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否会威胁传统文化的生存(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网友提问:

现代化会威胁传统文化的生存吗?未来是一种怎样的趋势?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历史好悠久啊!差不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热门争论题目了。我有这么老了吗?

问题太大。只能提纲式回答了。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这两个概念都太宽泛。定义也各色各样。首先,我们运用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最好不要把自己意识里的情绪和价值倾向带入,只做“文化人类学”或“人类行为学”式的考察,会客观很多。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出来的,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动选择和演变的结果。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童年创伤”。很难克服。

为了应对西潮冲击,张之洞提出的办法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西方的物质文明和中国的精神文明。但哪里有所谓单纯的物质文明这样一种东西。凡是器物制度,都有人X的喜好、倾向、选择在后面支撑着。器物和文化,截然不分。万里长城、汝窑是物不假,后面若隐若现的,不还是文化传统?因此,张之洞的口号听听酸爽,解释不了急剧变革的现实矛盾。

至于义和团红灯照之类的X众X,宗教夹杂巫术,是外来冲击的应激反应,波涛所及,秩序荡然,遑论保存本土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

还有全盘西化的理论,妄想人类理性可以脱离既有的传统,凭空建构一个新的文化价值、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制度,幻想凌空虚步,同样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八十年代有个青年学者为此跟李泽厚论争,还出了一本书。这种理性的虚妄,哈耶克批评很到位,不妨看看。

最近一些年,关于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争论很少了。邓公说的对,不争论。实实在在去做事情,我觉得反倒是踏踏实实走到了文化重建的康庄大道上。国人越来越自信了,不管东西南北方,好的就拿来,用起来。对既有传统,也慢慢走上了文化再肯定之路。我们开始有了稳定的环境,有足够的时间,稳扎稳打,全心全意拥抱现代化,吸收新要素,创造新动力,建成新传统。

其他网友回答

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现代文明进步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适应是一个避免了的问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更是一个合乎自然规律的问题。只有这样,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进步,现代化的进程才能加快。

其他网友回答

一提起传统文化,很多人就把它与现代社会对立起来,甚至于把种族、X、国家对立起来。提到传统文化,似乎总是想起域外的文化。好像要发扬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抵御域外的文化。如果这样去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实在是没有未来,也没有什么趋势。只是遵循守旧就可以了。

实际上无论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X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也是相互影响的。即使在古代往往文化繁荣的地方都是不同X,不同国家人民彼此交流贸易繁荣的地方。看一看秦汉时期的西域文化以及西域或者我们现在叫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当时以及甚至于到现在给我们产生的很多影响。如果去追溯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实际上都要追溯到前秦、秦汉时期以及西域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实际上也是从印度在那个时期靠那一个地区的交X生的。因为。在人类历史的那个时期,人类文明主要还在内陆,根本谈不上蓝色文明。这样你就理解了,日本人从来都是看重西域文明,西域文化,以及汉唐时代,而对后来宋元以后的文化并不是特别看中。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能够到今天产生影响也是收到域外文化的影响,甚至于融合。

当然传统文化的根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历史。文化的根它是一个时间的标记,固然可以看出他的本源,但是你会发现文化本身的形成演变却更重要,实际上都是在不同的X国家之间的交流形成的,而且只有这样的交流,才会促进文化的繁荣,才会出现真正能够持久的文化现象。只看到文化的根以及只认文化的根,而否定演化形成的持久的特性,那就像宗教的原教旨主义,就会走向偏执。因为你用原教旨精神,你可能对现有的世界永远持怀疑态度。这个思维方式就如同我们幻想未来乌托邦是一样的。看似守了根,但实际上就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没有未来。

说到这里,我们并不是否定传统文化,也不是否定传统文化的根。而是看到事物的衍生和变化。这也是我们探讨趋势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的趋势实际上体现了未来与不同文化,不同X,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没有了交流,甚至于对立起来,就谈不上什么趋势。

而如今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世界不同X,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融合,以及在这种融合当中所产生的能够相互包容的,共有的,共享的以及共同认同的那个人类行为规范就是未来的文化趋势。