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从郑和下西洋到今天,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优质回答:
郑和下西洋是指中国在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间的七场连续的大规模远洋航海,跨越了东亚地区、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各地,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项目。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三十余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这段时期是在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八十年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航海项目。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总航程达到七万多海里,长度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三倍有余。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可能有以下几种:
1、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2、扫荡张士诚旧部:历史学家认为郑和下西洋是由于明成祖派遣郑和去扫荡元朝末年XX雄张士诚的残余势力。于张士诚身故后,其部属联合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地区安全。明成祖基于安全考虑便派遣郑和加之以扫荡
3、与海外番国结盟,围堵帖木儿帝国:历史学家向达、尚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联合印度包抄帖木儿帝国后方,牵制其东进。明初时,帖木儿大举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结盟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主要目的。不过,根据史学家徐玉虎所言:“印度、红海等地无形中对帖木儿帝国采取半月形的外围攻势。”反映郑和下西洋之举并非旨在包抄帖木儿帝国。而帖木儿帝国内部在公元1405年帖木儿身故后也发生沙哈鲁争夺皇位事件。便证明了郑和下西洋旨不在此。
4、解决军事复员问题:靖难之变期间,明朝国内出现X。明成祖就加紧南粮北运的工程,并扩大对海军和陆军的需求。事情得到解决后,对海军的需求下降。为防止这批海军叛乱,明成祖便安排他们跟随郑和下西洋。
5、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6、发展海外贸易并殖民海外: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但于明成祖年间仍然实施海禁政策,加上史学家徐玉虎指出明室要“阻钱货之外流”,所以殖民之说不太可能成立。
7、前往麦加朝圣:郑和出身于X家庭,但本身为佛教徒。麦加朝圣仅有其手下马欢等人前往的记载,故朝圣之说亦不太可能成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对造船技术的影响:下西洋的宝船的船体设计为宽度56米,船体的长宽比值为2.45左右,如此大的长宽比值令其避免了因船身过于狭长而经不起大浪发生断裂。近年来有学者根据宝船的尺度,从船体强度理论研究,推算出为承受纵向总弯曲力距,船底板和甲板的厚度分别约为340和380毫米。是当时一种性能佳的远洋海船。
2、导航技术:郑和下西洋后,16X印刷复制的海图,这些航海图解指南并非照比例绘制,而是用罗盘方位标注大港之间的路线,全以“按某某方位,经某某时间单位”方式表示。让中国很早的对世界地理有着较深的认识
3、医学的影响:郑和船队在航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在国内没有见过的疫病,如疟疾,这对中医对外疫病的研究有着新的探索。
4、外交的影响:对外藩属国的威慑,得到明室发出勘合的藩属国,经泉州和宁波等三个通商口岸通商,向明朝市场输入了舶来商品,如芦荟。根据学者估计,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贸易利益,最少为黄金二十万两,白银上千万两,是宋元两代市舶司收入的十几倍。
郑和下西洋到今天,中国经历了的变化
1、明朝海禁,郑和之后再无远洋
郑和下西洋时期是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 ,永乐帝在位期间,施行迁徙富民政策,对地主的控制加强了,完善了文官制度,他是一个有抱负的皇帝,个人认为他安排出海,主要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国威,为自己是大明皇帝正名(毕竟是抢了侄儿的皇位),其他的目的应该是次要,但到了宣德皇帝时,建文帝行踪已经不是那么的重要了,而当时出海的主要是政治目的,对外贸易的获利远远不够船队运营的费用,再加上倭寇的侵扰和郑和的去世,郑和之后再没有派出X力量出海,明朝一直是施行海禁的,直到16世纪中叶,明廷为了重建海上秩序,对海禁存废产生严重分歧。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X请开海禁并获准。但是,明朝仅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而且只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禁止对日贸易,史称“隆庆开港”。由于X部分开放海禁,得以缓解。但因为郑和下西洋没有获得太多的实际收益,且船队耗费太大,明末又各地的X军,国力衰退,所以甚至有的明朝重臣认为是航海拖垮了国力。
2、清朝海禁,闭关锁国,错过工业革命顺治三年(1646年)编制的《大清律》保留了《大明律》中有关“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的条文。到康熙解决台湾问题后对海上政策稍微有开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禁止南洋贸易,但并未禁止东洋贸易和西洋贸易。雍正五年(1727年),时隔十年后清廷重新开放南洋贸易。乾隆X(1757年),乾隆帝以海防重地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谕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但是实际上,当时在南洋的一些西方殖民者仍被允许到闽、浙、江海关贸易,特别是闽海关。例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十八年(1783年)、五十一年(1786年),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四年(1809年),均有西班牙商人从南洋吕宋到厦门贸易。总而言之,清朝自始至终保持这中央天朝的优越感,闭关锁国,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致使中国科技从明朝还处于的领先地位落后成任人鱼肉的国家。
3、新中国海事
新中国的解放军海军成立于1949年,先后参与了第二次国共内战、西沙海战、赤瓜礁海战等多次军事行动。是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最大规模的海上武装力量,也被认为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海军的综合实力第二强的海上军事力量。
目前中国的进出口份额也在全球占这很大的比例。
其他网友回答
郑和从1405年至1430年共七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距将近600年。这600年历史中国发生了数次朝代更迭,中国各个方面产生过翻天覆地的影响。我主要谈下国土面积的变迁。r
明朝r
在第三任永乐皇帝的努力下,国土面积得到了很大的扩张。在北方5征蒙古,使北元势力退回到了大漠以北,而且在南方又成功征服了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在第五任宣德皇帝时,明朝国力达到鼎盛,同时国土面积也达到鼎盛。明朝全盛时期国土面积约1030万平方公里。r
清朝r
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的这段时期,清王朝处于一个非常强大的阶段,统一蒙古诸部,将X和X纳入版图。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X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X岛。清朝面积最大时是在1760年,乾隆帝评定准格尔之后,清朝疆域达到最大,总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r
清朝末期,国力衰弱,大量领土相继被列强掠夺。r
1、台湾和澎湖列岛(1895年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和澎湖X回归中国)。r
2、外东北(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以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示意图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分别于1858年和1860年被迫割让给俄罗斯)。r
3、外西北(巴尔喀什湖之东南、伊犁以西、以及喷赤河以东的帕米尔等地区约53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分别于19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被沙俄割占或强占)。r
民国时期:r
清末沙俄到民国时期苏联一直对外蒙古进行渗透,到民国初期外蒙古长期处于自治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同盟国为争取苏联对日本宣战,美、英两国在未通知中华民国以及其他盟国之下,于1945年2月11日与苏联签定涉及外蒙古以及中国X的《雅尔塔协定》。其中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须予维持。1945年10月20日外蒙开始举行公民投票,从此脱离中国版图。r
外蒙独立后至今中国的版图基本上保持在960万平方公里左右。
以下是各个时期的中国版图对比。
其他网友回答
15世纪初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完成了7次下西洋的壮举。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胜过同时代任何一个国家,17世纪以前中国曾经堪称海洋大国。
中国GDP总量优势一直保持到了18世纪中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分析,175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中国占32.8%,整个欧洲占23.2%,日本占3.8%。曾经的中国,国际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1840年,英国区区几十艘战舰、几千人,打败了人数众多的清朝军队,中国在以现代工业为后盾的世界列强面前羸弱不堪。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以失败告终,从此列强轮番侵略,中X权辱国,割地赔款,铁路、航运、关税、部分地区的司法乃至防务旁落。
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中国人的前途命运曾长期掌握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手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X同志充满激情地豪迈指出:“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XX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X社会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中国走上了X独立道路。
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X党的坚强领导下,粉碎了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X,引领中国稳步走上了中华X伟大复兴的道路。70年后的今天,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以更加包容的自信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参与全球治理X变革,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X,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额居世界第二位,对外直接投资额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其他网友回答
15世纪初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完成了7次下西洋的壮举。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胜过同时代任何一个国家,17世纪以前中国曾经堪称海洋大国。
中国GDP总量优势一直保持到了18世纪中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分析,175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中国占32.8%,整个欧洲占23.2%,日本占3.8%。曾经的中国,国际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1840年,英国区区几十艘战舰、几千人,打败了人数众多的清朝军队,中国在以现代工业为后盾的世界列强面前羸弱不堪。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以失败告终,从此列强轮番侵略,中X权辱国,割地赔款,铁路、航运、关税、部分地区的司法乃至防务旁落。
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中国人的前途命运曾长期掌握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手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X同志充满激情地豪迈指出:“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XX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X社会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中国走上了X独立道路。
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X党的坚强领导下,粉碎了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X,引领中国稳步走上了中华X伟大复兴的道路。70年后的今天,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以更加包容的自信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参与全球治理X变革,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X,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额居世界第二位,对外直接投资额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70年沧桑历程,70年改天换地。
70年,世界见证了中国全球坐标的位移。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真正是换了人间
其他网友回答
(1)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郑和七次下西洋,作为和平的使者,宣扬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以提高国家的威望和国家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国力的一面。结果,许多国家纷纷派人带着当地的特产,比如大象、犀牛、长颈鹿、狮子和宝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随郑和船队来到京城,要求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这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像后来的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鉴于学生尚未学习到世界史,这里教师只做简单的提及便可。
(2)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就是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使中国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另外,以郑和下西洋为契机,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南洋,为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X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同时也助长了中国XX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按照明X的旨意,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X外来番货,而X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