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国古代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优质回答:
在北宋初年,杭州(钱塘)的一个书生编撰出了一本以姓氏为内容的蒙学读物。他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就像一首四言诗一样,便于孩子们诵读和记忆。这本书对于我国姓氏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就随着这本书,来看看我国姓氏的起源吧。
我国姓氏的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伏羲氏时期,“伏羲”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有姓的人。自从“姓”产生后,基本上就世代相传,在没有特殊变故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专家们推测,姓的最初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原始社会里,各个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这些图腾中的形象,就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就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一种共同代号,即“姓”。
“姓”最初代表有共同血统、血族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它不属于个人或者哪个家庭,而是属于整个部落。据史料记载,最早伏羲氏就是根据“姓”来“别婚姻”“明世系”和“别种族”的,以此来辨别不同部落的后代是否能通婚。
于是,伏羲就制定了人类严格的男婚女嫁的制度,并开始用鹿皮当做聘礼。从这之后,又以各家所养动物、植物、居所或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
由于古代部落的数量极少,因而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非常少的。相传人类始祖黄帝轩辕有25个儿子,其中一半的人功德卓著,黄帝就给了他们不同的姓,让他们世代传承下去。
而“氏”则和“姓”在根本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氏原本是古代姓的一种分支。
在母系社会中,子女是随母姓。后来发展到了父系社会后,则开始随父亲姓了。当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数目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大家族就会分为若干个小分支单独各处。
在以前的X里,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和祖先形同的姓之外,另外还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区别于其他人的标志,比如国名或官名,这就是“氏”。
因此,姓是一个大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只是从X的姓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分支。后来,随着某些X的封地或官位的改变,“氏”也会陆续改变着。这种情况下,就会在一个大家族里面,存在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的情况。
除了X之外的普通百姓,则既没有姓也没有氏。
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X婚制转变为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到了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X有氏,而贫民则有名无氏。那时,还有这样的婚姻制度: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的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时的“氏”开始转变为姓了。战国以后,平民也开始有了姓,这也标志着X的没落以及平民地位的上升。
至秦汉以后,姓与氏便合二为一成了“姓氏”。总的来说,姓和氏,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和历史产物。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姓氏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姓氏现在说来是一个词,但是在古代,姓氏不是一个词,而是“姓”“氏”两个字,这两个字各有各的意思。
说文解字里头说,“姓”是“人所生也,从女”。
古文字研究者说:“姓”从生得音义。
“生”字的古文字,象草木枝芽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样子。人从娘肚子里生长出来,跟草木从大地生长出来相似,所以,“生”由草木长出转指人的生育。
陆德明《经典释义》中说:女生曰姓。女子是生育者。母系氏族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就“因生以赐姓”。在“生”这个字的前面加个女字,就成了“姓”字。
在姓氏意义上,“生”和“姓”是一对先后出现的古今字。
顾炎武考证,春秋时代只有22个姓。而在22个姓中,差不多一半都与女字有关,这从22个姓的偏旁就可以看得出。
“氏”又是咋回事呢?
《说文解字》说,“氏”的本意是一块要从山上掉下来的石头,这块石头相对于山整体而言,就是一个分支。
所以“氏”的意思,稍作引申就成了分支的意思。
也就是说,对“姓氏”而言,“氏”表示是“”姓”的一个分支。
生而为人,有家庭属性,也有社会属性,这样的属性从“姓氏”出现就已经存在。
如果说“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氏”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
在古代,“氏”的出现,最初是氏族部落,然后是皇亲国戚用来标示高贵宗族分支的标识或者称号,既家族支派的指称符号,是从“姓”中分家分封而得来的。
上行下效,皇亲国戚那样干,有权有势的家族也那样干。
万献初教授说: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以后,一些家族支派由于种种原因而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于是就有了对其分封的行为。分封之后,为了表示区别,就根据其不同的职业、地域、所封住地等特殊信息,给这一支派重新命名称号,这就成了氏的来源。
民间有句俗话,叫树大分叉,儿大分家。意思是说,树长到一定程度,就要从主干分开,新枝不断开枝散叶,不断生长,这样大树就会越来越枝繁叶茂。人就像树一样,长到一定程度,就要男婚女嫁,离开父母,组成新的家庭,传宗接代,生生不息,这样家族就越来越昌盛。
从春秋里的二十二个姓,到后来的百家姓,一方面印证了这句话。另一方面,还说明了当初的姓不断产生分支而成为了后来的姓。
分姓命氏,就是为了宗族血缘的源远流长,同时也为寻根问祖提供依据。
古代姓氏是怎么来的?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非常丰富的文化史实,一时半会是说不清楚的,今天在这里我暂且抛砖引玉,期待你的高见。
其他网友回答
来源有:以图腾为姓,以封地国名为姓,皇帝赐姓。还有复姓衍生的,如欧阳,现有的只取欧为姓,有的只取阳为姓。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的姓通常与地理环境和图腾崇拜有关。《说文解字》对“姓”作这样的解释: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梁启超认为,“无父感天”说之由来,是由于“当婚姻制度未兴以前,只能知母为谁氏,不知父为谁氏,此则母系时代自然之数也”。 现代人类学研究表明,部族社会时期,人们认为X与X无关,是“图腾”使婴儿灵魂进人母胎的结果。周的祖先——“弃”就是姜姓女子姜源所生,传说姜源在旷野里踏了巨人的足迹后X,后来生下了弃。那姜姓怎么来的呢? 姜姓源出炎帝,炎帝生于姜水,故以水命姓为姜。再如姬姓的得姓始祖为黄帝 ,黄帝因长居姬水,故以姬为姓。可见,大多数情况下,姓氏来源与生活环境信息相关,一般都“就进取材”,与日本人姓氏中的“村上”、“河野”、“渡边”等相似。
其他网友回答
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X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X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十二种: 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 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历史演变,至今已不甚为人知晓。 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X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X,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 匠、屠等。 古代少数X融合到X中带来的姓。 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至于第一个姓,应该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