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诗夕阳楼(李商隐写夕阳的诗)

网友提问:

怎样欣赏李商隐七绝《夕阳楼》?

优质回答:

(原创)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由此可见,李商隐之文学创作成就非同凡响。

我们欣赏一首诗,首先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和身世尚有必要,因为这对我们更深入的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是很有帮助的。从李商隐所写这首《夕阳楼》的题目就能猜度到这是一首伤感的诗,因为看到夕阳便勾起了他情感的波动。李商隐在此诗中采用了寄情于景的方式,透过这些景物的描写以及联系到作者本人的感受我们就能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李商隐的七绝《夕阳楼》大约作于大和九年(835)秋。全诗:

花明柳暗绕天愁,

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

不知身世自悠悠。

最先进入我们眼帘题目的是“夕阳”,不免伤感。李商隐曾经写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样伤感的句子,这一次登上夕阳楼,而且这个夕阳楼还是以前的知己加恩师萧侍郎建的,而自己的恩师也正在和自己一样处在被压制被贬谪的时候。可想因为都是在唐朝X上失意的人物,正属日落之际迷茫彷徨的人,其内心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这首诗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艺术的手法来诠释心中的愁绪和感慨,一幅花明柳暗、高楼独立、孤鸿飞翔的画面,看了让人沉郁真挚,感慨万千,这既是对夕阳楼的真实风景的描绘,同时也抒发了李商隐的情感和渴望。人的一生总是坎坷不平,花明柳暗之事让人无限愁绪,索然无味,就像尽力登上很高的城楼才发现更高的楼还在前方。仰望天空,万里寂寥,只有一只孤雁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飞去,此时此刻,忽然才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日的孤雁一样孤苦无助。

李商隐此诗虽然只有仅仅四句共28字,但其中包含的内容、信息量以及情感世界却极其丰富,不愧是中国古诗中的经典之作,所以才会流芳千古!屈指一算,往事越千年,李商隐写此诗之时距离我们到今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现代人的华夏子孙,我们在充分肯定李商隐七绝《夕阳楼》这首诗的伟大艺术成就的时候,同时还应该以阳光向上的精神境界和不畏命运作弄的的乐观态度以及更高的人生高度去正视人生,奋发有为,这才是更豁达的人生!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又名《登郑州夕阳楼》

唐·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这是李商隐的作品中,不多的手法浅白,但意味深遂的一首诗。

诗人的一生重重坎坷风雨。形容春天里的花明柳暗并不是春光明媚,亦不是引申意义上的拨开云雾见月来,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迷茫困惑,让人平添无限愁苦。

世事维艰!就像竭尽全力攀上高楼了,蓦然发现,还有更高的楼屹立在前,心里唯有一片悲怆。

无语仰望天空,清寒寂寥,只有一只孤雁在斜阳里孑然飞去。

看到此情此景,忽然才醒悟,现在的自己,原来也和这孤雁一样孑然无助,凄苦伶仃。

此诗写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李商隐的知己萧澣被贬,李商隐深受萧的器重与厚遇,所以题注称萧为“所知”。后萧澣被贬到远州。诗人登夕阳楼,触景伤情,感慨无端,写下这首情深深愁蒙蒙的小诗。

李商隐出身比较寒微,特别重视“知己”的理解和帮助。一年前,非常赏识和栽培他的崔戎在兖海观察使任上溘然长逝;现在,另一位对他厚遇的知己萧澣又被贬远去,这就使诗人越发感到自己的孤独无助。

而他两次应试不第,也无疑更加重了李商隐怀材不遇的悲慨。再加上当时朝庭中党争纷乱,大环境与个人际遇的浓重阴影,使得这位敏感而重情的诗人尤为凄苦彷徨。

“绕天愁”,形容了诗人内心愁绪的错综复杂,而且与登高望远的特定情境切合。一、二两句,按实际生活次序,应是先登城上楼,后触景生情。

而这样调换次序,一方面是为了要强调诗人登高望远愁更愁的意境,另一方面也为了使登城上楼的叙述带上浓郁的抒X彩,显出曲折顿挫之意境。古人无论喜怒哀乐,都爱登高上山或是上楼抒X怀,这仿佛是一种常态。

且从“上尽”、“更上”这种强调的语气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堪承受登高望远所带来的心理重压。

 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正是亟须人们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一旦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竟然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诗人正是感觉到了这一点,最后才以欲问孤鸿,不知身世………二句来比拟、刻画自己的现状:没有最苦,只有更苦!

其他网友回答

《夕阳楼》是李商隐写给知己好友萧澣的一首小诗,这首诗写得深情婉转,从景入手,写了花明柳暗、鸿雁孤飞、高楼孤立,这三景就可以感受到,诗人心中是充满愁绪的,最后转入内心的感慨,是触景伤情,把让悲情进入了更为深刻的境界。

《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要彻底读懂一首诗,必须要了解其创作背景,李商隐在诗前写了一段小序,是对诗词背景的一个简单概括,序云:

“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荥阳在河南郑州,遂宁就是今日四川遂宁。萧侍郎就是萧澣,他曾经在荥阳做过刺史,并修建了“夕阳楼”。

李商隐作这首诗的时候,得到了萧澣被贬遂宁刺史的消息。当时,李商隐还很年轻,他投靠萧澣当了个幕僚,因才华过人得到了赏识,叙中称萧澣为“所知”,就是懂我的人。

后来在唐文宗大和九年,朝廷中的蠹虫们又开始骚操作,萧澣一路被贬,当年九月,李商隐路过荥阳,听到萧澣被贬的消息,心中一酸,独自走上夕阳楼,抚今追昔,故有此叹。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花明柳暗是风景,应该在登楼之后才能看见,这两句是倒装句。重城是指高高的城楼,李商隐说自己“上尽”重楼,之后还要“更上”夕阳楼,按照我们对古诗词的印象,“更上”一层楼的原因该是欲穷千里目,但李商隐内心是崩溃的,因为此时此景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压力,但又无可奈何,必须要上去。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心情不好了,想去某处散散心,但在去的时候心中又很挣扎,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觉得必须去这个地方看一下。这种状态是非常煎熬的。

李商隐登上楼后,先见到了花明柳暗,说明这是春色烂漫的时节,那应该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啊,应该是峰回路转又一村啊,可李商隐看到的却是绕天愁。人的心绪是怎样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李商隐此时的愁,笼罩了整个天地间。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接着,他又看到了鸿雁孤飞,这首诗的结构非常巧妙。起句先是倒装,这里又是顺叙。

天际浩瀚,却只有孤鸿一点,这大概是李商隐联想到了被贬远去、孤苦伶仃的萧澣,是对他的同情和关怀,所以“欲问向何处”;但同时,也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同情,“欲问向何处”也是问自己。

萧澣被贬,好歹还有自己这个好友,在夕阳楼上关怀他、同情他,可自己呢,连个关怀的人都没有。好嘛,自己都不知道欲向何处,那可真是悠悠茫然了。

最后一句中蕴含的悲哀凄凉,用清朝学者冯浩的话来说,四个字评语:

“凄惋入神 ”。

从欲问孤雁,到不知的感慨,李商隐的凄婉,就在这一转折当中。

题完这首《夕阳楼》后,李商隐科举中进士,诗名也越来越大,眼看着自己这一生的好日子快来了,可他哪里知道,这一切看似美好的东西,是噩梦来临之前的幻觉而已。还有更多凄婉入神的事,讲伴随李商隐今后的一生。

为之一叹。

其他网友回答

风格即人。

性格决定命运!

李商隐的一生绝对是个悲剧。

李商隐的悲剧不仅仅是他怀才不遇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他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和他个人性格悲剧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悲剧。

在晚唐时代,原本是壮怀激烈的气息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悲伤的消极的氛围。如日出日落一样,晚唐进入了日暮时期。特别敏感的李商隐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仍然是美的,但是已经没有了日出东方时的壮阔,而是充满了一个时代即将落幕的落寞与悲哀。

李商隐的怀才不遇,在晚唐时代是个必然。李商隐深受令狐家族的关照,在李商隐身上是个偶然,而李商隐最终在牛李党争中左右受限,彷徨无措,又是他性格上的必然。总之,李商隐的悲剧,是晚唐时代那些出身并不高贵的普通的读书人共同的命运,这是时代的悲剧,而李商隐不过是这个悲剧中的一个才华横溢的主角而已。

性格和时代的重压,让李商隐的文与人,具有了低沉伤感、X悱恻的风格。我们纵观李商隐的诗歌,何曾发现他开怀过?何曾发现他如李白那样狂妄的大笑过,即使是开心的,他也是很朦胧的表达,属于笑不露齿的那种。低沉、X、沉重、伤感、回忆、愁云惨雾,是他诗歌的总风格,也是他性格的总特点。

而他的这首夕阳楼,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李商隐的性格特点——这是一个特别容易感伤的BOY!

《夕阳楼》

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夕阳,总是伤感的。李商隐曾经写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样伤感的句子,这一次登上夕阳楼,而且这个夕阳楼还是以前的知己加领导萧侍郎建的,而自己的领导也正在和自己一样,处在被压制被贬谪的状态。也就是说,李商隐和这个夕阳楼的主人,都是属于在唐朝的X上失意的人物,都是属于在日落之际迷茫彷徨的人。所以,此情此景,李商隐免不了一番悲伤。他悲伤的是什么?悲伤的是怀才不遇,悲伤的是英雄末路,也许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悲伤,因为他无始无终不是处在悲伤之中。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诗歌是意象的艺术,而意象的选择,又和作者的情感有关。李商隐在登上夕阳楼的时候,看见远山含愁,柳色含悲,所以说是花明柳暗。情感的色彩由明快转向阴暗。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陆游的哲理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情感和意象都是有阴暗走向积极明快。这就是悲观的诗人与乐观的诗人之间的区别。

李商隐在日暮之时登上夕阳楼,他的情感是低沉的悲哀的。这既是他的性格所致,也是晚唐的时代风气所致。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登楼,盛唐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的时候,写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波澜壮阔的伟大诗篇,这就是盛唐的气象,他们是积极的,是昂扬的,是包容一切的,而到了晚唐的时候,李商隐就只有低沉X的悲伤了。这是两种境界的不同,是初唐和晚唐的不同,更是诗人的性格和风格的不同。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我们再次强调,诗歌的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意象和景色,都是由作者的主观情感所决定的。开心的人,他看到的景色是开心的,悲伤的人,看到的景色是悲伤的。所以李商隐在下半段中,选择了孤鸿这个意象,他在问孤鸿,你到底要到哪里去?孤鸿,也是一个悲伤的意象。魏晋时代的著名诗人阮籍 《咏怀诗》中这样写孤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苏东坡在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在最孤独的时候,写下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那首词,也是自比是孤鸿:”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所以,李商隐去问孤鸿到底要漂泊到哪里,其实这个与孤鸿就没有一点关系,李商隐是用孤鸿来比自己,就像是杜甫在长期的漂泊流浪中,感觉自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白鸥一样。李商隐还能到哪里去呢?他感觉到无路可走的悲哀。他和孤鸿一样,同样是失去了X体,失去了庇护,失去了理想,失去了前路。

他茫茫然,就是一头离X的孤鸿!

其他网友回答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X山(李商隐字义山)的诗,总是笼罩着哀愁忧郁的气氛,他的这首《夕阳楼》也不例外。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柳暗花明的春日,并没有给X山带来欢快的感觉。在他的眼中,这片一直延伸到天际的明媚的春光,分明是围绕着天地的无边哀愁。诗人自己已经尽了十二分的努力了,但是却总是有着一层又一层的险关在恭候着他。“一山方过一山栏,上尽重城更上楼”。在苦苦的煎熬中,诗人已经感到心力交瘁、身心俱疲了。满怀忧伤的诗人,看见了一只孤独的鸿雁,正在天空中寂寞的飞着——此情此景,引起了诗人的无限哀伤:“这只和我一样漂泊无定的鸿雁,它将要飞到哪个地方去呢?它的前途和希望的所在,与我一样,是没有明确的地方的!哎,我的身世前途真是太迷茫了,往事和前途,就像那不停的流水一样,不绝而悠悠!”有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心情,如果总是保持着长期的忧郁,那么,他忧郁的心情就会导致他的身体出现病症。这样的心情一直长期的延续下去,这个人的生命就会缩短。”孤独的人在这里也不去评说这位心理学家这番话的对错,但X山由于长期的忧郁,终于导致了他的早逝,这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事实。

(图片是我用手机拍摄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