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教育的好坏怎么评定?
优质回答:
立德树人
笔者想起了时下香港局势,不禁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参与,是教育出了问题么?是教育坏了么?
笔者想:教育的好坏问题要回归教育的初心,弄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X、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使素质教育具体化。
牢牢把握教育初心,弄清楚以上问题,我们再谈教育。
1.功利化的角度: 分数!升学率!
笔者想这一点,大家都明白。家庭教育中功利化的就看学习好坏,考了什么名牌学校;学校教育功利化的就看学生分数,班级平均分,考了多少个一流学校。
以此来判定教育质量的好坏,就如同单纯用经济数据看来社会发展好坏。
2.立德树人的角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素养!
笔者从这个角度,想说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核心素养!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一个内核:
倡导富强、X、文明、和谐,
倡导X、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基于此再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这一点,我们借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来说。便是如下: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总之回归教育的初心,弄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建议这个题目得细分一下才能更好回答,否则写一本书都说不完,这涉及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方面。每个方面还和教育测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评价学、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等一系列专业知识相关。仅仅就学校初中阶段的教育发表下自己看法吧!
初中阶段的教育,承接小学六年级义务教育,后续高中三年应试教育,作用十分重要。托小学“素质教育”的福,初中阶段不敢脱离这个框架,而三年后的高考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在每个初中生头上,所以初中阶段教育的好坏,便有三层要求,第一层是输送高考人才,第二层中输送中职人才,第三层是培养合格市民。
这也分别对应了初中毕业的学生三种走向,当然,前两种为主。
在这三层要求中,统一的是对德的重视,立德树人无论放在哪个层面,都是必要的,因此,初中阶段的教育,品行非常重要,从最起码的社会公德,到职业道德,需要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
然后才是对意志品质的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基础不同,三年中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有少年得意,也同样有大器晚成,而三年,不过是人生中短短一瞬罢了,但贯穿人生始终的,是意志品质。
最后是学业成绩的要求,事实上,前两个要求达到了,学业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因为基本上学霸们都具备前两条。
好坏的标准,便基于对以上要求的实现程度,即进入初中时,属于什么层次,而毕业时,又属于什么层次,期间的增量便作为数据进行评价。
其他网友回答
什么是好教育呢?其实,在获得教育的途径方面,我一直坚定地相信“英雄不问出处”。
身边出色的朋友和老师,有海外名校的硕博,也有没读过大学的,但这好像并不妨碍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
我甚至会更佩服未经过传统教育路径的人,因为他们完全靠自我教育,又在社会中学习到了真刀实枪生存的本领,往往能知道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大部分的人,可能没有这么早意识到这一点,还是需要依靠学校教育而获得自我的成长。
我也曾有过所谓的“名校情结”,觉得评定一份学校教育的好坏,是通过排名高低,考试通过率高低,名师数量以及授课质量。但如果回忆我们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校教育,恐怕课堂上教授的知识脑海中已经所存无几,考学升学也只是过眼云烟,真正留下痕迹的,是潜移默化对价值观的影响。
学校教给我的,不是浩瀚的知识史,而是对交替更迭的时代精神的理解,让我明白自己在时代洪流中是多么渺小,要终其一生实现自我价值。
老师教给我的,也不是绝对,对文化的解析,而是分析能力,比如知道什么是low什么是fine,知道最动人的往往不是花枝招展的空壳,而是内在闪光的人文精神。而同学们教给我的,不是高分技巧,而是X和尊重,你就算一路裸奔横穿教室也没人care,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界,可能不懂,但必须尊重。
是的,好的教育就像不知不觉播下了许多种子,然后花开,余香一生。
那么,什么是坏教育呢,我也深有体会。
题海战术是坏教育,它会麻痹思想,高分低能。排名点名是坏教育,它会践踏自尊,扼杀天才。
而我现在感觉最可怕的教育,是金钱对幼儿的渗透。每逢节假日,焦急的家长们争相给老师送礼,而孩子们也相应攀比着家里父母官职大小,有无豪车洋房。
某些高校教育也令人担忧,一次,有学校请专家前辈去做讲座,餐桌上让学生端茶倒水,极尽恭维,聊起天发现系主任对所开专业半知半解,底下青年老师跟抱怨,这专业完全是系主任为了抢占位置,直接硬开的,没有实质的教学架构,半途搭建的草班团队,招过来的学生就只能帮老师写论文,然后去发表评职称抢占新位,这样的学校辛苦考上了有什么用?
我想,将来等我有了孩子,可能会告诉她/他,教育,可以是学校给你的,可以是家庭给你的,但最重要的是自己给自己的。同理,对于步入社会的我们来说,离开了学校,以后的漫长人生路,都需要有意识的自我教育。
好了,感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德,智,体,美,劳就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永久性标准。
其他网友回答
很简单:看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引导学生自发思考,有没有鼓励学生创新,有没有鼓励学生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