年了,忠魂仍埋在异国他乡。只是他当年离开家乡时,留下的孔姓妻子也已经作古,而肚子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今年邬叔叔留下的后代也到了古稀之年。

这段已被历史湮没的往事,还是邬叔叔的遗腹子曾经亲自讲给我听的。

(图片来自网上,与本文人物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