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知行合一?王阳明分享他的秘诀(王阳明做到知行合一了吗)

网友提问:

为什么感觉很多人都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历史上的王阳明却能做到?

优质回答:

王阳明是“心学”的创始人,“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思想。为什么大部分人很难做到知行合一,而王阳明却能做到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和王阳明先生的经历有关。

王阳明先生经历过求学,考功名,上战场,担任朝廷要职,又被发配到贵州龙场……这些经历,让他看过了世间百态,也摸清了为人处事的规律。

他本来是想学朱熹的理学,信奉“致知在格物”,但是通过实际操作,他发现不靠谱,因为我们不可能把世间万物都给探究清楚。后来,通过经历了人生坎坷,在贵州龙场,他发现其实不需要去研究万事万物,也可以搞清楚一切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其实都是发自内心的想法,所以只要修炼一颗顺应自然的心,就可以在行动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得到正确的结果。

王阳明把修炼之法,总结为9个字,即:心上学,事上炼,致X。

心上学:指的是做任何事情,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同时,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去纠正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否正确,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平静,慢慢地,就可以养成一颗公平公正的心。

事上炼:指的是我们内心有了想法,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以后,都只是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的。有了理论,我们还要去实践,用实践和行动去检验我们脑子里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实用,是不是正确的。

致X: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本心,都是善良的,都是公正中庸而不偏激的,只是我们接触到社会以后,我们的内心就有了杂质。所以,我们努力去维持自己的本心,纯洁的本心,是善良的,这份善良需要我们用行动去维护。所以,致X,就是知行合一的一种体现。

王阳明先生讲过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X,为善去恶是格物。”

如果我们能够牢记这四句话,按照“心上学,事上炼,致X”的理念去学习,实践,也一定可以做到知行合一。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必定大部分人都要成为社会的基础,铺垫,知行合一的人,上升到一定的层次了,不多见!!

其他网友回答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白几个问题。

(1)何为知行合一?先生认为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是为不行。空有理论,讲道理讲的满嘴跑车,就是不去做,这不是真知。同样,如果蒙头乱做,不知道为什么而做,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也不是真正的知道。所以真正的知行合一是统一的。

(2)知行合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人立即就能明白其真实定义,以先生之材质,尚且顿悟之后方能践行,而且不是一时,是顿悟后终其一生。

知晓这两个前提问题,本题答案就逐渐明朗了……

第一,从宏观环境分析,知行合一之学说不早于宋代,宋以前的人直接被过滤掉。而有宋一代之后程朱理学一直占据主流话语权。当时的主流是知行分离,直到先生顿悟,倡导心学,方有部分心学弟子,逐渐践行。然先生去世百年之后,心学弟子也逐渐崩塌,故知行合一的真实要义不得为世人所知。

第二,市场竞争逐利使然,程朱理学一直是古代高考标准答案,最有市场。求取功名,必然使人逐利而不思知行合一要义。故,知道的人少,理解的更少,做到的几乎没有。就如同现在的一门小众手艺,失传的非遗手艺,不一样也是很少人拥有么?

第三,心若不专一,逐外物而行,势必为物欲,名利才色所吸引,面对利益时,私欲胜过天理,又何能知行合一。

第四,你不知道不等于没有,比如隔壁村的X,一生都在致力于做善人做善事,虽然他不知道这就是知行合一,但是他的行为就是知行合一。

最后总结下,懂得了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此生。用知行合一之理解,那就是你并没有真正懂得许多道理,所以过不好此生。

真正能读懂知行合一的人少之又少;

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又求闻达于天下;

特殊的风云机会,让先生二者兼具。

故普通人只知知行合一世间唯先生耳。

殊不知,能知行合一的有时只在你我身边,只是你也未曾真知知行合一罢了…

此心光明,方能照世间魑魅;

此心昏昧,又何照人世万象;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