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历史上以人和取得胜利的战争)

网友提问:

历史上哪些战争,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取得的胜利?

优质回答:

历史上哪些战争,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取得的胜利?

我想说的是,一场战争绝不是一个人能够左右的,那是一X人的集体意志才能达到的结果,但一场战役确实是可以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而取得顺利。而且我认为题主对战争、战役、战斗等的概念还有一些疑惑或者不太明白的地方,下面首先解释一下:

战争:战争是政治斗争或者外交手段的极端表现,当通过政治谈判、外交谈判等都不能解决的时候,战争就登上历史舞台,他是一系列的战役所要达到的结果,比如由平型关大捷、昆仑关大捷、长沙会战、松山战役等一系列战役所组成的抗日战争,最终目的是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而由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三大战役等组成的解放战争,最终目的是夺取天下,解放中国;

战役:战役是战争的组成部分,达成战争的手段;

战斗:战斗是战役的组成部分,是战役的具体单元,通常团以下的小规模的军事活动都可以称为战斗。当然,我们不能排除《亮剑》中由独立团发动的【平安格勒战役】,因为他的投入人数是师以上的,可以称之为战役,它是非常态的。

因此,一个人可以影响一场战争,但不能左右一场战争,但可以左右一场战役。

比如,长征时期的四渡赤水,又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的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这些战役,不是随便任命一个什么李司令、张司令、马司令……就可以达成的,他的指挥官通常都必须具有独特的特点或者高超的指挥艺术才能够达到,都是无可替代的。

四渡赤水、和孟良崮战役大家讲的比较多,所以不讲,下面稍微讲一下苏中战役。

苏中战役

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第一年最最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他的最最最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战略侦察:在解放战争的初期,国民党异常强大,到底怎么打,谁也不知道,需要一些具体的实践来总结规律;

改变中央战略方向:苏中战役的七站七捷,改变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规划,证明南边也是可以有作为的,不是只能给北边做辅助,做嫁衣;

战役模板:苏中战役,最终作为模板教材,党中央毛X明文规定所有解放区都必须效仿,是解放战争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苏中战役的指挥官

苏中战役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果,与他的指挥官粟裕将军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粟裕就没有苏中战役的伟大胜利。粟裕将军具有其他将领无可替代的特质:

善于主动思考战争规律,不唯上,不媚上,所以能够从战场实际去思考,得出与决策层不一样的结论;

它具有比其他将领都丰富的包围圈内的战斗经验,从北上抗日先遣队开始,就一直在四面受敌的环境下战斗,所以他敢打险仗、恶战;

长期与中央脱离,他对战争有一套自己的认识,指挥大胆又缜密。

所以,苏中战役因为粟裕将军的出现,取得了最辉煌的结果,在解放战争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他网友回答

红军长征时,尽管突破了对手的四道X线,但却战损非常严重,血战湘江以后,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仅剩下3万余人。

再由李德、博古等人指挥下去,红军的命运真的不堪设想;遵义会议以后,毛X重归军队的领导位置,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毛X分析了敌我态势,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形成一个拳头,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对围追堵截的对手实施重点打击,突破对手的包围圈。

于是,毛X指挥工农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非常出色的运动战,因为毛X这个关键人物,运筹帷幄,甩掉了对手数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堪称中国工农红军军史上的神来之笔,教科书式的经典战斗案例,这就是红军历史上有名的四渡赤水。

中央红军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击溃黔军的抵抗,打退尾追的川军特遣支队徐国瑄部、郭勋祺旅、潘佐旅等部,从元厚、土城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鉴于敌主力已大部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背景下,毛X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再次折回贵州;红军先头1个主力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地掩护部队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在遵义地区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人,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即四渡赤水第二渡。

敌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毛X就决定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由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红军之际,红军主力突然转兵向北,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

以上三渡赤水河,目的完全是为了迷惑和调动对手,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X态势,对手再次把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川南时,毛X却命令中央红军秘密迅速地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在毛X的指挥下,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四次渡过赤水河,在中国革命非常危险的关头,挽救了这支工农武装的军队;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陕北延安,从此在毛X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X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其他网友回答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个华中重镇在南京沦陷后,曾经一度成为国民X的政治中心,因此在日军破城前,除相当一部分机关单位从水路撤往宜昌外,更多的部队、机构涌进南面300多公里的长沙。其中包括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等等,这里的最高军政长官分别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和湖南省X张治中。

日寇第11军追击南下似乎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长沙城已是风声鹤唳,为了避免重现武汉几乎完整落于敌手的局面,军事委员会要求湖南认真执行“焦土抗战”的政策,在长沙城内布满X,一旦日军接近立即焚城并且撤退。而实际上,日酋冈村宁次的第11军也已经是强弩之末,短时间内根本无力南犯,正在武汉地区整补中。

军委会委员长给张治中的密令是:“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而掌握X部队的陈诚却对此一无所知。张治中交办的具体执行人分别是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省保安处长徐权,注意这都是地方保安部队的长官,对军事形势的掌握、手下部队的素质都大成问题,如此混乱的指挥系统和混乱的焚城部署,终于酿成大祸。

(张治中剧照)

1938年11月13日凌晨2时许,位于长沙南门外的伤兵医院突然起火,省保安处长许权接报后电询前线的第15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得知并无日军进攻,判断是意外失火,遂命X局出动消防队救火,然而消防队却早已撤离,火势因此渐大。由于缺乏沟通,不明真相的警备司令部所属警备第二团官兵,以为这就是焚城信号,24个分队纷纷按计划开始纵火,于是“文夕大火”在全城漫延开来,整整五天五夜才熄,长沙城变成一片废墟。

也就是说鬼子还没来,张治中的部下却自己把长沙烧成焦土,消息传出举国哗然,重庆方面无奈之下弃卒保车,迅即审判并下令第74军军长俞济时枪决了酆悌、警备部二团团长徐昆和文重孚(X局长),但是仍欲保全张治中的政治生命(命令毕竟来自最高层)。然而陈诚却不干了,他的司令部刚刚于11月12日从平江县城进驻长沙城内的章家老宅,莫名其妙被烧个七荤八素。

(陈诚剧照)

虽然同为蒋某人的“八大金刚”,位置后来居上的陈诚仍然决定向张治中发难,看来这把火确实把他烧恼了(陈诚一直反对焦土抗战的做法,武汉警备总司令郭忏没有焚城大约与此有关)。遂于11月17日X军事委员会“自请处分”,其实这事跟他的权责没一毛钱关系,明眼人一看便知,陈诚这是变相向最高层施压:“一定要追究这场大火的罪魁祸首”。

这就尴尬了,如果一定惩处张治中,那必然会牵出焚城命令的始作俑者,而枪毙的级别已经到了黄埔一期的酆悌头上,就是想迅速结案大事化小,因此陈诚这份不合时宜的X遭到痛批。蒋某人在南岳衡山以“辞修长官弟”的抬头送来长信一封,指责陈诚应该“长沙善后更应同心一德,早日完成,厚于责己,轻于责任”云云,陈司令长官这才明白,文夕大火的浑水原来如此之深。

(长沙大火)

最终给张治中的处分决定是:“革职留任,责成善后,以观后效”,而陈诚也深感继续留在长沙很难再与张文白共处,遂提名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X本职,自己则常驻重庆不归,履行军事委员会政治X的职务。到了1939年2月,张治中亦被调回重庆,薛岳再兼“湖南省X”,从而获得了湖南战场的军政全权,“老虎仔”来了。

长沙这场大火,烧走了蒋系两大重臣,使善于用兵并且具备一定作战主动性的薛岳,阴差阳错在关键的时间出现在关键的位置,自然也成为保卫长沙的关键人物。1939年9月,完成整补的冈村宁次发起了第一次对长沙的进攻,军事委员会从上到下皆认为应该放弃长沙退至衡山山脉再战,正是薛岳抗命不撤,力陈“退到何地是尽头”?

(陈诚和白崇禧剧照)

蒋某人心疼自己的嫡系部队,特派陈诚和白崇禧赶至禄口要求薛岳弃城南撤,而薛岳不仅说服了陈诚,还抢白了一向看不顺眼的副参谋总长白崇禧,总之就是必须要打,终于改变了重庆的既定方案,得以全力坚守长沙。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改被日军追打的狼狈局面,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两年内两次逐退日寇,更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而若非薛岳走马上任,无论是陈诚或者张治中坐镇长沙,以他们对蒋某人的顺从作风和战役指挥能力,中国军队必于1939年便弃守长沙。三湘百姓生灵荼炭不说,也就没有了此后四年多在湖南的战略相持,人口众多粮产丰富的湖南一旦过早沦陷,对抗日战争的苦撑阶段是非常致命的,所以说,三次长沙会战歼寇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薛岳确有跟日寇精锐X兵团周旋的勇气,这才是难得的。

(薛岳剧照)

其他网友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战的胜利,刘伯承就是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这一次战争,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我们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打响的时候,国共双方一直都是对峙在黄河以北的战场上。

很显然对于我们人民解放军来说,国民党的军队,都集中在了北方战场,这是对我军十分的不利的。

毕竟我军最为擅长的就是打运动战,打游击战,越是地广人稀,对我军越是有利。

说白了地盘若是小了,不利于我军的作战。

再加上那时候,国民党将领胡宗南对延安地区虎视眈眈。

在这种情况下,毛X想要急迫的打破这种局势。最好能够把国民党的一部分军队,给引到长江以南去。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以及他带领的中原X军,就担负起来了这个使命。

对于刘伯承来说,当时的他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既然要把军队,深入到长江以南,就必须要对敌人造成重要的打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敌人引到长江这一代来做战。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就开始选择了要到敌人最为密集的大别山地区。

可以说大别山就如同敌人的心脏一般。

若是刘伯承的军队,能够突围到这一地带,他们就将会如同一把利剑,插在了敌人的心脏。

这绝对能够给敌人带来伤筋痛骨的打击。

可是,想要靠着自己的孤军,打到敌人的心脏地区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当然也并不是没有希望。

可以说只要每一个人,他们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打这一场战役,还是有可能胜利的。

所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在刘伯承的号召下,他开始带领着刘邓大军向大别山突围了过去。

我们都知道在这里刘伯承鼓励战士们“狭路相逢勇者胜”,不管遇到什么样敌人,只要我们拿出不怕死的精神,我们肯定是可以打败他们的。

最终在这样的斗争下,国民党的军队,都被打的胆寒了。他们失去了一个又一个的军事要塞。

最终刘伯承带领的刘邓大军,赢得了大别山战役的胜利。

此次战役的胜利,用毛X的话来说,就是人民解放军有防守到主动进攻的一个转折点。

从此,中国各个地区,开启了解放全国的热潮。

可见,这一次胜利,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

前言:公元1161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撕破宋金和约,兵分四路,大举进攻南宋。南宋两淮守军纷纷败退;金军越过淮河,进逼长江。南宋又一次陷入了军事危机之中。

就在这国家X生死危亡的紧急关头,一介文人——虞允文登场了。

(虞允文塑像)

虞允文(公元1110——1174年),四川眉山人,是南宋初期的著名大臣。

虞允文是书生出身,进士及第,长期在南宋朝廷从事文职工作。

公元1149年,金国X完颜亮发动X,杀死了金熙宗,自己当上了金国的皇帝。

完颜亮上台以后,大力铲除异己,整顿朝政;经过十年的发展,金国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

完颜亮爱好汉学,喜读诗书。他对江南的苏杭美景一直心驰神往。在X稳固、国力发展之后,完颜亮萌生了进攻南宋、平定江南的强烈愿望。他曾经写下诗篇,表达了自己征服江南、一统天下的志向:

万里车书一混同,

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

立马吴山第一峰!

(完颜亮梦想征服江南)

随即,完颜亮就着手进军江南的准备。而同一时间里,完颜亮命里的克星——虞允文正出使金国。虞允文观察到金国方面正在造船、运粮,军队也在频繁调动;他意识到金国即将进攻南宋。

虞允文回到南宋,就X宋高宗,请求朝廷早做军事准备,加强防御。但是,朝廷对他的建议没有当成回事儿。

公元1161年10月,完颜亮率领金军主力南下。金军兵分四路,越过淮河,进攻南宋两淮守军。

防守两淮的南宋军队一触即溃,金军攻势锐利,一路向南,如入无人之境。

金军的进攻,使得南宋朝廷极为震动。长跑健将宋高宗心里又已经作好了逃跑的打算。

南宋朝廷因为虞允文曾经X建议加强军事防御,就派虞允文以文职官员的身份去参谋军事。

金军势大,意在一举灭亡南宋。而南宋淮西军队主帅X却畏敌如虎,不敢应战。致使金军进军极其顺利,很快推进到临江。

X一路南逃,从庐州退到和州,接着,X又逃到采石。

金军攻占临江以后,南宋朝廷一片混乱,官员们纷纷准备逃难,宋高宗也要下海避敌。这时,朝中主战派大臣极力劝阻,宋高宗才下令整顿军纪,准备抵抗。

X被朝廷撤职查办,接任的主帅尚未到达,宋军X龙无首,军心混乱,根本无心抵抗金军的进攻。

就在这关键时刻,虞允文被派到采石犒赏军队。

一看到守军如此混乱的状况,虞允文立即召集诸位将领开会,勉励他们上阵杀敌;紧接着,虞允文走入军营,向士兵们传达了朝廷决心抗击金兵的命令,号召大家奋力作战,保护自己的家园。

虞允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对大家说:一旦金兵过了长江,你们又能跑到哪里去呢?还不如就在这里,依托长江天险,随我一起,与金兵决一死战,博得个青史留名呢!

守军将士们本来已经军心散乱了,现在,一听虞允文的话,就稳下心来,纷纷表示:既然您愿意领军作战,我们就跟着你,同金兵殊死作战。

跟随虞允文一起去犒师的官员悄悄地劝他:你不过是来犒师的;现在统兵将帅把事情搞得如此糟糕,你又何必担此责任呢。

虞允文坚定地回答:值此国家危亡之际,我还怕什么责任。这正是我辈报效国家之时,我岂会逃避。

就这样,虞允文成为了采石宋军的领袖。虽然他是一介文人,从来没有打过仗,但是,他毫不畏惧,整顿军队,鼓舞士气,积极请教,采取得力措施,作好了一切迎敌准备。

骄狂的金军一路上从没有遭到抵抗,他们毫无顾忌,杀向采石矶。

虞允文命令宋军出击。将士们勇猛杀出,与金兵奋力搏杀。一时间,杀得金军晕头转向,狼狈不堪,很快败下阵去。

南宋水师也向金军的船队发动了猛烈地进攻。直到天色昏暗,战斗还没有停止,一部分金兵还在负隅顽抗。

恰逢此时,一队南宋军队从其他地区逃到采石。虞允文立即把他们整编起来,命令他们立即打起旗帜,敲响战鼓,伪装成大批援军赶来的样子。听着阵阵鼓声,看到宋军旗帜如海般地飘扬,金军以为南宋的援军赶来参战了,于是彻底丧失了斗志,纷纷向后撤退了。

完颜亮气得暴跳如雷,命令第二天一定要强渡长江。

但是,次日历X战,金军又被打得大败。完颜亮无奈之下,撤往扬州。

这就是南宋时期著名的“采石矶大捷”。此次大捷完全是虞允文一个书生的功劳。大胜之后,宋军新任主帅才赶到采石来上任了。

结语:采石矶大捷,振奋了南宋军民的斗志,稳定了南宋的形势;同时,也导致了金主完颜亮的败亡,彻底葬送完颜亮“立马吴山第一峰”的雄伟梦想。此战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影响都很巨大。

虞允文因此一战,受到南宋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从此,他成为南宋著名的将领。

一代伟人毛X晚年在读史书时,看到采石矶之战,不仅击节赞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