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三国空城计是谁用过?
优质回答:
诸葛亮巧设空城,是在马谡丢失街亭之后,为了挽回不利的作战局面,而被迫采取的冒险之策。罗贯中通过这段生动感人的艺术情节,又在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头上,增添了一道迷人的灵光。
关于诸葛亮巧施“空城计”的故事,史家众说不一。在《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材料中均无此记载。然而,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的郭冲《三事》中却有一段记述,其中写道: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
晋宣帝(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又庵幔,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我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但裴松之引了这段记述后,又根据确凿的史料,进行考证,指出郭冲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从历史的时间表看,诸葛亮开始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尚为荆州都州,镇宛城,直至曹真死后,他才有机会与诸葛亮于关中对阵。由此可以断言,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没有搞过什么“空城计”。
不过,在三国这段历史中,战事迭出,奇迹纷呈,各种诈计谲谋用之颇多。据史料讲,除了X使用过“空营计”之外,确实有一个与诸葛亮“空城计”相近似的真实战例,这就是魏将文聘石阳巧退孙权一战。《魏略》载:
“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
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可见,罗贯中在演义中虚构这个“空城计”,是有其实际根据的。
其实,在我国的战争史上,那些满腹韬略的军事家们还曾多次成功地运用过“空城计”这一谋略。
公元573年,北齐范阳人祖珽,刚刚出任北徐州(今安徽凤阳东北)刺史,南陈军队突然大举进犯,形势一时非常危急。在这紧要关头,祖珽临危不惧,急中生智,他命令士兵大开城门,部队全部下城X在街巷里,全城沉寂无声。敌军来到城下,见此情形,疑窦顿生,止步不前。就在这时,祖珽突然命令士卒齐声呐喊,震天价响。结果,南陈军队不战自乱,纷纷逃散。
唐玄宗时(公元727年),吐蕃人进攻瓜州(今甘肃安西),守将X焕战死。张守珪被派去作瓜州刺史。他到任后,立即组织百姓修筑城墙,还没等城墙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来攻。这时,大家都很恐慌。张守珪说:敌众我寡,不能用利箭、擂石硬抗,必须施用计谋退兵。于是,他命令众人在城楼上摆好酒席,找来乐工吹打弹奏,自己和将士们饮酒作乐,并将城门大开。吐蕃人见了,疑心城里有埋伏,便撤兵而去。
战争史上,诸如此类成功运用“空城计”的战例,很可能都是罗贯中进行艺术创作的真实素材。由此可以说,演义中的“空城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更充分地反映出了兵家在战争实践中施计用谋的一般规律。
其他网友回答
给你们有选选怎么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