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杜牧是被诗名耽误的书法大家吗?
优质回答:
杜牧,唐代著名的杰出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杜牧政治才华出众,从小就关心国事军事,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常为军事献计平虏,并大获成功。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治乱与军事,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治国问题之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杜牧26岁,进士及第。之后流连X,做过校书郎、参军、监察御史等等官职。后来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不少诗篇。
杜牧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诗、词、赋、古文都身趁名家,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也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在峭健之中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整个唐代诗坛也是杰出的独创的,流传下来很多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句。
杜牧不仅有享有盛誉的诗文成就,他的书法也堪称功力卓绝。他有一件唯一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作品,是一篇自撰诗歌并书的艺术作品,它叫做《张好好诗并序》。这首诗很长,是一首共58句的五言古诗,以行书写成,诗文并序共378个字,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显见是诗人倾尽了感情而作,字字精美,具有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准。
杜牧的书法,无论从结构和用笔上来看,都是深得二王书法精髓的。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杜牧此件合乎唐人的日常书写,作者似乎没有有意为之的意思,并没有多少创作的意识在里面,正因为这样,才使此作成为一帧无意与佳乃佳的千古名作。
至于后世为什么他的诗文成就的名气远远大于书法的名气,小编自以为杜牧的书法作品肯定还有很多精彩的,只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流传下来,而流传至今的仅有这一幅作品。而他的诗文作品大量传世,并成千古绝句,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只记得他的诗文成就了,诸不知他的书法成就也是和他的诗文成就比肩的。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家或名人流传下来的墨迹本就不多,唐代诗人的尤其少,上回萃花介绍了李白的唯一传世书法《上阳台帖》(李白唯一书法真迹,毛X赞其为连城之宝!),今天再给大家介绍另一个大诗人杜牧的作品,这也是他唯一传世的书法,直接奠定了他书法家的地位。
唯一传世的书法作品
杜牧的这件书法作品其实是他写给官妓张好好的一首诗的诗稿,即《张好好诗》,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是禁止出境的国家一级文物。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开始的序以及后面的诗。序: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诗: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人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人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珮,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杜牧的这篇书法笔法遒劲,潇洒飘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宣和书谱》评价为:“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宋徽宗、年羹尧、乾隆等都曾鉴赏盖章,董其昌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称“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可见杜牧确实当得起书法家这个称号。
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
杜牧一生写过很多与女子有关的诗,但他指名道姓写给特定的某个人的只有两首,其中一首就是《张好好诗》(另一首是写给以唱《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莫待无花空折枝)闻名的歌女杜秋娘的《杜秋娘诗》)。而杜牧与张好好之间更是有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爱情故事。
杜牧26岁时X进士,同年又X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古代一门用来招揽人才的考试科目),被授予一个在弘文馆校理典籍的闲职。半年后跟随当时的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到江西南昌担任他的幕僚。就在杜牧到江西的第二年,他在一场宴会上与张好好相识。
当时张好好只有13岁,但身姿曼妙、歌技出众,一开口就像雏凤鸣呼(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沈传师称她的歌声天下少有,赐给她许多珍宝,又带着她出席各个宴会,不是去看浪花,就是在游湖,连带着杜牧也常常见到她,甚至三天没见到就会觉得生疏。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可惜不久之后张好好就被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娶回家当了妾,杜牧也结束幕僚生活回长安做官去了,两人自此失去联系。分开前,张好好写了一首诗送给杜牧,诗中尽是愁绪,又夹杂着一丝爱意。
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
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
按理两人的缘分就算断了,谁知造化弄人,3年后两人竟在洛阳不期而遇,这时的杜牧不过33岁,但经历了X沉浮的他已经有了白胡子(少年垂白须),而张好好也被丈夫抛弃,沦为了卖酒女(婥婥为当垆)。世事变迁,人情淡薄,最终也只好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一段爱情就这样无疾而终,杜牧将他对张好好的欣赏、同情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都写进诗里,赠给佳人;而张好好呢,据说杜牧去世之后,她悲痛欲绝,瞒着家人到长安祭拜,最终自尽于杜牧坟前。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不能说他的诗笼统的说,被诗歌耽误了书法。就像达芬奇一样全才啊,你能怎么做比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