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农村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啥意思?
优质回答:
题主问:“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农嫂认为:既然这句话能够成为谚语被千古流传,也就可见其应该是有着一定的指导道理的,因为,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这些俗语老话那都是经由了时代的风雨,是老一辈人们从长期实践中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应该是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的。
“茵陈”可能很多人不清楚是什么东西,其实这个东西分布性很广,在大多区域的农村里都有生长,是一种为菊科多年生草本野生植物,又名也叫“白蒿”。那么,这种野草它究竟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被编成千古流传的俗语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个这句俗语的究竟,
其实,这句俗语的由来是有一个典故的,这个典故一直也在民间流传。传说,华佗行医江湖,一日采药归来,遇到一位挖野菜的中年农夫,面孔水肿,肌肤发黄,拄拐而行,步履蹒跚,华佗便为他免费诊脉,诊断结果初判他患有黄疸症,而且病情非常严重,这种病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也是无特效药可治,一旦得病,数月内必死。故华佗也只有劝慰农夫几句后便各奔东西。
半年后,华佗在次巧遇这位农夫,农夫脸色X,体态于常人无异,身上已不复当初面孔水肿,肌肤发黄的样子。华佗诧异不已,连忙上前问候。询问他服了什么药,使死症得治。农夫说:“穷人只能生死由天,哪有什么钱吃药,只是在春天里吃了几个月青篙和野菜,便有了如今的样子” 。华佗听到农夫的这番话后吵判断,农夫所食的青蒿野菜中必有能治黄疸病的药草。于是华佗和他的弟子,经过三年的时间,尝遍春夏两季的青蒿、野菜、草头,终于发现了可治黄疸病的这种植草。而且这种植草季节性特别强,只有在3月的嫩叶期有明显的疗效,其它月份时这种植草便失去了它的药性。
后来,华佗为了帮助百姓们区分此植草在时间段中的药性发挥,就把三月中这种植草刚萌发出来的带着极大药性幼苗起名“茵陈”,三月之后失去药性价值的将它叫做了“篙”。并同时编了一句让人们顺口好记的顺口溜,也就是流传至今的这句: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俗语。
其实这句话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说,也就是,这种野菜是一味中草药,但它的药性价值最好的发挥时间是在它X时期才有用,过了那个期间后长高变老了也就失去了该有的药效了,所以也就只能“当柴烧”了。
其他网友回答
想搞明白这句俗语,就要先了解什么叫茵陈。这种草别名香艾、椒蒿、狭叶青蒿、龙蒿、艾蒿等等。我们当地称呼这种茵陈草为艾蒿。此草为多年生丛生型芳香草本植物,属于菊科蒿属。艾蒿和艾草非常想象,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楚。因为每年端午节,我看到有不少人X所谓的艾草,其实是艾蒿,也就是茵陈草,根本不是艾草,只是当事者不知道罢了。
茵陈草的高度和和艾草差不多,不同的是茵陈草叶片呈线形,细长,光滑,绿色,长约5厘米,叶片无裂片;植株X,茎略呈木质,多分枝。艾草的俗称也叫艾蒿,但是和茵陈草所谓的艾蒿有所区别:艾草植株茎秆有棱角,且是单叶片,植株和叶片背部都有白色绒毛。这些特点就是茵陈草和艾草最大的区别,它们成株的整体颜色比较类似,叶片一看不一样:茵陈草叶片呈线型,而艾草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分清楚茵陈和艾草的区别,再来说这句老俗话的到底是啥意思?三月茵陈四月蒿:三月份茵陈发芽,非常嫩,没有“怪味”,在旧社会经常当做野菜吃,称当地人为茵陈;进入四月份,它就会长大,植株形态已经改变,还会逐步带有本植物特有的芬芳馥郁味儿;虽然能吃,但是开始有“味道”,村里人把这种味道称为“蒿”味。通常所指艾蒿、艾草、榆木草等等蒿子类植物散发的独特味道。这个味道会随着茵陈草的长大,越来越浓……无法食用。不过从我记事起,没见村里有人吃过这玩意儿,只是听奶奶说过,旧社会人们生活条件差,没吃的,才会去吃艾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进入五六月份,茵陈草已经长大,“蒿”味非常大,远远就能够闻到,整个植株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香味”儿。这玩意儿可以长1米多高,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捉迷藏,就经常进茵陈草丛里藏着,也没有蚊子咬。这个时候的茵陈草已经长“老”了,无法吃,由于其味道比较大,鸡、兔子和羊等家禽家畜也不去吃它们,所以村子旁的荒坡上长的一片一片。只有闲不住的老人,会用镰刀割下来晒干,冬天烧火用。这种茵陈草,以前村子周围有很多,一大片一大片的,是我们捉迷藏的好去处,想起来都非常怀念。但是,现在茵陈草从村子周边消失了,问过村里人才知道,夏忙以后,有些勤快的人,没事会收割这种茵陈草,晒干以后,卖给X这种草的人,前两年据说1块钱1公斤,被X去做药材了,难怪近几年村旁不见它们的影子了。
其他网友回答
农村的俗语,是在数千年的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勤劳的农民得出来的至理名言,内容相当丰富。其中,不少是农民通过口口相传下来的,非常宝贵,对后辈为人处世、农业耕作以及发展养殖产业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也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俗语,它不说农事,也不讲民俗,更不阐述人生哲学,而是描述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即”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那么,这句农村的俗语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说的白蒿这种植物
要想弄清楚这句俗语,先要了解一种植物,叫白蒿,也叫茵陈蒿,是一种多年生轴根小半灌木,每年的3~4月,跟大多数植物一样,长出新的嫩枝叶,开始复苏。往后5~6月份,继续生长,8月中旬开花,9月初结实,10月初果实成熟。
当白蒿(茵陈蒿)在3月份的时候,X的枝叶刚长出来,此时在中医上被称为”茵陈”,成为一种非常苦却很具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如此,”三月茵陈”就是这么来的。
当进入4月分之后,白蒿(茵陈蒿)逐渐长大,苦味淡化了,清香味变浓,可以拿来作为一种野菜食用,被称为白蒿。故而,就有了”四月蒿”这种说法。
当进入5~6月份的时候,白蒿(茵陈蒿)逐渐生长,枝叶变老了,不具备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只能够当柴草烧掉。于是便有了”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白蒿(茵陈蒿)可作为一种野菜开展种植
由于对常见蔬菜,诸如白菜、生菜、冬瓜、韭菜、萝卜、西红柿等,吃腻了。所以,野菜成为了不少人在饮食上的一大追求。白蒿(茵陈蒿)便是一种非常好的野菜,食用价值相当大。建议可以尝试种植,甚至当成一个产业来发展。接下来,我们分享一些关于白蒿(茵陈蒿)的种植方法。
㈠选地和整地。白蒿(茵陈蒿)是一种喜欢光照和高肥力土壤的野菜,建议选择一块阳光充足,以肥力高且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主的地块。然后,对土壤进行翻耕,同时施入8000斤腐熟的农家肥作为基肥。
㈡播种。每亩地大概使用50~100克白蒿(茵陈蒿)种子,于每年的3~4月份播种。可将种子与细沙掺和之后,撒播于翻耕整理好的地块上,再覆盖一层薄土,浇水,保持X。
㈢间苗施肥。当幼苗生长高4~5CM的时候,可以株距5CM的标准去间苗,并且松土除草,再浇水。一个月之后,先清除杂草,再追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
好了,以上是我个人看法,欢迎评论指正。另外,大家有关于三农方面的问题,可以一起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农村有许多有用的俗语,这些俗语不是随意而说的,而是老农们根据亲身经历或实践得出的经验之谈。‘’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这句农村老话说的是农村普遍生长的一种老蒿。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农民们为什么要给它编成千古流传的俗语?下面我们探个究竟。
茵陈是医用名,医生开药方一般都写茵陈。但是在我们这里一带,因为它的颜色略带灰白色,农民们叫它是白蒿
茵陈在农村随处可见,田间地头,野坡道旁,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它的生命力很强,适应各种土壤。茵陈一般是二年生。第一年秋天成熟的籽粒掉落在在地下,只要湿度合适本年就发芽生长。直到严寒到来停止生长越冬。
第二年寒去风吹春来到,茵陈嫩叶又挺身。”堆盘红缕细茵陈,巧与椒花两斗新。‘’茵陈非常耐严寒,夜晚零下20度,只要白天温度在零度以上,靠近向阳的墙根它都可以缓慢生长,绿色不变。第一个向人们展现绿色报春的总是茵陈。因为它是隔年生长,所以人们叫它茵陈。三月茵陈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农历的三月份,我们可不能把它认为是公历的三月份就错了,这句俗语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古代一般用的农历比较多。农历三月份正是阳光普照大地,气候冷暖适中,是茵陈吸收大地之营养,接受阳光照射之精华的最佳时期。所以这时的茵陈采集来用于做药,对治疗黄疸肝炎有很好的疗效。茵陈的采集时间很重要。过早过晚都不行。过早太嫩药效不足,过晚茵陈木质化,药效丧失。同样不能药用。怪不得华佗三用青蒿留下千古名言:三月茵陈治黄痨,传于后人要记牢,四月茵陈变黄蒿,五月黄蒿变柴烧。
茵陈是一种药用野草,也是农民们挣钱一宝。记的那年黄疸肝炎大暴发,茵陈成了紧俏东西,我们这里农民每天挖茵陈,现挖现卖,也是很X的。现在药店还在收,只是量不多了,勤劳的人们还是可以赚的一笔零花钱的。
总结: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说明茵陈的药用时间性很强,过早药效不足,过晚了随着它的生长药效也大大的降低了,只能当作柴禾烧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从中药药效成份来说的。恰到好处。采药,制药主要看草药人上长季节和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