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玄奘大师在印度那烂陀寺辩经的时候,提出了什么问题导致无人回答?
优质回答:
佛教在印度最后几近消亡,再加上印度不太注重保留文献,所以玄奘当时在印度的辩经时就没有太明确的记载。
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真唯识量”,这个属于三支因明里的一个比量。具体如下:
真故极成色,定不难于眼识;
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
犹如眼识。
这里面全是唯识论里的术语,看不懂不要紧。有兴趣可以自己去学点儿唯识学(很有意思的哦)。没有兴趣可以暂时忽略过去,也不影响我下面解释为什么无人敢应答这个问题。
玄奘在提出这个命题之后,为什么没有人敢与玄奘来辩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当时古印度的辩论非常残酷
古印度的辩论不是我们现在的大学生辩论大赛,也不是我们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争论。
当时的印度可谓是教派林立,就是佛教之间也分出了不少的宗派。只要有人发生了辩论,基本上就是教派之间的较量。
在当时的印度,辩论失败者一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皈依于胜利者,要么就是自杀。
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会轻易地去挑战别人的。
二、当时古印度的辩论大多都是由某个国王来主持,这些支持辩论的国王其实也是个中高手。
古印度时虽然宗教有着很高的地位,但还是需要获得当时的国王支持才行。如果没有获得国王的支持,那个学派就很难能够取得主导地位。
玄奘在那烂陀寺的辩论,就是在当时赫赫有名的戒日王主持的。戒日王专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立这个无遮大会,恐怕当时很多人都会明白其中的意思吧。
得罪了戒日王之后,那以后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虽然戒日王不能公开就把那个人给杀掉,但是龙树的弟子提婆在辩论赢了之后被人刺杀,这个例子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忘记。
如果仅仅只是出于这种情况,那么玄奘也就不会获得那么高的声誉了。从这儿又引出一个新的问题来,为什么戒日王要选择玄奘担任此次辩论的论师呢?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玄奘在去印度之前就有着很高的佛学修为
玄奘大约十三岁的时候就在洛阳正式出家了。当玄奘的佛学修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先后拜访了当时很多有名的高僧,尤其是精通唯识学说的那些高僧。
所以玄奘在去印度之前,就已经熟悉了唯识学说,并且也非常熟悉佛教的辩论方式。
二、那烂陀寺的戒贤非常器重玄奘
玄奘到了印度之后,跟随戒贤学习唯识学的经典,很快他的名声就仅次于了戒贤。
玄奘学成之后,又开始游历印度境内数十个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回到那烂陀寺之后,玄奘作了《会宗论》批驳了师子光等人的见解。之后又先后在几次辩论中获胜。
戒贤当时是那烂陀寺的第一人,玄奘则是仅次于戒贤的人物。戒日王当然要避免戒贤直接出手,自然就选择了玄奘。
以上所说的只是一个大前提,之所以无人敢应战,主要还是玄奘提出的命题在当时还真是无懈可击。
玄奘在自己提出的“真唯识量”里,加上了“自许”两个字,把唯一的漏洞给堵住了。这在当时来说,的确就是没有任何漏洞了!
这个“自许”是对应“共许”来说的。
大家都认可的观点、理论或者标准,这就是“共许”。这个“共许”在我们现在论证来说,就相当于公理。
论证的前提当然是要以大家公认的论据来做为依据,不能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依据。
比如说某些人说“狗是人类共同的朋友”,这就是把自己的是非标准强加到其他人的身上了。
对于被狗攻击的那些人来说,肯定不会认为狗是他的朋友。仅从这一点儿来说,这个论点就不攻自破了。
如果那个人说“狗是我的朋友”,那么这个论点就能站住脚。别人总不能说狗不是那个人的朋友吧!
玄奘在他的“真唯识量”的论据里加上“自许”两个字,就把对手能够攻击他的唯一漏洞也给堵住了。
玄奘在那烂陀寺无人应战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玄奘所出的命题在当时的确是无懈可击。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其他网友回答
新搜神记,用科学和历史打通神话的任督二脉。
你这个问题已经是千古之谜了。因为玄奘虽然一生翻译很多著作,但他本人的著作却没有任何保留下来。但依理推测应该是有关唯识宗的精义。你说这个应该指的是玄奘在曲女城辩经大会上公布的帖子,可就是没记载下来内容,研究者、佛教界找了千年,都没发现。
说实话,玄奘西行的记载存在很大问题,里面真能塞下一部《西游记》,因为一切都是玄奘自己口述,没有相关的其他历史记载对照。虽然后来对古印度的仅有了解就是在他的这些记载里,但也不能发现更多细节,还有更多的疑点。比如出关时间是贞观初年还是贞观三年?他见的到底是哪一位突厥可汗?为什么戒日王会接见这样一位当时尚无名气的异国僧人?为何戒贤大师等都能预言佛教的衰落和玄奘的到来?有些东西真的说不清楚。甚至就连他当时西行具体是要解决什么问题都难以摸清了。我们只能猜测,有望于未来的考古发现。
…………
有朋友指正,玄奘还是留下了一首《八识规矩颂》的。而且佛偈和论述,游记又是不一样的。特此说明。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玄奘大师当年在印度那烂陀寺辨经之前,为了破除一些僧人对《破大乘论》的曲解,花费很多时间查阅《破大乘论》后,写出了1600颂的《制恶见论》。在辨经之前,玄奘大师叙述了《制恶见论》的中心思想,并让参与辨经的僧人当场都认真仔细阅读。而后提出一个问题?“此论若有一字不妥,需要更改,或被驳倒,愿斩首相谢”。就是这个问题令当场人无人能答!辨经大会持续了18天,在这18天里,没有一个人能够驳倒玄奘大师。反而都被玄奘大师一个一个的驳倒了!
从此以后,玄奘大师名声远扬举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同时也被当时大乘派誉为“大乘天”,被小乘派誉为“解脱天”。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是75天无遮辩论会上,数千名僧人出的题,没有难倒他。还因为玄奘师傅梵文,当地的语言很熟悉。被当时的大剩教派称为“大成天”,被小剩教派称为“解脱天”。他去印度学习的目的,是在佛祖的家乡,用学习回来的真经(释迦摩尼佛的真正的理论)来统一中国当时的,佛教方面的混乱现象。统一了佛教思想,就是统一了当时人民的思想。最后出现千古以来的盛唐时期。
其他网友回答
玄奘大师是和鉴真大师、法海大师及慈愍法师,被尊称唐代四大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指精通佛教大藏经经律论三大部分的佛教大和尚,可见玄奘大师的佛学修学的精深程度。
我们很多人是通过小说《西游记》而了解玄奘法师的,小说必竟是小说,而真正的玄奘大师的很多感人故事小说中根本没办法提到。大师的一生很多人也都了解一些,咱们这里不再多提。
关于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一事,大师主要还是要去那烂陀寺跟戒贤法师学习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那烂陀寺在距王舍城外十公里的地方,玄奘到来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藏书最丰富的时候,已经有宝彩、宝海、宝洋三大藏书殿。玄奘在这里披阅了寺内各类经论,通晓了经论真义。玄奘并不满足于此,他辞别了恩师戒贤法师,在印度诸国X六年后,才又回到了那烂陀寺,被戒贤法师聘为客座教授,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
玄奘大师求学印度期间,戒日王已成为印度各邦国中最大的盟主。当时教派林立,各具强势。戒日王本人是信仰大乘的佛教徒,亲自担任大乘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大护法。在历次重大的护法活动中,曾筹巨资为寺院修建一座高过十丈的黄铜精舍。此举引起了小乘佛弟子的极大不满,最终导致了曲女城法会的召开。
戒贤论师收到信函后,告诉大众说:“我已经年长了,你们师兄弟中应该选出四人迎战小乘诸师。”经反复商议,由海慧、智光、师子光进行迎战,但戒贤论师细察《破大乘论》七百颂的论理格局,觉得此战并不一定有胜算,一筹莫展之际,玄奘大师挺身而出,希望允许参与。大众有些犹豫。而玄奘大师说:“一来我是外国人,是个留学生,即便论败也不会给大乘佛教抹黑;其次,《破大乘论》七百颂所谈论义此前均有研判,自信不会落败。”戒贤论师同意了这位留学生弟子的请求,并嘱咐他仔细研究《破大乘论》,不可疏忽。
玄奘大师找到《破大乘论》全文,经仔细研读后,发现了众多谬误之处,全面总结,写出了一千六百颂的《制恶见论》,以大乘宗旨全面反驳了《破大乘论》中攻击大乘的所有论点。此论在那烂陀寺被传播开来,僧众阅读后都广泛赞誉:“写得这么好,怎样的论敌也只能认输了
公元739年8月14日,天竺最有威望的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规模盛大的佛学辩论会。到会的有五印十八国国王及僧人六千人,还有许多老百姓。在这次盛会上担任主讲的,是玄奘。
依印度辩论场上的惯例,须由论主提出主题。玄奘法师将《制恶见论》的中心论点——真唯识量(真故极成色,非定离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二十三个字提了出来,并邀请那烂陀寺明贤法师当众宣读,而且以当地文字抄写了一份挂在会场的门外,任由一切人反驳。声明:如《制恶见论》有一字不妥,或被驳倒,或被更改,愿斩首相谢!
玄奘大师一人高居论坛,一连十八天阔论雄谈。无一人能辩倒他,也没有人能改动《制恶见论》里的一个字。与会各派学者,均为大师风采所折服,不少人放弃先前信仰,皈依大乘。
此次辩论大会,玄奘大师大获全胜,戒日王乃令侍臣装饰大象,礼请大师登上象背宝座,全城X,接受庆贺。玄奘大师拒辞不受,戒日王云:“此乃印度风习,不宜违背。”大师乃骑上象背,在热烈庆祝的人X中,前后巡行。人们捧着玄奘大师的袈裟,四方高唱:“X国法师立大乘义,破除了种种恶见。十八天全无论敌,每个人都该记住此事,并广为传颂。”曲女城巡行之后,戒日王组织数百条船与数千车乘,沿着河道护送玄奘大师返回那烂陀寺,盛况空前。
玄奘大师谢绝了印度当时各派别的盛情邀请,带着635部藏经贝叶回到长安,首先翻泽了600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在译完此部佛教史上最长的大般若经后,大师对唐太宗说:“此经乃震旦国振国之宝!”。大师曾经多次欲辞太宗皇帝回寺院专精翻译所带回来的贝叶经,可太宗皇帝由于早年杀兄斗乱,对自己所造之业感到害怕,并没有答应玄奘大师的请求。直到玄奘大师圆寂时,所带回来的经文还有大部分没有翻译。至今仍藏于西安大雁塔地X,实在是不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