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要过元宵节(中国人为什么有元宵节)

网友提问:

今天是元宵节,华人为什么要过元宵节?

优质回答:

农历正月十五,是农历中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这一天叫元宵节,元宵节在古代称为“上元”,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的由来

1、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X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第一人。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2、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X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有2000多年前的历史了,宋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3.元宵节这一天南方人吃元宵,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4.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其他网友回答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古人称“晚上”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放烟花、耍龙灯、玩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一系列各式各样的传统民俗活动。2008年6月“元宵节”被选入国家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他网友回答

传说唐太宗X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其他网友回答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华人过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资料考证,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日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华人习俗。

其他网友回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凡有华人的地方都要点起彩灯,以示庆贺,并与家人、好友出门赏月、赏花灯、燃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目的是祈盼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共庆团圆。也寄托了我们中华X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元宵节是中华X历史非常悠久的一个节日有很多的习俗: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自汉朝起,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吃元宵。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